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18 15:41:11 来源:CIO时代
引言
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是以1999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和“政府上网工程”启动为标志[1] ,进而开始受到重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水平和外部环境与以前相比有了质的飞跃,无论数量还是规模都今非昔比,我国和美国电子政务应用水平的差距由二十几年缩短到了几年,政府信息化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但同时,也逐渐暴露出来一些困扰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进一步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其实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影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是有章可循的, 这就是诺兰模型[2] 。
诺兰模型
美国着名信息化系统专家诺兰(Nolan)根据大量历史资料与对信息化建设的实践和经验的总结,提出了着名的诺兰模型。分析了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信息化发展的客观道路及一般规律。
诺兰认为,某一范围的计算机应用发展必须经过六个阶段,描述如下:
1.初始;这个阶段配备的计算机主要用于专业半专业人员,初步开发单机版管理应用程序。
2.扩散;计算机开始普及,少数部门尝试的成功促使信息管理系统推广到多数部门,部门内部的事务处里效率得到提高。
3.控制;投入使用的应用系统越来越多,计算机在电子政务管理过程中发挥了作用。但由于缺乏全局的考虑,这一阶段各应用系统不协调,并且投入增长迅速但是却未能取得相应的效益。政府开始组建高层参与的信息化领导小组,以共同规划信息系统的发展。电子政务的应用开始从计算机管理向数据管理转换。
4.集成;人们开始使用信息系统工程的思想进行全面规划、建设与改造信息系统。建立集中式数据及能够充分利用和管理各种信息的系统。
5.管理;系统集成和整合以及硬件投资基本完成,信息资源整合开始逐步发挥作用,信息资源进入整合利用和提高阶段。
[page] 6.成熟;信息系统实现对电子政务应用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政府系统决策水平得到提高,计算机的作用大大地发挥出来。数据处理和整合与需求相匹配,社会进入信息时代。
一般来说,模型的各个阶段是不可跳跃的。如没有哪个组织可以不经扩散阶段,就直接进入集成阶段,因为只有当组织内部的计算机技术得到普及,意识到各部门之间的系统不兼容,系统集成才会受到重视而得到实施[3] 。
我国电子政务现状
诺兰模型对我们认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诺兰模型分析,可以清楚的描述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历史,以及当前阶段我国电子政务的主要特征。
针对电子政务的发展诺兰模型分析
初始阶段
在1999年之前,我国政府信息化刚刚起步,应用项目很少,范围有限。直到1993年被视为中国“电子政务”前身的“三金工程”的启动才正式拉开了我国信息化的序幕。因为当时还没有正式提出“电子政务”的概念,政府信息化多以“办公自动化”为表现形式;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电子办公设备的使用,到20世纪90年代末应该属于我国电子政务的初始阶段。
扩散阶段
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是以1999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和“政府上网工程”启动为标志,进而开始受到重视。到2003年之前基本上以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包括:部门内部的软硬件普及、外部计算机网络的铺设。各级政府以“政府上网工程”为契机,成立各自的部门网站、门户网站。在这一阶段,得益于INTERNET快速发展,以及为公众服务能力和服务效能的提高,我国电子政务应用从形式到内容上都大大超越了以往,已经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工具。
控制阶段
2003年至今,我国电子政务应用依托完善的大规模基础网络,进入一个应用深化期,其基本特征为“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在这一时期,电子政务的各项“潜能”被充分地挖掘,各种资源得到整合、各种应用得到深化。充分利用各种新技术构建与社会公众沟通的新途径,如政府微博[3]这种全新的应用模式。另外,电子政务的各项“软环境”如法律、法规、制度、标准等也逐步完善,管理日益制度化、规范化。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