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业发展 > 正文

职场第一份工作,应该怎么选?

2018-08-13 09:39:11  来源:LinkedIn

摘要:没有一定正确,适合所有人的职场路,只有适合你自己的职场路
关键词: 职场 工作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金融业的初创企业做总经理助理。
 
  因为敲不开中国金融业的大门,公司的业务总是比较惨淡,在第一份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虽然薪水还算不错,但我没有学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可能最有价值的收获,就是因为比较空闲,我和老婆的大学感情很稳固。
 
  如今的小伙伴,比起当年的我,想得更早更仔细。也会经常来问:第一份工作应该如何选择。
 
  我的建议是三步走:
 
  确定职业规划;
 
  做出行业选择;
 
  仔细挑选公司。
 
  01职业规划:有目标,才有方向
 
  围观过公司不少实习生和来咨询的年轻人的案例,主要有两种人:
 
  第一种人有规划,有想法,但是在实操中有疑问,这种小伙伴我很喜欢,因为他们问的是非常具体的问题,我可以给具体的答复。
 
  第二种人没有清晰的方向,只是在遭遇到不顺利后,想问一下有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把错过的机会再弥补回来。和这种小伙伴聊,我往往也会为他很着急,但没有什么办法。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手里无论是多好的工作,都会迷茫。
 
  因为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好工作的定义是不同的。
 
  举几个例子:
 
  华为好不好,无论从企业品牌,公司平台来说,华为都是国内一流的平台。但是新人要军训,压制个性,你发现接受不了,怎么办?
 
  四大好不好,起薪有保障,涨薪稳定,升职预期清晰,但是你不喜欢枯燥的审计工作,想做营销,怎么办?
 
  宝洁好不好,这可是快消行业的黄埔军校,从宝洁出来的营销人在市场上一准被哄抢,但是你性格内向,不喜欢做营销,怎么办?
 
  第一份工作好不好,不完全看钱、不完全看公司的名气,更关键的是看:工作是否符合你的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并不复杂,从自身的能力、兴趣以及市场需求度出发,制定出一个「X年后,我希望在什么行业和公司里,做什么事情,影响一批怎样的人」
 
  我在《25岁做什么,能够让你在30岁受益》的文章里提过:
 
  还有一种人,叫做假装有规划。
 
  比如,当年的我,以为有目标,但是目标并不明确,实操是走到哪儿算哪儿,计划不如变化。
 
  读书那会儿,我也不算是一点没规划,我实习过电商公司、外贸公司、当过学校老师,还做过做翻译。要说职业规划,大约就是升职加薪晋升管理层,这个目标太宽泛了,对我找工作没有任何指导。
 
  我想去外企,但面试国企发现人福利超好的时候,我就改了主意;我想去大企业,但是后来初创公司给的钱多,我就去了初创公司。
 
  最后发现吃了大亏,一开始的钱多,也就是每月多一两千,但是初创公司没有完善的涨薪制度,而在初创公司的工作也无法给我好的背书,导致3年后到下一份工作的时候,我的薪水仍然是5000。
 
  说多了都是泪,别人写职场都是分享成果经验,就我tmd在写血泪教训。
 
  02行业选择:你要什么,能放弃什么
 
  如今,所有的小伙伴都想去互联网行业,包括我。
 
  可是,有多少人是因为自己的规划适合互联网公司?有多少人是因为互联网公司大热,所以要进去?
 
  领英的《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调研报告发现:
 
  80后的第一份工作首选行业分别是:互联网9.7%,高科技8.3%,电子芯片6.1%;到了90后,互联网就一家独大了(17.7%),紧随其后的金融8.2%,高科技6.1%,加在一起都没有互联网行业多。
 
  理论上说,到了今天,不同类型的企业越来越多,求职的路越来越广,应届毕业生的机会越来越多。
 
  但实际上,大家都奔着互联网来了,求职路反而也越来越窄了。
 
  讲道理,互联网行业真的适合所有人吗?互联网真的前途无量吗?
 
  行业里的人大约多少能感受到一些:进入下半场的互联网,已经不再像几年前一样性感——公司如今谈的不再是扩张业务,做大规模,设计百万量级的产品或活动;而是控制成本,单品利润,转化率。
 
  我一位BAT出身的大哥前两天和我聊天时,冷不丁冒出来一句:
 
  中兴(被裁高管跳楼)这种事,互联网5年内,大概率也会发生……
 
  我知道大家都爱互联网,但这不是唯一成功之路。
 
  没有一定正确,适合所有人的职场路,只有适合你自己的职场路。
 
  进入互联网行业,你可能进入了快速成长的通道,但同时也放弃了稳定的工作,一部分个人时间;如果你身体不好,更要慎重,互联网行业就不适合身体不太好的小伙伴们,加班是一方面,更重的是精神压力,我几个在互联网公司的小伙伴已经干到情绪抑郁,吃药看病了……
 
  如果你追求的是稳定,那么国企和政府机关,相对来说更加合适,但那个时候你放弃的是职业发展的速度。
 
  选择稳定,不是错误,当年明月在基层干部的岗位上,码出了《明朝那些事儿》的畅销书,他如果在互联网公司,100%没空腾出手码字。
 
  当然,我会鼓励做好规划,希望快速成长的小伙伴们去互联网公司。
 
  因为刚刚毕业的小伙伴,没有家庭,没有子女,可以把一些私人时间放在自我提升上,拿到更好的工作背书、学历背书以及项目背书,为之后的升职、加薪,和跳槽做准备。
 
  前提是你已经做好了规划,知道自己要啥,能放弃啥。
 
  03公司选择:越了解,越不会犯错
 
  接下来是选择公司,关于公司的选择,我写过一篇文章:你有多少青春,可以荒废在初创企业?
 
  能选大公司,别去小公司。大公司容错率更高,成长的基础更好,未来跳槽的背书更好。而这些未来对职场人加薪跳槽很重要的工具,小公司很难提供。
 
  但那篇文章的评论里,很多小伙伴来抱怨:
 
  这道理用说吗?我是想去大公司没有机会啊。
 
  平心而论,求职面试是双向选择,并不是所有小伙伴都有足够好的运气进入大公司。
 
  而选小公司,就是技术活了。职场新人需要格外谨慎。通过第一份工作,我们希望能提升能力,积累经验,更重要的是提供良好的背书,所以很重要的一点是挑出小公司中的潜力股:
 
  要避免上当受骗,重复李文星的悲剧(不知道李文星是谁的戳这里);
 
  要避免进入毫无进取心的小公司,导致未来跳槽缺乏足够好的背书;
 
  要避免跟错领导,好的领导往往迅速帮助我们适应职场,而糟糕的领导往往会打击我们的自信心,影响我们未来求职。
 
  还好,互联网上有足够充分的信息,关键是我们需要学会找到整理出有用的信息。
 
  举个例子,李文星在找工作时花了1万多上了所谓的培训班(大家可以自己百度“李文星+培训”关键词看看是哪一家,避免上当),并没有学到有价值的课程。
 
  但在求职选择时,他并没有花精力去调查一下目标企业“北京科蓝”的诸多问题,比如:科蓝在天津根本没有分支机构。
 
  以我自己为例,每次面试前,我大约要花至少3个小时,了解公司的真实情况,同时也确保我在面试中充分了解公司的需求(详见:为什么面试失败?原因很可能只有一条)。
 
  我会事前做调查的内容包括:
 
  行业情况(属于哪个细分行业?行业发展趋势如何)
 
  公司情况(是否上市,融资情况,上市看财报和券商点评,没上市看融资和虎嗅36氪的评论新闻,覆盖城市,工作地点……)
 
  公司架构(岗位汇报给谁?带多少人,部门在公司内部的定位……)
 
  产品情况(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有哪些?最核心的产品是哪一种?B2B业务的话,就问客户是谁;B2C业务就问覆盖什么人群类型;互联网产品就关注日活月活APP下载量百度指数)
 
  竞争对手(公司核心产品的竞品有哪些?它们的融资情况如何?公司和竞品在细分市场上的排名如何?)
 
  上司和创始人(对于大公司来说,你的直线上司非常重要,去LinkedIn搜上司的履历,挖掘一些背景信息,去知乎看看公司过往的一些评论和回答,都是我的必修功课;而对于小公司来说,体系不完善,很多工作都依靠创始人推动,所以创始人的角色非常重要,一个优秀的创始人能找来融资,找准业务方向,如果跟错人,往往结果是一将无能累死千军)。
 
  对于职场新人来说,不是所有信息都有必要查,但对于准备加入小公司的人来说,了解公司情况、产品情况、竞品以及创始人,是基本操作。
 
  不太会利用搜索工具的小伙伴们,可以直接用懒人工具天眼查,花不了太久时间。自己的职业生涯自己负责,把上下班地铁或者午餐时打游戏看小说的时间挪出来一部分,为求职面试做准备,又没有什么损失。
 
  很多小公司招人不易,所以会在面试时,过度夸大公司,甚至把公司吹得天花乱坠:蓝海行业,公司快速扩张,明年就能上市……但实际上,公司可能遇到种种问题,作为求职者,就像HR会确认你的每一段履历真实性一样,你也需要确认面试官的介绍也是真实靠谱的。
 
  常见的过度吹嘘包括:
 
  一、「我司深受市场重视,背靠金主爸爸,潜力无限」
 
  融资这事情不难查,公司融资的新闻只需1分钟就能百度出来。
 
  在这个问题上说谎,容易被打脸,如果没有好的融资,很多企业会宣传自己背靠大佬,有金主爸爸。我年初的时候受邀去一家金融公司面试,猎头发来的介绍非常赞:
 
  公司以金融科技为核心,以数据、产品、风控为竞争力,致力于为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提供菜单式、嵌入式的基础设施服务,计划未来三年内打造为千亿级综合性多元化金融科技集团,构建起一个金融与实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高度融合的生态平台。
 
  是上海市影响力广泛的企业,是投资者获取资讯、互动交流的上佳选择,公司有着广泛的品牌影响力,拥有全面、及时的资讯和数据,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一站式投资理财服务!
 
  听着是不是很炫?猎头也和我说:这家公司有很强的政府背景,资金雄厚,比肩众安保险……
 
  我当时就震惊了,因为众安的背景的确是金主爸爸一箩筐,不仅有大家熟知的三马,还有携程:
 
  我随即去查了查这家公司的背景,一层层贯穿爬上去发现:这就是一家二人转公司。我随即放弃了面试邀约。
 
  对了,资邦投资下最有名的产品叫做“唐小僧”,P2P,刚刚在6月暴雷
 
  二、「我司细分行业领军企业,值得你拥有」
 
  管理学大师杰克韦尔奇有一句名言:
 
  行业第一打喷嚏的时候,行业第五可能已经肺炎住院了。
 
  到了互联网下半场,我们往往会发现,先发优势已经很难打破。
 
  搜索方面,百度再烂,搜狗和360也无法超越;电子商务,基本就是阿里独大,京东怎么也追不进;社交看腾讯,共享出行是滴滴,叫外卖是美团。
 
  一旦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固化,而你所在的细分领域里已经有一个巨头,你又排不进市场前三,即使你钱多任性,通过迅速砸钱,想砸到第一,几乎不可能。
 
  比如原来寄希望于打破知乎回答垄断的悟空问答,如今几乎没有什么声音了,不少当初被挖走的知乎大V如今还在回流……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世界杯刷屏的广告马蜂窝,马蜂窝去年底融到了D轮1.33亿美元。但我们也清楚,其实马蜂窝的竞争对手不是携程艺龙这样的出行订票网站,而是切入到自由行服务领域。但这个领域,我们普通求职者可能并不了解,到底马蜂窝在这个细分领域排名如何呢?
 
  检索完会发现,自由行这个领域能融到D轮已经很不错了,大部分企业还在A-B轮,只有穷游网也是D轮,融资额却只有5700万美元,不到马蜂窝的一半。那说明去了这家,可能还是会做出不少成绩的。
 
  三、「我们创始人,连续创业者,BAT背景,跟着他有肉吃」
 
  对于仍在A轮,甚至Pre-A轮的企业,光看融资,很难判断它的未来,根据美国的调研,A轮的企业能活到E轮的不足25%。在这个阶段,我们往往需要评估,企业的领军人物,到底过往履历如何。
 
  换一家小一点的品牌,TIKI是一次饭局上一个小伙伴安利给我们的95后视频交友(yuepao)平台,面对这种公司,我们求职者心里是很没有底的,社交软件层出不穷,这家公司也就融到A+轮,感觉不够把稳,那就再八一八创始人团队吧。
 
  可以看到,两位创始人都是有BAT背景的,准确来说是阿里背景。
 
  虽然阿里在社交方面成绩见仁见智,但两位创始人,尤其是吴永辉的经历和背书,足够硬,他负责的阿里旺旺和淘江湖,再怎么着,也比「来往」强吧……
 
  至少人家是有一个不死的社交心……
 
  04写在最后:刚入职场,别看钱
 
  说了许多,大家可能发现,我并没有提第一份工资。
 
  第一份薪水很重要,但相比职业发展规划,还没有那么重要。我常和年轻人说,如果不是太缺钱,尽量挑大公司,而非给钱多的小公司。
 
  我的第一步没有走好,但我的第一份工资相当高,05年毕业的我每个月拿着4000+的薪水,2000津贴,高过不少刚毕业的同龄人。
 
  但回顾下来正是这份所谓的高工资捆住了我。让随后的职场做得非常坎坷。
 
  所幸我一直在努力追赶,运气也很眷顾我。但我一直会想,如果第一家公司选对了,或许今天的我会发展得更好。
 
  当年的我,太看重一个月多1000-2000的收入,却忘记了职业发展是最重要的事情。职场第一年的工资多1000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走在正确的方向上,未来的钱可能要多出30-40万一年。
 
  比如宝洁出身的营销人,最初在宝洁内部,薪资增长并不算快,但是一旦跳出宝洁,薪资翻番甚至翻两番都是很正常的。这就是他在宝洁的积淀(宝洁给他的背书)带来的质变。
 
  我把自己的教训分享给大家,希望有所帮助。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content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