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数据”到“数字中国”,一文纵观大数据产业发展四大关键点
从“大数据”到“数字中国”,一文纵观大数据产业发展四大关键点
2018-01-05 13:28:41 来源: 智城市慧生活抢沙发
2018-01-05 13:28:41 来源: 智城市慧生活
摘要:从我国迈入大数据时代开始,一场深刻的革命悄然打响。其表现形式就是信息数据的资源化和人们行为的数据化,小到数字交通、数字环保、数字城市,大到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中国。数据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并在无限循环中的交互作用,释放出难以估量的价值。
关键词:
数字中国,电子政务
从我国迈入大数据时代开始,一场深刻的革命悄然打响。其表现形式就是信息数据的资源化和人们行为的数据化,小到数字交通、数字环保、数字城市,大到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中国。数据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并在无限循环中的交互作用,释放出难以估量的价值。
令人欣喜的是,基于多年来从国家层面对大数据产业谋篇布局,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却非常快。从“大数据”到“数字中国”,我国大数据产业历经多次转折,成为时代的潮流,并支撑中国站在世界科技的舞台。
1.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大数据亮相中国舞台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大数据”。这一年,成为实际意义上的中国大数据元年,大数据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正式登上中国舞台。报告提出,“设立新兴产业创业创新平台,在新一代移动通信、集成电路、大数据、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赶超先进,引领未来产业发展”。
从这一年开始,我国大数据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政府逐步打造积极的支持政策与适度宽松的发展环境,大数据创业公司崛起,初步形成了以数据采集、分析等技术为支撑的,由数据中心和应用场景等构成的产业生态环境,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挖掘和应用,市场规模达到84亿元人民币,大数据产业开始加速发展进程。
2.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 大数据上升至国家战略
2015年,我国《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出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在“十三五”期间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大数据一路上升成为国家战略,社会各界对大数据的期待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一年,大数据成为炙手可热的一大关键词,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大数据建设行动计划;国内首家大数据交易所——贵阳大数据交易所诞生,并获得李克强总理的批示;大数据平台陆续上线,成为各部委和各地政府的“数据共享年”;大数据应用更是“生根开花”,市场规模已达115.9亿元……
将大数据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使得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成为竞争高地,有效地推动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传统行业结合。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为节点,大数据国家战略将逐步落地。
3.《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出台 引领大数据应用落地
2016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印发了《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全面部署“十三五”时期大数据产业发展工作,加快建设数据强国,为实现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
在总体目标方面,提出到2020年,技术先进、应用繁荣、保障有力的大数据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大数据相关产品和服务业务收入突破1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30%左右。这一年,大数据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技术创新取得明显突破,涌现一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以及在商业模式上创新发展的大数据创业公司。
恰逢李克强总理提出,80%的政府数据待字闺中,如何释放政府数据价值,成为各省市政府摆在面前的难题。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大数据公司,以“数据资产运营”为手段,和地方政府一起打井、铺管道、接入自来水,携手地方政府激活数据资产,落地数据应用,释放数据价值。
4.十九大报告引爆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成为时代命题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建设数字中国;随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再次强调,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
数字经济时代,现代化经济体系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海量数据的互联和应用为核心,将数据资源深融产业创新和升级各个环节,催生出越来越多的经济增长点,为建设数字中国夯实基础。而综观地方经济的发展,数字中国建设将成为构建地方产业新优势的决定性力量,以及未来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数字中国建设目标,九次方大数据将以中国特色数据公司形象站在国际领先行列,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社会治理能力升级、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同时,成为代表中国数字化创新实力的一支力量,为构建“数字中国”贡献力量。国”贡献力量。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content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