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20 17:09:58 来源:CIO时代网
2012年6月16日-17日,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一层阳光大厅可谓是济济一堂、盛况空前。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指导、北京大学信息化与信息管理研究中心主办、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电子政务中心协办、CIO时代网和锐捷网络承办、北大CIO班和北达软特别支持的“第六届中国电子政务高峰论坛”隆重开幕。
北大信息化与信息管理研究中心秘书长姚乐先生主持了16日上午的“电子政务与开放式改革”高峰论坛的对话。对话主要围绕“政府如何面对网络的力量”和“如何让公众参与到政府改革与创新中去”两大议题展开。中央编办电子政务中心副主任杨秀军女士,全国政协办公厅信息中心副主任赵海涓女士,国家信息资源管理北京研究基地主任、北大信息管理系博士生导师赖茂生先生,《互联网周刊》发行人、全国青联常委高邦仁先生参与了对话。以下为演讲实录:
姚乐:下面是我们的互动对话环节,首先有请对话环节的嘉宾上台:中央编办电子政务中心副主任杨秀军女士;全国政协办公厅信息中心副主任赵海涓女士;国家信息资源管理北京研究基地主任、北大信息管理系博士生导师赖茂生先生;《互联网周刊》发行人、全国青联常委高邦仁先生。这个环节会给台下嘉宾一些机会,待会儿可以自由提问。首先请台上的嘉宾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
杨秀军:大家好,我是中央编办电子政务中心副主任杨秀军。我很高兴有机会在这里与大家交流分享一些有关于业务、技术和应用方面的话题,谢谢各位!
高邦仁:大家好我是来自《互联网周刊》的高邦仁。
赖茂生:大家好,我是赖茂生。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交流互动。我也开始玩微博,所以希望跟在座的各位在微博上见。
赵海涓:大家上午好,我是全国政协办公厅信息中心副主任赵海涓。希望通过互动把我们的经验教训与大家分享。我们信息化的目标是为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希望与大家一同分享经验。[page]
姚乐:今天上午大会的主题是“电子政务与开放式改革”,互动环节有两个小的议题--“政府如何面对网络的力量”和“如何让公众参与到政务改革当中来”.前面一个我们更多的要谈挑战,第二个更多的是要谈机遇。为什么是谈挑战和机遇呢?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发展,可以说给我们的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环境,网络民众力量是越来越大,很大程度上给政府改革形成了一种倒逼的机制。我认为这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一个机会。机会是什么呢?政府可以利用它为我们的改革服务。围绕挑战和机遇这两个方面,首先请台上嘉宾分享他们的观点和看法。
杨秀军:我先给各位介绍一下我们中央编办及其电子政务中心的有关职责。
中央编办负责全国各级政府架构,包括传统的政府架构和信息网络化时代的电子政务架构的管理、调整,实际上这是编办的职责。电子政务中心是中央编办信息化和保障支撑部门。目前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网络的力量,都在全力全方位地用好网络的力量,我们国家也不例外。但我们国家情况比较特殊。我们国家网络架构分为内网和外网,有人说内网是走涉密业务的,外网则不是。今天上午各位专家和领导介绍的各方面的情况和论据已经表明,我认为每一项业务都有一个从不涉密到涉密、再从涉密到不涉密的过程。至于在内网走还是外网走等等问题,我觉得有待于各位同行在实际工作当中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案。
在我们国家,落地用好网络力量,已经有很多好的、特别是基于互联网、微博方面的实例,例如之前几位专家也介绍了。我个人感觉非常有效的,一个是各部委的网站,效果还是非常有效的,还有异军突起的微博,用的比较好的有北京市片警的微博,片警的微博会公布这一年的工作效果,也让民众对其工作进行评估。我觉得这个片警微博用得最好。还有北京、上海两个城市管理层,对微博用得非常好,全方位的,从政策制定到技术方案,到技术团队的跟上和各厅局的使用做得很好。这也是政府很好地根据我国国情、当地情况用好微博的例子。
另外还有很多的数字城市、智慧城市,例如福建,还有云南、郑州市,还有最近在江西召开的研讨会上介绍了江西省及我国国家电子监察方面的试点,利用集约化的,有点类似于云技术的方式为公共资源分配提供支撑,现场监控而且情况非常实时,发挥网络作用方面做得比较好。
其实还有一件事,如果这种好的思路、做法充分延伸到农村、一线城市以外,如果跟我们家里的电视结合上就最好不过了。因为现在除了看数字电视以外,还有其他的服务,有的是健康服务、便民服务等等非常好。如果说这些服务可以跟手机、网络连起来,效果会更好,就相当于把手机、电视、网络、政府网站互动,与微博连起来,为市民带来的好处应该是可想而知的。
前面几位专家都提到网站评估和网络需求调查,这些应用的效果非常好。在这方面,我们也准备充分利用中央编办的网站,大家有时间可以上去浏览一下,我们按照业务需要设计网站,除了有相关的业务系统以外,里面还有把各种各样的需求、问题、建议收集起来,进行梳理,包括数据挖掘或者说综合性的分析,有人工的,有准备建模、梳理的,利用网站来为大家服务。
主持人:谢谢杨主任!刚才杨主任做了一个很好的分享。关于第一个议题,杨主任讲了政府可以利用网络微博等方式来为民服务,可以利用网络电子监察方式来防止暗箱操作和腐败。对于第二个议题,杨主任也讲了一个很好的例子,用户在线调查,利用网站让老百姓参与监督,我觉得这些都是很好的手段。非常感谢杨主任!下面请高总谈谈。《互联网周刊》在我国互联网发展初期就创刊,对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总作为创始人,也作为媒体代表应该有很多要跟大家分享的。
高邦仁:作为第三方的角度,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我觉得技术从来不是问题。在技术和其他方面相比,我觉得主要是态度。一方面是受到压力产生突破。一种是由于动力来突破工作。现在来看政府业面临着一些压力,但是我认为从压力角度上做工作可能不是那么好。一定要有动力来做起来。相信企业能把事情做好,相信政府一样可以做好,关键是动力。我觉得这应该是一个话题。如果找到了动力可能会更好。
主持人:我延伸高总讲的动力和压力。虽然有压力,但是互联网和技术也带来了机遇,能够抓住前沿,适应变革的人也会有很多动力来做这件事情。非常感谢高总,下面请赖教授做分享。[page]
赖茂生:对于网络,现在光怕是不行,我想怕的心理还比较普遍一些,但在慢慢在转变。不用白不用,用了不会白用。我希望各级政府能够把它作为一个执政的重要方式来去使用。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开放。刚才说到了态度的问题,公众参与,能不能参与?我觉得关键要看是否有开放的心态。有些现在实施效果好的,得到了公众的认可。有的是在应付差事。这里有心态问题、理念问题,是不是有这样一种心态、有这样一种态度,我觉得公众看的是非常清楚的。
其次就是机制的创新、手段的创新,这个也要重视。现在有很好的一些技术、很好的手段,我们能不能利用这些技术和手段来实现电子政务的创新,我觉得要抓住时机。在制度上、技术上、资源支持上进行创新。包括资源问题,政府信息资源非常丰富,在政府开放和公众参与方面,你的资源怎么来去支撑,这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公众不能很好的了解它、获取它,他会根据不完整的信息发表意见。那么难免会有片面或者过激的言论。
所以要很好的重视起来。根据行政公开这样的制度,如何让公众更好地获取信息,在获取信息的条件下,让公众很好地参与到政府的业务实施和政府的服务中去。
主持人:谢谢赖老师的分享。赖老师第一点提到心态问题,政府要有真正公开的心态,要真正让老百姓参与进来。特别是谈到以信息资源为例,政府的信息资源是不是真的能够拿出来公开,当然是有限公开。最后是为老百姓服务。我觉得这里面政府确实有很多可以做的。特别是人口数据、企业数据可以在保护公民隐私、企业隐私的前提下,让公众参与进来,也可以为公众提供很多服务。下面请赵主任谈谈您的观点。
赵海涓:我主要从三个方面简单的谈一下个人的想法和思路。一些体会也是从具体工作实践当中得来的。
第一是我们一定要认清当前互联网发展的形势,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互联网发展是一个大趋势,也是我们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深入到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全过程,也是社会管理的一个部分。技术的发展是突飞猛进的。这个形势也逼迫我们不得不正确面对认清这些形势,然后利用网络为我们的工作提供服务。
第二是充分利用网络,以及如何将网络为我所用。互联网的发展是一个挑战,人民政协工作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我们的信息化都是围绕这些主题开展。在具体工作当中有三个方面的体会:
一是要充分的发挥网络宣传的力量。这方面我们会将重点放在门户以及目前互联网其他宣传方式上,例如博客等等。只有充分地利用门户加大对政府工作的宣传,以及加大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宣传,才能有序地引导公民的政治参与,才能够让人民了解到政协,走进政协,并且参与政协的相关工作。这是民主政治的一个趋势。
加强网络宣传对各级政府来讲,也能够起到正确的舆论导向的作用。通过政府官方的声音让大家了解一些事情的真相,听到正确的声音,起到一个积极舆论导向的作用。这方面我们全国政协以及各级地方政协做了一些尝试。比如说政协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委员提案。在提案办理的过程当中,一些政协把提案全文或提案的主要内容公布在各自网站上,接受网民的点评。北京市政协把去年90%以上的提案放到网上接受网民公开点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倾听民生,了解民意,汇聚民智。有些委员也通过博客和论坛等方式来征求提案的线索和社情民意的线索。我们也做了这样的尝试,例如经过审查的提案已经公布在网站上,另外今年也做了大会发言的网络直播。即将召开的政协常委会,大会发言也将第一次要在政协官网上进行网络直播,欢迎大家点击收看。另外我们在“两会”期间,做了政协手机网站。
二是利用信息技术为我们服务的主体政协委员服务。在政协的官网上有一个办公区域,经过身份认证、访问授权以后,委员可以提交、查阅相关的资料信息,委员之间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实现交流。
三是如何利用网络力量能够为日常的工作提供支撑。我们做了很多实践工作,基本实现了全网络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实现、达到了低碳环保的效果。
第三是要正确看待网络发展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例如网络安全问题、核心技术被垄断问题,包括日常工作当中所面临的技术的发展跟应用需求的矛盾。比如我们给委员打造工作平台,技术发展很快,由于移动互联网兴起,我们现在满足不了委员们提出的“希望基于移动终端开展工作的需求”.还有就是信息公开与保密,我们要正确面对这些问题,这些也是我们今后工作当中要重点考虑的现实问题。[page]
主持人:非常感谢赵主任的分享。赵主任讲了很多政协的一些实例,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些地方政协提案在网上去公布,了解民意,汇集民智的方式。还有包括为委员打造网络工作平台等等。我想通过赵主任以及同仁们的努力,老百姓更多的想法、提议和问题是不是可以更多的通过政协进入到政府的决策里去。这也是我们憧憬的!下面是互动对话环节,我们把时间交给台下的嘉宾,大家可以进行提问。
现场提问:各位领导大家好!杨部长今天早上谈到电子政务发展模式的改变,中央编办针对于综合各部委业务,特别是各部委发展提高稳定能力有什么考虑?第二个问题,从执政能力角度上讲,我个人认为有两条,一个是巩固扞卫国家安全,二是提高我们的服务能力,从这两个方面,请你们从内网、外网方面谈谈看法。
杨秀军:随着信息化的到来、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政府集成的应用,包括在面向公众的电子政务应用,基于保密安全要求条件下内网环境下的政务应用,实际上发展都非常快。
中央编办根据本身职能,实际上今天上午两个提议也是为中央编办,把中央各部委的职能按照从现有状态、按照现在信息化管理的需求和国家各层级各个方面各个行业领域,包括和国际上交往的需求进行朝着合理化方向、高效的方向发展去梳理调整。作用就是全方位收集这些信息,我们编办每年有很多人办理接纳、回答这些问题,有些是直接跟编办直接相关的,有的是协调各部委共同回答。
我们正在逐步把现有各系统、各部门已有的信息资源和系统,包括各企业单位在互联网上有关的信息,通过适当方式汇聚起来,动态的从这些信息资源里头提取有用的资源进行分类、归纳。电子政务的模式转变意味着我们要服务好、管理好,要从老百姓和社会实际需求反过来考虑,而不是单纯从部门的角度考虑。
赵海涓:关于内网和外网的问题,今天下午任主任还要来讲,我就简单地据我了解到的政府内网、外网情况谈一下。如果按照中办17、18号两个文件规范,国家层面将来发展趋势只有两个网,一个是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已经建设完成并开始承载应用,与互联网逻辑隔离。一个是国家电子政务内网。内网主要是为各个政府部门提供工作服务的,与互联网物理隔离。政务内网规划已经制订。我们也是非常期待政府内网能够尽快建成。包括我们行业内一些系统将来纵向延伸,多数要在政府内网上实现。
主持人:好,非常感谢两位领导的分享。就第一个问题,我也谈一下我的想法。杨部长今天讲了电子政务发展模式转变的问题,我觉得非常好,深受启发。我觉得确实是这样的一个现状,现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不能再按照过去单个部门的职责和业务流程那样建,因为我们还需要各部门的协同。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跨部门协同问题在电子政务发展过程当中是必然出现的问题,这个问题没有国籍的区别,任何国家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例如美国联邦政府,FEA就相当于它的顶层设计,它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发现合作、重用和共享的机会,这是电子政务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必然要考虑的问题。我想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到了这个阶段也是应该考虑的问题。就是我们不可能按照过去的模式一个个建系统,更多的是涉及到后面的协同。
好,提问就到这里。在座的各位领导,你们都是来自政府部门的,我也经常听政府部门的人说,现在的政府官员越来越不好当,越来越累。为什么?这都是互联网惹的祸,因为互联网让很多的信息越来越透明。原来很多东西是被掩盖的,社会有很多矛盾、问题,我想解决这些问题不是靠“大政府”而是靠“大社会”.政府不能因为解决一个问题而要扩张一个机构,这也不可能是我们选择的道路。
为什么要靠大社会呢?我想互联网也给了我们机会和条件,使我们能够利用老百姓的智慧来解决老百姓的问题。我相信在座的各位,你们都是电子政务的专家,下一步我们的电子政务如果从这样的角度来考虑,我们怎么能够真正的让老百姓参与进来,为老百姓服务,而不是说更多考虑的是如何管控,而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服务。我想只有这样,我们的管控型政府才会真正走向服务型政府。我想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科学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和谐社会!今天上午的论坛就到此结束,谢谢台上的各位嘉宾!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