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字政府 > 正文

评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 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改革的切入点

2016-02-16 10:47:04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资讯网

摘要:当前,我国正在实施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就是充分发挥市场、社会作用,参与提供公共服务。我国“十三五”时期财政紧运行常态化,财政投入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必须吸纳市场、社会参与提供公共服务。
关键词: 电子政务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就是充分发挥市场、社会作用,参与提供公共服务。我国“十三五”时期财政紧运行常态化,财政投入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必须吸纳市场、社会参与提供公共服务。同时,这也是破除公共领域独占性,推进公共治理改革的需要。PPP将是公共服务提供的常态化模式。
 
  PPP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缩写,直译为“公私合作”,在我国语境下则使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重要模式,政府与市场、社会合作是资源配置的第三种模式。我国“十三五”时期财政紧运行常态化,财政投入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这也是公共治理改革的需要。实施PPP模式,使得公共服务供给更加有效率、更加灵活,动员资源更加广泛,推动资源配置模式更加扁平化,各参与主体更加平等化。以PPP作为动员、配置资源的第三种模式,推动公共服务投入、运营、监管体制机制改革。以“风险—利益”为新基准处理公共服务提供中的政府与市场、社会关系。
 
  运用PPP提供公共服务将是我国“十三五”时期常态当前,我国正在实施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就是充分发挥市场、社会作用,参与提供公共服务。我国“十三五”时期财政紧运行常态化,财政投入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必须吸纳市场、社会参与提供公共服务。同时,这也是破除公共领域独占性,推进公共治理改革的需要。PPP将是公共服务提供的常态化模式。
 
  (一)财政紧运行成为常态,需要加快改变政府主导公共服务供给局面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中高速增长将成为我国今后的常态。经济决定财政,经济中高速增长,财政收入高速增长将成为历史,中低速增长成为新常态。另一方面,从人口来看,我国已成为人口快速流动的动态社会,正在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和人口老龄化加速的阶段,教育、医疗、养老、环境等公共服务的需求呈现刚性增长,财政支出增长随之呈现出越来越刚性化的特征。财政紧运行,将会是今后一个时期的常态,需要改变政府主导公共服务供给的这种传统格局。
 
  (二)仅靠政府投入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

         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包括: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施食品安全战略,等等。这些都涉及诸多领域的公共服务供给。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显然已经力不从心。
 
  公共服务供给实施PPP模式:提高效率并推动改革运用PPP模式,鼓励市场、社会参与提供公共服务,不仅能降低财政负担、提高供给效率和改善供给质量,更重要的是能贯穿公共治理的理念,推动全社会走向共建、共治和共享。治理是基于共同体的多元共治,突破了“单边责任”和“单边义务”导致的困境,有助于提升社会参与度和满意度。
 
  (一)公共服务供给更加有效率

         以更低的成本提供公共服务。运用PPP模式,鼓励市场、社会主体参与提供公共服务。对于市场主体来说,参与公共服务提供的动力在于综合考虑收益、成本与风险,追求未来的利润。企业参与PPP项目时,会有追求降低公共服务成本的内在动力。
 
  从宏观来观察,还可以大大提高公共服务的时间效率,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
 
  以更高的质量提供公共服务。对于政府等公共部门来说,运用PPP模式提供公共服务的动力在于,可降低财政负担,实质上也是降低社会的负担。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公共服务供应的参与者,可促使公共服务质量提升。
 
  (二)动员资源更加广泛

         可以跨界、跨区域、跨领域动用资源,突破现行体制机制的限制和财政资金约束。政府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动用资源容易受体制机制和行政边界的约束。而运用PPP模式提供公共服务,则能突破体制机制和行政边界约束,跨区域、跨领域、跨部门组织动员资源,拓展了可行配置空间,减少了因行政、区域分割带来的冲突和低效率。可动员人力、资本、技术、管理等各种资源广泛参与,充分发挥市场、社会的作用。
 
  (三)推动资源配置模式更加扁平化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时,按照政府科层组织模式进行配置资源,资源配置模式呈现垂直化特征。行政组织垂直化管理和配置资源时,虽然能有效实现组织目标,但经历行政层级多、耗时较长。以PPP模式提供公共服务,动员市场、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公共服务,可以SPV(特殊目的公司)为载体运营,降低资源配置垂直化高度,使得资源配置模式更加扁平化。
 
  (四)各参与主体更加平等化

         实施PPP模式提供公共服务,政府以平等身份参与进来,不是居高临下地命令指挥,而是平等协商,按照契约来界定各自的利益和风险、权利和义务。政府尽管以公共主体身份肩负着化解公共风险,维护公共利益的使命,但一旦以合作方身份出现,就要平等参与,不能以行政权力行事。政府、市场、社会各方,都应遵循平等协商的“自由契约”原则,无论全程参与公共服务,还是参与某一个环节,收益与风险的界定,都不能以强力来实现。
 
  以PPP模式推动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改革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行PPP模式,看似两者不相干,实质上有内在联系。PPP是推动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改革的一个切入点,也是治理改革的微观基础的构建过程。
 
  (一)以PPP作为动员、配置资源的第三种模式,推动公共服务投入、运营、监管体制机制改革

        1.PPP是动员、配置资源的第三种模式。
 
  市场配置模式和政府配置模式是已有的两种资源配置模式。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划分成为政府与市场分工的基本依据。但现实的情况是,即使在公认的公共领域,也并非政府独占,社会主体也可以提供公共服务。按此认识,资源配置模式不仅有市场、政府两种模式,还包括政府与市场、社会合作的第三种模式。
 
  2.运用PPP模式提供公共服务,将推动政府职责向分配风险转变。
 
  政府在公共服务提供中的职能与动员、配置资源模式紧密相关。在政府主导提供公共服务模式中,政府既是公共服务的生产者、运营者,又是监管者、管理者。运用PPP模式提供公共服务,政府与市场、社会合作提供公共服务,政府投入减少甚至不需要投入,公共服务运营、生产可以交给市场,政府的角色则定位于制定政策、规划和监管公共服务质量,核心降低政府与市场、社会合作中的不确定性,重新分配风险。这将对公共服务的投入、运营、监管体制机制变革产生重大影响。
 
  (二)以“风险—利益”为基准来处理政府与市场、社会关系

         基于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关系构建的“三分法”思维,推进多元主体之间的分工与合作。这种分工与合作,是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社会共建,实现多元利益的相互包容。在分工合作条件下,实现 “风险—利益”分担与共享,这恰恰是公共治理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PPP模式的兴起,是公共治理变革走向“风险—利益”分担共享模式的结果。PPP模式的兴起,意味着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正发生着 “清晰—混沌”的变革,基于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领域上的划分变得不再重要,跨领域的行为上的合作将成为新的趋势,基于 “风险—利益”的界定将是处理政府与市场、社会关系的新准则。按照“风险—利益”这个新基准,需要重新认识公共服务提供中的政府与市场、社会分工合作。
 
  (三)深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关键是降低不确定性风险

         1.不确定性与风险是影响政府与市场、社会合作形成、维系的核心因素。
 
  政府与市场、社会合作面临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与风险,包括环境、市场、政策等方面的不确定性与风险。如果按照PPP项目实施的顺序,可以分为事前、事中、事后的不确定性与风险。不确定性和风险影响政府与市场、社会合作形成与延续。不确定性和风险影响对PPP项目所产生的收益、成本的预测。企业是否参与PPP项目,取决于PPP项目未来所产生的收益与投资的成本。如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会直接影响政府与市场、社会合作的形成。事中、事后的不确定性与风险可能会导致PPP项目中止。有些PPP项目已落地,政府与市场、社会合作已经形成,但若发生了PPP项目合同中没有预计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或者没有设置相关处置程序,经过协调难以解决的,使得合作参与方的激励相容条件丧失,或者参与人突然死亡、企业破产时,或者存在有限责任机制时,都会导致合作中止。
 
  2.加快法治化和制度化建设,降低PPP模式运行中的不确定性与风险。
 
  加快PPP法治化建设,约束、规范参与方的行为。对于与政府、市场主体、社会主体行为有关的不确定性与风险,应通过PPP法治化建设,对政府、市场主体、社会主体形成硬约束,促使各参与方自提高契约遵从度,使政府、市场主体、社会主体行为的不确定性降低到可以形成合作临界点。
 
  加快PPP立法研究和立法工作。今后,应系统梳理 《政府采购法》、《招投标法》、《合同法》、《公司法》、《仲裁法》等法律与PPP相关的内容。与此同时,加快PPP立法研究和立法工作,通过法律规范约束政府、市场、社会的行为,增强各方的预期,推动PPP模式发展。
 
  PPP法治化与制度化,重点约束政府行为,增强市场、社会的确定性预期,保障参与者的权益。针对市场、社会与政府合作处于不对称性地位的现状,应重点约束政府行为,防范政府行为对市场、社会带来的不确定性,让企业、社会主体形成稳定的预期,推动PPP模式发展。与此同时,增强合同与法律执行力,形成可置信的承诺。
 
  重点维护市场、社会的权益,增强其参与PPP项目的动力。通过制度与法治建设,防范PPP项目的发起、采购、执行、退出等全生命周期中的各种不确定性与风险。由于市场主体、社会主体在PPP项目中涉及投资大且周期长,需要有保障措施,以增强合作动力,增强对未来预期的确定性。
 
  (四)加快营造深入推进PPP模式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推进PPP模式涉及主体多、领域与环节多,需要系统营造好推进PPP模式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明确政府职能部门在推进PPP中的职责,形成推进PPP项目的合力。加快完善PPP项目的实施、运作和绩效评估机制。加快PPP相关的服务市场发展。比如:加快与PPP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储备,建设一支能适应推进PPP模式发展需要的专业队伍。鼓励政府背景的PPP智库与民间PPP智库发展,为PPP模式发展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加快PPP法律研究与立法工作,以PPP法律规范和促进PPP模式发展。
 
  进一步开放公共服务领域的市场准入及加快公共服务的价格改革,推进PPP模式发展。进一步加大电力、铁路、电信、公用事业等领域向非国有资本开放的力度,加快公共服务领域的开放步伐,增强社会资本进入PPP项目的积极性。加快深化公共服务价格,让社会资本形成稳定的收益预期,增强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的动力。
 
  (作者单位:刘尚希,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兼所长;赵福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pingxiaoli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