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字政府 > 正文

电子政务一切皆服务 促政府职能改革深入

2011-08-15 11:08:40  来源:CIO时代网

摘要:今年初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再一次将政府的服务职能提到了重要的位置。自2004年“服务型政府”理念提出,随着政府职能的改变,行政管理的改革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关键词: 电子政务

  今年初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再一次将政府的服务职能提到了重要的位置。自2004年“服务型政府”理念提出,随着政府职能的改变,行政管理的改革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作为政府服务重要的手段的电子政务,起到重要支持作用的同时,也是政府从“管理”向“服务”转型的缩影——从办公自动化,到系列“金字工程”,再到服务型网络体系的建设。


  “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加速,电子政务的需求必然会从提高政府部门工作效率以及决策水平,转向对社会公众服务,电子政务‘服务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苏浙沪科技董事长杨帅表示:“由于涉及面极广,政府职能转变将是个长期、渐进、不断变化的过程,这更要求电子政务要有极强的适应性,做到随需而变。”


  政府职能转变催生电子政务发展


  近年来,电子政务在政府的职能中正在产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多次上网与民众互动。在全国各地,电子政务也正在飞速发展并且得到政府的重视:


  北京市人民政府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1年要全面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制定智慧城市行动纲要,加快城市信息化建设步伐,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上海市人民政府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1年要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上海市市委书记俞正声表示:“网络是个好东西,网络能够直接、迅速地反映问题,是改进政府工作非常好的工具,网络是我们改进政府工作,回应群众关切问题的重要手段,要用好。”而这一切,都基于电子政务的迅猛发展。这一切都显示,电子政务正在政府的服务、决策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与信息化发展的“摩尔定律”相比,政府职能的转变相对而言更加复杂也更加缓慢,是一种渐进式调整,可以理解为“小步快跑”。


  “此前,政府对信息化的需求是工具化的需求,因而以‘办公自动化’、‘信息化’等名义出现,这也就造成了电子政务的部署有明显的代际特征,这种特征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政府服务职能的转变。”杨帅表示,“接下来,这种需求更多是功能化的——以服务社会公众不断提高的民生需求为导向。因此,电子政务也将向这一方向发展,随着政府转型速度加快,代际更替的电子政务已然不能符合需求。”


  “一站到位”引领发展


  资料显示,近年来,IT产业从产品向服务的转变正在成为一种趋势,从苹果、谷歌到IBM、Oracle,都在做这种转变。而互联网及云计算的发展,更使“服务”成为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苏浙沪科技提出了“一切皆服务”的理念。


  “政府职能的转变是以渐进的方式进行的,政府向社会公众提供的服务内容和范围也是渐进的,这就要求电子政务服务要有更强的适应性来满足渐进式的公众服务的需求。” 苏浙沪科技董事长杨帅表示,“这就要求电子政务解决方案提供商不能再单一的提供软硬件产品或者运维服务,而是要能够为政府职能部门提供面向业务的、随需而变的服务,才能满足新时期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


  从产品到服务,体现的不仅是企业定位的转变,也是政府定位的转变:此前政府采购硬件、软件、机房、运维,形成服务能力后提供给公众。在“一切皆服务”理念之下,政府所需要做出的选择,就是根据民众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服务提供给社会公众。这样不仅贯彻了服务型政府、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同时,培育出强大的新型服务产业。


  “专业的服务体系,由于其设计理念、整体布局的优势,可以形成一定的超前服务能力,同时又便于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及迅速响应,这其实更加适合中国行政管理改革‘小步快跑’的现状。”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汪玉凯表示。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上再次强调,要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温总理表示,要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更加重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很显然,政府服务能力的提升已经成为了衡量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之一。随着我国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加速,“服务”的理念将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得到更多的强调——通过各种产业链的整合应用,为公民和企业提供最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务,将是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qwenf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