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字政府 > 正文

以公众为中心、以服务为导向,加快推进政务云建设

2012-06-20 14:32:00  来源:CIO时代网

摘要:从电子政务来说,我们市政府办公室是负责电子政务的统筹与协调、推进工作。是信息办、市经信委来负责。财政局主要负责经费审核,发改委是负责项目的立项。
关键词: 电子政务

    2012年6月16日到17日,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一层阳光大厅可谓是济济一堂、盛况空前。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指导、北京大学信息化与信息管理研究中心主办、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电子政务中心协办、CIO时代网和锐捷网络承办、北大CIO班和北达软特别支持的“第六届中国电子政务高峰论坛”隆重开幕。


    扬州市政府信息中心副主任韩义森先生对《以公众为中心、以服务为导向,加快推进政务云建设》为主题做出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

 扬州市政府信息中心副主任   韩义森先生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北大CIO班的各位同学大家好!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共同交流扬州在政府数据资源中心建设方面的做法和想法。我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首先介绍我们电子政务工作的一些概况。


    扬州是一个地级市,是一个中小城市。处于长江和京杭大运河交界的地方,离上海、南京比较近。目前扬州的交通还是比较方便的,新的机场4月份正式开通运行。扬州是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2014年是扬州2500年的建城史。到时候邀请大家去参观指导。


    扬州还是2000年公布的全国首批信息化试点城市,去年也刚刚成为全国中小城市的智慧城市的示范试点城市。扬州在2006年获得了联合国人居环境奖。


    从扬州来说,信息化、电子政务都是围绕云来发展。扬州的发展战略是:


    推进沿江地区融合发展,打造宁镇扬一体化发展。“宁镇扬”就是南宁、镇江、扬州,因为三个城市相邻。最终打造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世界名城。


[page]    扬州市电子政务工作组织架构如图:最高机构是市信息化领导小组,我们每年召开两次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至少召开两次,年初确定全年要重点推进的信息化项目。主要的是优先考虑关注民生等项目。年终的时候,大概7月份的时候对项目推进情况进行督察和推进。


    从电子政务来说,我们市政府办公室是负责电子政务的统筹与协调、推进工作。是信息办、市经信委来负责。财政局主要负责经费审核,发改委是负责项目的立项。


    作为我们信息中心来讲,我们1986年成立了经济信息中心,后来叫网管中心,2008年我们觉得时机成熟了,就像市政府申请了更名为市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中心。也是深入资源整合的需要。


    从信息中心来说,主要是承担政府数据资源中心的管理和政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跨部门的通用性平台的建设。


    从2000年到2010年,通过将近十年的建设,我们以信息公务共享和业务系统为目标,推进实施了很多项目,也基于数据交换产生了大量的共享数据,从2006年正式建成了跨部门的涉及到几乎所有部门的工程。


    基于跨部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我们实施了重组,经济发展、城市管理、民生保障以及政府效能四个方面,实施了一批跨部门的政府信息化项目。尽管经过十年来的建设,我们在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我们感觉到如果将电子政务应用到社会管理,当时2010年做规划时觉得还远远不够。


    下面介绍一下扬州市政务云建设进展情况。


    大家知道《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今年年初出台,里面明确讲了各个地方要大力推进数据资源中心建设,同时我们在扬《扬州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里面,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扬州未来的发展目标来定位,基于智慧城市建设最终要落实到一系列的项目当中,总共有将近30个项目在未来五年实施。在实施这30个项目的前提,就是要打造政府数据资源中心的建设,将政府云计算建设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石作为保障。


    今年4月份我们新一届的市委市政府也明确提出来,政府信息化要促进提升城市发展的经济竞争力、运行保障力、民生保障力和工作执行力。这也是未来的需求导向。


    建设思路是这样的:建成一套政务信息基础设施;整合共享五大类基础数据库(人口、法人、地理、金融税收统计和信用等);在《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里面,以前都是提四大库建设这次把宏观经济拆分了一下,因为宏观也太宏观了,也没有具体数字的执行。打造三大应用支撑平台(综合办公、公众服务和决策支持平台);公众服务平台主要是通过“中国扬州”门户网站群为载体。以后所有的公共信息整合到这个平台上。综合办公平台是一般意义上的办公,但对政府内部业务进行整合。还有一个决策支持平台。这是三大应用支撑平台。


    在此基础上我们以需求为导向,重点实施一批跨部门重点信息化应用。


[page]    进展情况是这样的:我们为了配合政府资源数据中心的建设,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市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工作的实施意见》,从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应用支撑平台三个层面推进共享。明确要求从2011年起,所有需市级财政投资建设的信息化项目,应用软件由项目建设单位按照相关技术要求进行采购,网络及系统软件硬件资源统一由市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中心整合采购、按需分配。


    市政府云计算中心方面主要面向本地的四大通信运营商,建成了中心机房,也建立了系统软硬件支撑平台。未来所有的项目都基于云计算中心软硬件支撑平台进行运营。2012年4月21号正式投入使用,当时请了工信部领导以及市委书记等领导参加了开通仪式。计划到2014年完成市级机关、各区机房及信息系统的搬迁整合。以整合为主。实在不能做的就进行托管。老的系统会逐步自行淘汰。


    去年根据领导要求,也做了“五个一”工程。都是基于我们实际的需要以及流程重组,系统重构的要求打造了“五个一”工程。“一站”是网站群。“一号”是各个地方都有的“12345”的热线。“一门”就是权力阳光这块。还有“一网”是便民高管,以及“一平”。当时我们市长提出来“一平”我们还不太理解,后来经过向村民了解,知道领导意图是,所有的政府信息化关于民生的项目,除了能够在电脑上运行以外还必须要在移动的设备上,包括数字电视上面,也要可以运营。我们扬州数字电视已经实现数字化的双向改造,可以进行交互的应用。


    从“中国扬州”门户网站来说,去年是推掉所有部门以前老的网站,重构了一套基于统一架构、统一平台的新的门户网站群。一方面确实是节约了投资,另外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整合了资源,为下一步一站式服务打下了基础。


    “12345”也是我们实现所有的35家成员单位统一的平台。老百姓有什么事,只要打“12345”就可以解决。每个礼拜我们还邀请每个部门的一把手以及分管领导亲自来解答群众疑问。


    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网上居委会、村委会)大家知道在社区里面有很多应用系统,我们基于数据中心整合相关资源,统一建立面向社区和农村的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服务平台。简单来说就是网上居委会、村委会,实现电子政务的延伸。实现基层电子政务、网上办事和社会公共服务进社区、进村庄。计划在2013年实现全覆盖。


    我们计划在今年,基于政府云、数据资源中心还要实施智慧旅游、智能交通(主要是公交和出租车管理)、智能城管(主要是对违章建筑进行管理,这块我想全国各地也都是大家共同的需求)、智慧安防(平安城市的建设)、食品溯源、一张图(尽管我们在2003年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了共享,但是离设计要求还相差很远,力求全市地理信息实现一张图,基于数据资源中心实现应用共享)和一张网(主要是指的地下管线)。


    通过数据资源中心的建设,我们也遇到了相关的困惑,我想大家也会有同感。比如说昨天提到政府内网、外网的问题。整合时我们发现有的部门里面居然有相互分离的几个网,而且对于相关的文件来要求这样设施的。比如说数据标准问题;顶层设计衔接问题(我们扬州有一个初步的顶层设计,项目建设方案也有基于地方顶层设计的问题,如果与省、国家的顶层设计发生衔接、适应等问题,当然建设到一定程度必须有相应体制保障);行政体制相适应问题;信息系统绩效评估问题(目前更多的是注重工程的验收,那么未来成效这块关注的很少)。


    最后汇报一下关于扬州市政务云建设的展望。我们的目标是,基于Web2.0、创新2.0、政府2.0等理念,它们也是强调以人为本,以公众为中心、以服务为导向,应用云计算、4G、物联网等技术,将政府云计算中心打造成:电子政务服务中心、基础设施管理中心等“五个中心”。第二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今年要出台关于信息资源共享的办法等等。我们也会力求向全社会开放共享,引导数据资源的再利用。还要全力打造决策支持平台。我们在宏观经济预测方面已经有的一些应用,但是随着资源信息中心应用,肯定会有大量数据沉积,完全可以进行一些应用开放。政务云安全保障。我们必须要跳开以前的安全保障的理念,以云安全的理念来对数据资源中心进行安全保障。


    我们也力求通过电子政务项目建设带动本地产业发展。希望通过政务云建设,力求推进社会管理和服务更加的创新、实用、开放、共享,还有我们的互动系统。谢谢大家!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liangxuejua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