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09 09:41:00 来源:北方经济
一、现状成绩与问题
兴安盟电子政务建设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内涵不断丰富、认识不断提高、作用不断增强的发展过程,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电子政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应用系统开发、推广和利用扎实推进,重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初见成效:以建设“网上兴安”为目标,“中国,兴安盟”政府门户网站功能不断提升,政府网站体系初步形成,开辟了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和利用网络广泛听取民众意见。实行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渠道:全面启动电子政务建设。
(一)组织机构及规划
2002年,兴安盟行署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几年来陆续制定了《兴安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建设计划》、(兴安盟行署局域网与各旗县市各部门联网方案),《兴安盟电子政务发展规划》等一系列计划、措施、方案,全面启动电子政务建设。
(二)网络建设情况
2000年,兴安盟建设了行政公署局域网平台。申请了“Xinganmeng.gov.ca”和“Xam.gov.cn”域名,开通了兴安盟门户网站。为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整体功能。实现一网多用。为各个部门和旗县预留了服务器空间,设计制作了网页,构建了部门和旗县市门户网站。较好地推动了门户网站建设的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兴安盟行署各部门已经普遍建立和使用了内部办公业务网站,办公自动化水平明显提高。
(三)资金安排情况
为了保证电子政务建设的顺利进行,经过调研,盟本级财政安排电子政务资金450万元,分年度拨付,通过盟发改委立项向自治区发改委争取建设资金400万元。
(四)电子政务培训情况
兴安盟十分重视对公务员队伍电子政务培训力度,制订考核标准制度。几年来,兴安盟党校、行政学院,每年在各种长短班次里都安排计算机使用和网络知识培训,年均轮训在600人(次)左右。目前已完成了80%的人员培训,到年底将完成全
兴安盟电子政务建设已经起步,不少旗县市和部门积极性高涨,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其他盟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着网络建设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应用和服务水平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共享程度低;“重硬轻软,重纵轻横,重网络轻应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资金相对投入不足,投资也比较分散,没有很好统筹起来,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尚需完善等问题。
(一)认识上的不足
全盟各旗县市信息化建设这些年虽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普遍存在认为信息化离我们还十分遥远等思想,对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新形势估计不足。同时也存在财力、人力不足的客观因素,对信息化、电子政务对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上缺乏认识,以至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议只停留在口头上,抓具体落实少。
(二)体制上的不足
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制度和体制没有确立,不能适应电子政务的发展要求,机制和管理上不畅通,在电子政务建设上没有统一的规划,各个部门各自建设,建设标准各不相同,为今后的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共享在技术上埋下隐患,电子政务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投入少。
(三)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应用不足
信息资源开发应用远远不能满足现实和潜在的需求,“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现象严重。
(四)人力资源上的不足
人力资源不足是影响电子政务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信息化是一项知识含量高,技术要求高的工作,因此对工作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要求十分严格,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观念跟不上。信息化工作就无法顺利进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人才、信息技能掌握没有具体要求、培训效果还有待提高。[page]
二、定位功能与作用
(一)推行电子政务,有助于转变政府职能,拓宽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发展空间
随着电子政务的日渐深入,人们对电子政务的认识,已经从最初“政府上网”工程、政务信息发布阶段,发展到政府与市民“网上互动”、实现网上办事阶段。
(二)推行电子政务,有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降低政府行政成本
传统政府的运转方式,大多以集中开会研究、自上而下的逐级下达指令和自下而上的层层汇报、上下级之间的层层报批和层层审批为主要工作方式。“文山会海”、“公文旅行”总是克服不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效率低下。并且容易出现信息失真和政府腐败。电子政务通过虚拟办公、电子邮件交换、远程连线会议等手段,改变政务信息的传递和流动方式,减少纸介质政务信息的数量,改变政府的办事方式。逐步扩大和完善政府的网上办公功能,变官僚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变简单命令型政府为互动规范型政府,构建适合
信息社会的政府工作方式。
(三)推行电子政务,有助于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实现政府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运作主要是面向管理和控制,而与传统的政府服务相比较。电子政务的服务着眼于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社会需求的合理化和现实化,为民众获取各类政府公共服务提供了更广阔的准入。
三、对策发展与路径
(一)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要切实强化政务需求,处理好电子和政务的关系。电子政务,政务是主导,电子是手段,可以说是七分政务三分电子。因此。政府要积极引导示范,始终把政务需求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要结合政务公开和行政审批改革推动电子政务工作,切实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要充分发掘社会、公众、法人对电子政务的需求,并将这些需求转换为电子政务的需求,通过信息技术将它们具体固化到电子政务信息系统中。
二要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处理好电子政务三个层次的关系。网络建设是电子政务的基础层,应用系统的开发是电子政务的中间层,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电子政务的顶层。从电子政务发展历程看,我们经历了以网络、应用系统开发为主导阶段,目前已进入了以信息资源开发应用为主导阶段。有人形象地比喻。网络是“路”,应用系统是“车”,信息资源是“货”。我们无论是“修路”也好,“造车”也罢,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运货”。没有“货”,“路”和“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把精力集中在“货”上。紧紧盯住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4)34号文件) 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要加强政务信息公开,加强部门的信息共享,推进政务信息资源社会化的利用和开发。
三要研究电子政务工作的内在规律,处理好电子政务工作和外部环境的关系。电子政务工作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同时也要关注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既要学会反思,又要善于互动,要在善于系统总结本部门电子政务工作的组织机构体系、技术业务框架、规章制度架构的基础上,还要对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政府职能的转变、信息技术的进步、法律法规的出台,都予以高度关注,这些都会对电子政务工作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
(二)准确把握好四个主要原则
一是坚持顶层设计优先。最近,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062020年信息化发展战略》,转发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印发了《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明确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对全国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统一领导,明确了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各地区政务内网、政务外网建设的主要任务、工作目标和职责分工,兴安盟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其中,首要的是抓好电子政务的总体框架和顶层设计,以此强化电子政务各个层面的结构设计和整体组织。要本着“想得要大。起步要小,扩张要快”的原则,根据兴安盟电子政务的需求,与“十一五”规划紧密衔接,科学制定“十一五”时期全盟电子政务发展的总体规划。<规划》既要体现前瞻性、科学性,又要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要明确各行业、各部门的建设重点,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分步实施,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要选择优先支持的业务,建设应用系统和推进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无论是已建、在建还是新建的应用系统,都要统一标准、统一格式,实现互联互通。工商、税务、卫生、公安、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档案、规划、土地、城市管理等重点部门,要搞好专项规划编制工作。要确保规划体系上下贯通、左右协调,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二是整合资源,拉动产业。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基础、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加强整合,促进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益。要合理规划政务信息采集工作,推行政务公开制度,规范政务信息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让更多的政务信息资源为社会和公众服务。要研究制定政策,建立投入保障机制,鼓励、支持公益性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数据库建设。要强力推进政务协同办公系统的广泛应用。要在符合标准的条件下优先使用国产设备与软件,逐步推进系统建设、运行维护的外包和托管模式,带动兴安盟信息产业发展。 三是加大投入,确保实效。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短期效益不明显,需要不断地加大投入才能取得实效。在电子政务建设逐步由网络主导转向需求主导、由需求主导转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导的大趋
势下,不仅要有技术支持,更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保证。要根据兴安盟财力的实际情况,尽最大可能优先安排电子政务建设所需资金,把有限的资金用好,用在刀刃上。用出成效。同时,一方面要注意解决资金投入分散问题,避免资金浪费和“撒芝麻盐”:另一方面要积极开拓市场化融资渠道,大力推进投融资、工程建设、运营管理的市场化运作。通过项目招商、授权经营、“运行外包”等多种形式,扩大资金来源,广泛吸引和利用外资,努力构建多元化的投资格局。
四是统一标准,保障安全。要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综合平衡成本和效益,一手抓电子政务建设,一手抓网络与信息安全,制定并完善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并大力推进贯彻落实。
(三)今后一个时期,要做好六项工作
一是建设和整合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二是进一步深化电子政务的应用;三是推进政务信息资源的公开和共享;四是继续推行全程办事代理制;五是深化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建立;六是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