一名同事告诉我,她被她的婆婆惊到了,她说她要是老板,一定给她婆婆开两万块钱的月薪。
她说她婆婆做家务,能把很简单的一件事做到极致,他们全家都受到婆婆的感染,做任何事情,都力求认真、做到极致。
就拿拖地来说,她婆婆的做法是先用扫把扫一遍,然后用湿拖把拖一遍,再用干拖把拖干水。
OK,相信至少有一半的保洁员能做到这三道工序。如果她婆婆能做到这一点,就属于这50%的人,已经相当不错,也不会有人苛求她。
但总觉得,做到这一步还不至于用极致来形容。
难就难在她婆婆还多出第四道工序和第五道工序。这两道工序就是她婆婆跪在地上,用湿毛巾和干毛巾一点一点,分别再擦一遍!
相信能做到第四道、第五道工序的人,就不到5%的了。这似乎已经是极致了,不过总觉得还欠缺点什么。
原来,她婆婆拖地板的五道工序坚持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每天!能持续坚持这么干的,恐怕确实连1%的人都做不到,这不是极致又是什么?
什么叫不简单?就是把简单的事情上重复千遍、万遍的坚持做,就叫不简单。
一个小小的拖地都能拖出极致来,更何况在其他工作上?
据说乔布斯在苹果的产品发布会前,会对自己的产品发布会PPT修改100多次而乐此不疲。
一部《红楼梦》,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周星驰为了拍一部优秀的电影,常常为了一个镜头拍上几百遍,《国产凌凌漆》有一个枪毙犯人的镜头,其中一位犯人在枪毙之前有一场哭戏,哭了几十遍都没有通过,就因为那场戏,此演员与周星驰彻底决裂,周星驰是出了名的苛刻。但正是这种“苛刻”,才造就了周星驰的经典。
这些都是把工作做到极致的例子。既然要做到极致,就必然要大量的投入,否则无法做到这一点,这就是“慢工出细活”,这就是“工匠精神”的体现!
但是,世事无绝对,也要看什么时候,既不能为了完成交付任务粗制滥造,也不能纯粹为了追求某一点的极致而坐失战略机会窗口,凡事得讲究轻重缓急和优先次序。
有个笑话,说地主家有两个长工,一个急性子,一个慢性子,有一天地主要出门收租,地主心里盘算,该带谁一起去呢?想着还是带急性子去,可能收租效率更高一些。在路上,有一条河挡住了去路,要趟过去,急性子二话不说,背起地主就往河对岸走,地主很感慨的说:还是急性子好,我选你跟我一起收租选对了。急性子一听,马上把地主放到河中央,扑通一声跪谢,弄的地主哭笑不得。晚上回到家,看到慢性子在井口边搓绳子,地主问他在干什么,他慢悠悠的答道:少爷不小心掉到井里去了,我在搓绳子来救他呢。
我们要尊敬每一位普通劳动者,因为很多人都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
不过也要考虑到,很多事情值不值得做到极致?比方说,每天把地拖五遍,这种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精神确实令人钦佩,但是拖地这件事情本身能否带来更高的价值?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普通岗位,哪怕做到了极致,也无法提升内在价值的原因。
在一个多变的、动态化的世界里,时机稍纵即逝,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可能会失效,这时候,要想抓住时机,不仅要埋头做事,也要抬头看路。
比方说,当有一天扫地机器人比任何人工打扫的更干净、更有效率的时候,那扫地是不是不需要人工了?
有些完全可以先上车再买票、先做着再优化、迭代,要与时间赛跑,不能什么都想清楚了再干。一切按部就班、朝九晚五是干不成事的!
所以,对一件事情投入的同时,一是要考虑时间成本,二是要考虑有没有工具可以替代。能够移动大山的一定不是愚公,而是推土机。在移动办公的时代,无法想象还在用毛笔去抄抄写写,在计算机时代,也无法去想再用算盘劈哩啪啦的结账。
很多东西早就用秒来计量了,又何必去练习毛笔字(从书法艺术的角度另当别论)和珠算技能?所以,在这个变化发展的世界,不能不计一切代价的强调用人工的方式去做,那就是得不偿失了。
那么,究竟怎样才是做最有价值的事?
一是看这件事情影响有多大。
打扫卫生这样的工作,出再大的力,影响的也只是有限的区域,做的再好,也只是限定在一个范围内,无法影响到更大的地方。相反,如果发明了超级打扫机器人,可能情况就会大不相同。
二是看这件事情是否包含“元技能”。
就是做这件事,需不需要基础“元技能”,像拖地、擦玻璃这样的事,只要你想做,确实能做到最好,但是这些技能不是元技能,没有多大的技术含量,技能的可迁移性较差,不会因为你地拖的最好,就能把电脑操作的好。反之,你拥有了写作这项元技能,就能扩展到很多领域,商务写作、文学创作、文案、应用文写作……领域很广泛,这就大不一样了。
三是在核心关键点上绝非简单的重复。
做最有价值的事,不仅体现在行业、产业和岗位的分工上,更体现在最关键的环节和细节上,要敢于投入和反复琢磨和测试。在价值不高的地方,就没有必要浪费太多时间。一个产品,最核心的功能就那几项,如果核心技术和基本功能没有核心竞争力,甚至不达标,其他方面搞的再好,都是舍本逐末。我去吃饭,不管你装修怎么样,服务体验有多好,最重要的是你的菜品要好,这是核心。一段时间以来,中兴通讯事件所反应出来的“无芯之痛”,受制于人,就是个典型例子。所以,在核心关键点上,要集中资源重兵投入,不是搞简单的平均分配投资、精力和时间,每一次也绝非简单的重复,而是每一遍都有新意,都有进步!
管理大师德鲁克很多次都在讲一个石匠的故事:
一个过路人问三个正在凿石的石匠在做什么。第一个回答说:“我在挣钱过日子。”第二个说:“我在做全国最好的石匠活。”第三个石匠抬起头来,眼中闪烁着光芒,说:“我在建设一座大教堂。”
德鲁克先生认为第三个石匠才是管理者,因为他才有愿景以及管理者的“整体观”。
不过我倒认为,是个人贡献者(类似于第二个石匠)还是领导者(类似于第三个石匠)的差别在于:个人贡献者让自己变的最好,领导者要让团队变的更好。
个人贡献者,要把事情做的最有价值,因为他要将石头“磨的更圆,看上去更美”。但是这个石头的美能不能引起其他人的共鸣,甚至让其他人买账,则要靠管理者“化腐朽为神奇”,只有个人贡献者与领导者相互配合,才能成其为团队。
任正非说过:“在时代前面,我越来越不懂技术、越来越不懂财务、半懂不懂管理。从事组织建设成了我后来的追求,如何组织起千军万马,这对我来说是天大的难题。”
任正非不是技术总工,但是真正的管理者,他能让千千万万的个人贡献者汇集一起,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这就是他的贡献。所以,优秀的管理者和领导者还是非常匮乏的,因为只有这种“企业家精神”才能整合资源并创新,创造财富,产生广泛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
这个世界的分配方式,总是以贡献大小来决定,而贡献的根据,就是你所创造的价值大小。对于个人贡献者而言,要把事情做到极致,做到最有价值。对于领导者来说,就是如何让更多的人把事情做到极致,实现价值的加乘和复利效应,这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content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