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15 15:24:21 来源:CIO时代网
2015年6月14日,“第九届中国电子政务高峰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隆重举行!本次活动以“电子政务云服务采购与评价”为主题,来自政府部门的领导、各地方政府信息化负责人、信息中心主任、特邀CIO嘉宾、知名媒体等众多嘉宾参与此次盛会。本次活动由北京大学信息化与信息管理研究中心与中国新一代IT产业推进联盟主办,北大CIO班教务办公室、北达软和政府采购信息报协办,CIO时代网与锐捷网络承办。
上午论坛的最后环节为主题对话,对话主题为:政府云服务与服务模式创新,其中两个议题为:1.政府购买云服务的策略与方法;2.基于云计算的服务模式创新。论坛对话由北京大学信息化与信息管理研究中心秘书长姚乐先生主持,国家信息资源管理北京研究基地主任赖茂生、武汉市硚口区统计局局长易鹏、政府采购信息报社社长刘亚利、北京市海淀区经信办主任何建吾、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高工杨瑛参与了对话环节的讨论。各位嘉宾从理论到实践、从高层到基层谈了对于政府云服务模式创新的独到见解,获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以下为对话实录:
对话主题:政府云服务与服务模式创新
何建吾: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做发言。首先,政府部门采购云平台战略的施行,首先要做到主要领导的支持。这点很重要。如果没有这一点,即便采购了,各个部门不用就浪费了,这点很重要。海淀区在2012年底就制定了智慧海淀的管理办法,明确提出来建立自己的政务云平台,而且对下级也有相应要求。首先是体制机制方面我们有保障。第二政务云平台,我们去年在采购过程当中花了大精力研究到底是怎样的云平台才适合我们使用。现在谈到各种各样的云平台,很多概念我觉得都不是特别的清楚,所以我们在选择云平台时也是考虑到几点:一是要能够符合未来的基础架构。我们参考主要互联网企业云平台的模式。比如说亚马逊、阿里,不是传统的IT企业的云平台的架构。传统的IT企业云平台架构,主要是基于虚拟化,我觉得这不能说明它是真正的云计算平台。包括大数据分析、存储、数据库、中间件、安全,这些都是要能够适用云计算的环境,而不是仅仅只是一个方面。我们当时花了很多时间分析国内外的云平台的公司。另外从政务云平台角度上讲,我们也特别考虑了一点,尽量使用自主可控的技术。作为政务云平台来说,会有一些敏感数据,所以我们当时要求尽量使用自主可控的技术。因为我们考虑到安全的问题。所以说电子政务云,原来我们的系统是分散的,安全只是一个系统的安全,但是如果说我们的数据、业务都在电子政务云平台上,那么它的安全就非常重要了。如果说一旦出现问题,会是一个毁灭性的事情,因此对于安全性要求非常之高。安全方面一个是系统的可靠性,第二个是信息数据的安全。这里面考虑到,我们在系统可靠性上面,要求是99.99%。信息数据的安全是“六个9”,这个我们在招标文件中非常明确。大家知道安全,不是说一直一陈不变的,我们参照中央网信办要求以及顶级信息安全数据机构,进行审查后才进行迁移。而且迁移的过程也是分阶段逐步的迁移。很多是用Oracle平台,还有数据资源整合的问题,我们对数据进行分析,做了很多相关的缜密的工作。政府利用云平台,要把部门的权力收上来,进行统筹,通过云计算、大数据方式为老百姓提供服务。
主持人:何主任的经验,首先是在技术架构上选择互联网企业的技术架构,不仅仅是虚拟化。在安全上面,首先是保障系统的可靠性,然后就是数据安全方面。还有在创新方面做些探索,比如说新的应用基于云平台上的数据库进行开发。这是海淀区所做的积极的有意义的探索,可以供大家参考。下面有请武汉市硚口区统计局易鹏局长介绍经验。
易鹏:硚口区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工作。当时的观念是不允许各部门自己建立机房,必须是所有资源全部集中。最近两年我们也在探索云计算的方式,包括这次来北京,专门到海淀区学习了一下购买相关的服务的方式。这次座谈有两个主题,也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从去年开始我们在建设云平台,包括基础设施,我们的方式跟海淀相比还是有些区别,但是下一步怎么把它变成服务?我们往往在购买服务时,就像用水用电一样按这个计量,但是我个人认为,云平台的服务要真正把它变成一种社会购买服务,首先必须是打破垄断。水和电都是垄断行业,你没有定价权。如果说让企业定价的话,如果我们我们丧失了定价权就不可持续。我们现在往往在购买服务中遇到的一个很大问题是,在购买之前欧很多厂商来参加竞标,当时应该还是一种公平的市场环境。但是一旦中标以后就形成了“被厂家绑架”、“技术型垄断”,因为你无法轻易的进入或退出。所以在购买服务过程中怎么样能够“自由进出”。我个人的感觉是,应该是像通信的购买服务,比如电信的不好我可以选择购买移动的。我们现在只是把云服务仅仅放到基础层虚拟化,如果局限于这个方面我觉得还不够。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电子商务的发展非常快、日益创新,为什么电子商务可以涌现出这么多的创新呢?在于它的专业化。比如说在几个大平台上就专心做技术,那么做业务的人他们不关心技术,他只是到这个上面去卖。那么电子政务下一步的购买服务能不能变成这种方式?就是说政府部门不再关心技术、也不去考虑技术问题,技术由专业的服务商提供,而政府部门只是专心地做政务。我也希望通过这么一个机会跟各位专家、同仁以及厂商能够就这一方式怎么去实现做进一步探讨。谢谢。
主持人:感谢易局的精采发言。我也试着总结一下,易局在政府购买云服务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考点,就是这个服务网络,不像购买传统产品那样“被绑架”,能够快速进入、快速退出,我想这是政府云走向成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因为服务本身就是说使用者觉得好用才会用,用多少付多少费用,这是一个基本模式,但实际上现在所看到的不是这样,比如说不好用就快速换掉。当然了,这需要一个过程。易局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点,我们的云服务是不是开放的、可进可出、可以选择的。我觉得这点很重要。如果是可以选择的,相信它的质量一定是没有问题的。下面请刘社长介绍一下吧,相信刘社长在这方面会有很多思考和想法。
刘亚利:非常感谢姚老师,也非常高兴今天有这样的机会与大家交流。这次论坛,政府采购信息报作为协办单位,我简要介绍一下,政府采购信息报是2003年创办的,也创办了政府采购信息网,由于2003年政府采购信息法实施,所以我们是“与法同行”。今年3月1日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开始实施,这是政府采购法出台实施12年两个月以后,条例开始实施。所以今年对于政府采购领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有法律、有条例,接着还有部长令,74号部长令是去年颁布出台的,财政部还有三个部长令,关于治理投诉、关于非公开招标方式等等,13个部长令需要修改,希望大家也关注这13个部长令的修改,并且可以提出好的建议。
最近有一个采购的热点,PPP,政府资本怎么和社会资本结合,同时为了配合PPP的开展,竞争性磋商应运而生。经过国务院批准,专门出台了竞争性磋商新的第六种采购方式,满足采购需要,尤其是PPP采购需要。今年政府采购另外一个热点,就是政府购买服务。刚才各位专家都涉及到政府购买服务。实际上我们平常的表述方式是政府采购服务,现在又出台一个新的,政府购买服务。这里有着不同的含义。政府采购服务,采购的主体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政府购买服务,就是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只包括国家机关,没有包括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所以事业单位可能在政府购买服务中,它可能作为一种服务的承接主体。下一步我想我们国家机关可能有这样的制度设计考虑,就是配合事业单位改革,所以事业单位在这两个概念下,要做好准备。政府采购有这么几个热点,一个是政府采购工程(PPP),而且条例也对其职责、边界规定的非常清晰。这也是条例成功的地方。还有就是政府购买服务这个热点,还有条例在这个过程当中的贯彻。回到会议的主题,政府购买云服务,那么服务既然是政府采购的一项内容,它一定要包括很多范围。购买云服务肯定是其中的一个。我们观察到的是这样的,从2010年云服务在中国比较热了以后,财政也在研究出台相应的办法,2012年政府采购品目分类目录,其中把政府采购云服务正式列进来,这是对全国政府机构使用云计算是一个非常大的促进。去年2014年7月,有一个观点,政府采购云服务应该注意三点:一是规范性;就是希望云服务的标准更加的规范为政府采购云服务提供很好的保障支撑;二是安全性。我们各位专家也强调的非常多了。政府对信息安全性要求超过企业。另外就是政府采购要求经济性,体现出与以往不同的节约。这三个特性结合起来,是政府采购云服务的一个指导性意见。这是关于最高管理机构的一个发声。
最近有一个新闻,海关有十多个亿的采购额,刚刚开标有一个七千万的项目获得了业界专家、互联网行业内以及政府采购专业人士的高度赞扬。为什么大家非常赞同?就是用了互联网的思想,用了非常超前的理念。大家感兴趣的话我们也可以交流一下。我们报纸和网站对这个也有分享。今年有非常多的项目落地,我们会关注。如果有项目需要我们报道、探讨,我们都非常感兴趣。我们看到一个数字,美国有90%的初创企业一开始就部署在云端。而且美国国防部等非常重要的部门也在用云服务。我们作为媒体人认为,既然中国政府意识到这个问题,可能会在三年之内,这一定是个非常热的热点。相信各位专家、一线领导会有很多经验,我们也期待通过我们的平台进行分享。再次感谢!
主持人:谢谢刘社。刘社从国家法律、条例把政府购买服务这块做了一个解读,特别是涉及到一些新的动向,提到了PPP。很多地方政府采用了这种方式。刘社这边的信息非常灵通,所以如果有需要的可以多多跟刘社沟通。下面请杨瑛女士分享。
杨瑛:各位专家大家好!从我个人前期参与相关工作的感受来看,我觉得政务云本身基础架构发展和整个云端部署,对于政务云服务采购和市场化的道路,第一是处在发展过程中,是必然会出现的技术路线或者必然会发生的现象。如果我们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它本身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其实刚才我们台上的嘉宾和领导们也讲到了,现在在业内有关利益各方都在推动政务云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其实它的发展方式转变涉及到几个方面:向采购专业服务的转变,这是一个重大转变。另外我们原来一直提重建设、轻应用,现在我们提倡,尤其是做电子政务云顶层技术架构,包括推动电子政务云全国性实验过程中,有关各方都注意到我们专业人士不再把技术架构建设放到最重要的位置,就是说它是一个非常综合性的问题和非常综合性的发展变化。在云架构出现之后,使得原来在做电子政务建设条块、分割、分散建设中发生了一个变化,转向集约化建设和统一化管理。这是从电子政务领域发生的蜕变。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国家在财政和预算管理这块也作出了很多改革。包括推动政府托管服务、公共服务、购买服务。这个“公共服务”的概念是从行政角度提出的,不完全是从政务角度提出的。基本的公共服务,涉及到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要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所以对于基本公共服务在各地建设当中也提到,便民服务、医疗、教育、社保、就业等,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的,从居民本身和人的本身来看政府建设、政府对于社会提供服务的转变,另外就是毕竟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不是完全等同的市场,所以它还是有传统的管理模式。包括刚才易局长讲的,对于政府将来购买云服务模式的一种设想,更多像对通信服务的购买,我觉得这也是发展过程中一个必然之路。就是现在要求政务服务向电子商务一样完全市场化、商品化,按市场化规则去实现政府服务供需双方的交易行为,可能不太现实,因为它有自己的特殊性和要求,另外对于政务云建设和对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包括国家公共核心资源的掌控,现在来看对于它的管理,会有PPP,也会引入市场化的资金和力量进入到政务服务购买和建设,从我个人角度来看,尤其是做山东政务云项目当中,我们发现要想真正推动它,一方面要注重技术架构的选择和建设模式的选择,另外也要充分考虑到我们现在在政务云服务采购方面的现状。如果我们完全市场化的话,现在的建设是不是很成熟,有没有专业化的管理体系、有没有对社会资本的带动统筹的计量计费以及管理模式,这些都是一些客观问题。我们在推动山东项目过程当中也是有些感触的,在这里也是跟大家分享一下。
推动政务云采购不完全是技术问题、也不完全是管理问题。首先我们要有一个逻辑上的统一,就是要不要把有些权力、有些采购权、管理权和监督权要不要统一到一个体系下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另外,在做这个项目过程当中,我们尝试过用互联网市场化价格、市场化目录尝试着做山东政务云的服务采购,但是发现一个是它的本身市场化、商品化成熟度不够,另外发现对于政务云本身来说,建设是很复杂的,有传统的现状,还有我们对于它的安全考虑和对于业务复杂度的考虑不足以支持完全市场化的采购、市场化的定价。另外就是监督和评价,我们财政部还下发了13号文件,也提到建立预算管理体系,强调预算公开、预算绩效评价和监管,对于政务云是一样的,我们怎么建立一个动态监管体系,第三方评价监督体系等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以上是我们的一些经验和感触。也请大家批评指正。
主持人:感谢杨工。政务云服务的采购困难在哪里、独特性在哪里,包括很多问题,相信这些介绍对大家会带来启发。
赖茂生:听了几位嘉宾的发言,我也学了很多。我想说三个方面:一是可选择。用户要充分了解服务提供商的资质、运行情况,这里涉及到信息公开的问题。充分的信息公开包括政府,也包括提供服务的服务商的信息,它能否充分的向用户公开。这些方面我们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要充分公开,使得用户完全、及时掌握你提供商的信息,对用户来说安全性会提高。当然可选择,也包括选择过程的过程公开,服务购买过程中的过程公开,接受公众的监督、接受行业的监督。都需要创新。二是自主可控。避免“被绑架”,避免过渡依赖某些服务商。要寻找自主可控的机制,使自己的信息、数据能够完全在自己可控的状态下应用、维护。这方面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避免被绑架,安全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三是可评价、可测量。这是一种新的服务、新的高端技术,它的市场化程度也比较低一些,还在发展。所以如何来评价这样的一种服务,在评价指标上会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比如云服务提供商资质怎么评价,这些都需要专门的考虑。现在考虑更多的还是在选择阶段,服务阶段的评价。那么服务提供商进入这个市场,应该有怎样的具体资质,这样的资质我们有没有相关的资质标准?这些都需要有关部门,需要政府来考虑。评价指标,比如质量、满意度,这些都要在云服务的应用过程中、使用过程中不断地完善。总体上讲,云服务对于政府来说,应该是积极的谋划、稳步的推进、评价要不断的改进完善。谢谢。
主持人:谢谢赖老师,赖老师观点非常清晰,第一是可选择,第二是要可控(用户的自主可控),第三是可评价、可测量。这是非常好的思路。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