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17 13:21:45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引言
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政府信息资源呈现出快速增长、存放分散、表现形式各异、传输方式不统一等特点[1],这为信息资源的查询和公开共享带来一定的困难。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体系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和共享信息资源、满足跨地区信息共享和部门间特定信息横向交换和共享的需求[2]。
近年来,合肥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政策和文件,电子政务重视程度和水平不断加强。在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和门户网站建设方面皆取得了较大进展和成绩,基础信息资源建设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体系已初步建立,特别是已建成了的专门的政府信息公开网。但在标准化体系的具体层面尚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需要着手改进。
一、政务信息资源来源及分类
⒈政务信息资源的定义
目前,国内认可的政务信息资源的定义为:政务信息资源是一切产生于政府内部或者虽然产生于政府外部但是对政府活动有着一定影响的信息资源的统称[3]。
⒉政务信息资源的来源
政府信息资源涉及到多行业、多部门、多地域分权管理,而且表现形式多样。目前合肥市政务信息资源主要来源于以下一些方面[4]:
①政府重点工作和政府会议、各类会议信息等;
②政府行政法规和规章、规范性文件等;
③政府机关部门的决策信息,如通知、公告等;
④民意调查和反馈;
⑤政府和社会调查机构的调研信息;
⑥各类网络信息,包括互联网、政府专网体系等;
⑦政府的机密信息等。
⒊政务信息资源的分类
⑴分类概述
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即把具有某种共同属性或特征的政务信息归并在一起,通过其类别的属性或特征来对政务信息进行归类,据以建立政府信息资源目录分类体系,具体实现政务信息资源采集、管理、服务、共享等,以便有序管理和开发利用该资源[5]。对政务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是能够更好地采集、处理、服务、管理和利用这些资源的有效手段。
⑵标准分类法
政务信息资源可以从不同的层面进行分类,借鉴2005年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项目工作组文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 第4部分:政务信息资源分类》,可以根据政务信息资源自身的含义主题、产生或来源的部门、对使用者提供的服务及资源的表现形态等情况,即从基础面、部门面、服务面、物理面等四个方面对政务信息资源进行分类。
由这四个层面对政务信息资源的分类,相应地可以产生主题分类、应用分类、服务分类和资源形态分类。其中,主题分类是基础性分类,应用分类、服务分类和资源形态分类是辅助性分类。政务信息资源的主题分类体现其内容的属性和特征,应用分类体现政务部门职能的特点,服务分类体现政务信息资源面向服务对象提供的功能服务划分,资源形态分类体现政务信息资源存在形式[5]。按照该种标准分类方法我们可以将合肥市政府信息公开网中现有政务信息资源进行合理分类,作为规范现有的信息公开目录的前提基础。
二、元数据在政务信息公开目录平台中的应用
⒈元数据概述
经过多年的研究应用,元数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可以用于数据文档建立、数据发布、数据浏览、数据转换等多个方面。原始数据如果没有元数据,就很难有效地进行管理和使用;而且元数据能够有效地描述各种共享政务信息资源,是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立的基础。
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它用来描述数字化的信息资源,特别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一整套编码体系[6]。元数据是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借助元数据,有助于理解政务信息资源的基本内容,有助于采集、组织、识别、发现和定位政务信息资源,有助于简单高效地实现检索、交换、管理海量数字化信息资源。推行结构统一、定义一致、描述相同的元数据,是保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信息公开目录服务的前提。因此,合肥市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体系的研究就从研究元数据开始。
⒉元数据标准研究
目前国外的一些元数据标准主要有:网络资源描述方面的DC,政府信息方面的GILS,英国的E-GMS及UDDI等。不同领域的信息资源本身亦具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属性,如教育信息资源、空间地理信息资源等,据此我国亦都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同样要建立合理的且适合合肥市发展现状的元数据标准就必须要对政务信息资源实况进行科学合理的研究。
⑴合肥市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的元数据标准的研究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第3部分:核心元数据》详细介绍了我国的政务信息资源核心元数据集所包含的22项元素,其中有17项为必选项。根据该标准,结合合肥市政府信息公开网建设的现状,合肥市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已提供了索引号、信息名称、关键词、公开类别等若干项元素,参照了国家的标准化体系。为了能够更好地定位信息资源,可以在现有基础上设计更为详细且适合合肥市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的元数据元素集(参见表1)。
⑵现有元数据的字段扩展
如图1所示,将现有的元数据进行扩展,分为2个部分,其中第一层为父级元数据元素,用2位阿拉伯数字来表示代码;第二层为子级元数据,用1位阿拉伯数字来表示代码。这样可以解决以后元数据划分更加详细的情况。
⒊基于元数据的信息资源的分类存储
在对政务信息资源按主题、行业、服务和资源形态等分类之后,产生类目清晰的信息资源(如图2所示)。为便于存储,按照以上既定的规则标准去提取现有的元数据,然后将生成的大量的元数据按标准分类方法有序地存储到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的元数据库中,并加以管理,以备将来查询、修改、定位、使用等。
三、合肥市信息资源编码方案与标准化体系的对照与改进
⒈信息资源编码规则概述
表1所列元数据集中所提及的索引号即为对政务信息资源进行编码的结果,它是用于唯一标识政务信息资源的一组字符。而编码则是指按一定的规则将一个集合的元素映射为另一个集合的元素的过程[7]。目前国际上着名的一些编码规则有美国的数字对象标识体系DOI和英国的信息资产等级注册标识码IARN,我国也相应编制出了现有的信息编码方案。
方案参照了目前国际上的一些通行的做法,同时,也结合了国情,采取的是前段码和后段码相结合的“两段式”代码结构,为了更加简洁直观,中间采取”/”来分割前段码和后段码。该方案的语法格式为:<信息资源标识符>=<前段码>/<后段码>[7]。其中,前段码由五位字母及数字组成,它属信息资源前段码管理中心统一管理和分配;后段码由不定长的字符串组成,是由程序自动生成的在本部门范围内的唯一的标识符。二者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完整而且统一的信息资源标识符。此外,在信息分类方面也给出了详细说明,主题分类采用的是三级四类代码,一级类用2位阿拉伯数字表示,二级类和三级类分别用1位大写罗马字符表示[5]。
⒉合肥市信息资源编码方案的改进
⑴合肥市政府信息资源标识符编码方案
目前合肥市采用的是安徽省信息编码方案,该编码由四部分共20位字符组成(其组成结构如图3所示)。方案对其中每一部分的代码都作了详细的规定说明,因此从该索引号可以清楚地看出某信息资源的确切的来源信息。比如某信息I的编码为:AB001030100200606001表示合肥市(A)包河合肥市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体系信息编码方案的改进研究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合肥市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体系信息编码方案的改进研究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合肥市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体系信息编码方案的改进研究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区政府(B)办公室(001)某部门(03)发布的政府领导类信息(0100),该信息于2006年6月生成,流水号为001。
⑵基于国家标准方案对合肥市现采用的编码体系的分析
从以上部分可以看出这两种方案所采取的编码方式有所不同:前者由前段码和后段码两部分组成,前段码需要通过向上级中心申请才能得到,后段码则是由本部门程序自动生成;而后者则是以一定的规则生成的固定长为20位的字符串。
参照国家标准标识符编码方案的同时,也可参考目前该方面做得较为接近规范的江苏仪征县的编码方案的优点,该编码方案采取的是三段式共17位的标识符编码方案,且中间用“-”间隔开来,不仅整体简洁直观而且便于管理。基于此,分析合肥市目前的编码方案,存在以下一些不足之处:
①编码部分缺乏标准规定的省份代码;
②信息编制年月可能会与发布日期造成资源重复;
③信息分类代码采用主题分类最好用三级层次结构,即一级类占2位代码,二级类和三级类各占1位代码,这样就能更好地符合标准化体系的要求。
为此,可以对合肥市的编码方案提出以下改进建议(参见图4):
①类似于国家标准编码方案,在合肥市已有的索引号基础上,使用分隔符将这一索引号序列分为若干小段;
②为了便利后续的整合工作,可以借鉴前段码编码方案,对现存的编码方案的前几位规则加以调整、优化,在前两位添加省份代码22,后续部分规则可以保持;
③尽可能地在不改变原有属性的基础上缩短编码位数。若一信息I的索引号为:22AA-00202-05A0-2008-001,则它表示:安徽省(22)合肥市(A)市政府(A)发展和改革委员会(002)某部门(02)发布的政府领导类信息(05A0,其中:05为父类表示政府规范性文件, A为子类表示政府工作规则,若无三级类,则第四位用0补齐),该信息生成于2008年,流水号为001。
作了如图4所示的改进设计,合肥市的编码方案不仅使得编码结构更加清晰易识别,而且便于今后全省各级政府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工作的开展。
四、结束语
要想真正实现信息的公开共享,就必须在编码规则、分类方法、元数据等方面遵循标准规范,按统一的标准规范进行建设,并对已建成的信息公开目录体系进行规范或者是重新组织。虽然合肥市目前已建立了较为规范的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服务体系,但是对信息公开目录体系的认识与标准化体系尚不完全一致,大量的资源也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目录体系的建设和应用依然任重而道远,依然需要继续努力予以改进完善。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