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字政府 > 正文

运用IT技术建设高效服务型政府

2013-06-07 14:01:04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摘要: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
关键词: 服务型政府 电子政务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提倡“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建设规范、高效、透明服务型政府的必由之路,是运用IT技术(云计算技术、3G技术等),建设新一代G2C/G2B服务型一体化电子政务,实现政务自动化及政务信息和政务过程公开。


    一、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从1985年“海内工程”开始,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先后历经了1993年的“三金工程”、1999年的“政府上网工程”和2002年的“十二金工程”等,并从政务办公自动化阶段、政务信息上网阶段逐步发展到业务支撑阶段,提高了政务透明度和政府办事效率。


    2012年联合国发布了对193个成员国电子政务发展调查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指数(0.5359),排名第78位。排在前五名的国家分别是:韩国、荷兰、英国、丹麦和美国。报告认为中国政府提高了官方门户网站的质量,在促进信息公开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并提供综合的信息、更多的跨部门综合性服务以及政府官员与公众更多的互动。具体来说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是:


    具备发展电子政务的深厚基础。截至2012年6月,中国互联网用户已达5.38亿。截至2013年2月,中国的智能移动设备激活量 2.46 亿,而美国是 2.3 亿。但是面向公众开放的部分在立法方面还不完善。


    基本做到了信息公开,但缺乏对公共管理过程的公开。截至2012年6月,政府网站域名数量已达到54808个。其中提供了社区服务热线,就业信息,“省长信箱”或“市长信息”,政务信息和办事程序等。


    重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轻软件、应用投入。主要表现在重软硬件等“硬投入”,轻观念更新、技能培养、行政组织结构调整和行政业务流程的改造、整合。这样造成网络建好了,但应用跟不上,没能真正发挥电子政务作用的局面。


    缺乏统一规划和建设标准。目前,电子政务管理职能分散在不同的政府部门,使得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宏观规划,既没有提出明确的电子政务发展目标,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同时,“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与电子政务的统一性、开放性、交互性和规模经济等自然特性产生严重冲突,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在开展电子政务时往往各自为政,采用的标准也各不相同,业务内容单调重复,造成新的重复建设。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完善。作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CII),据调查,大约80%以上系统没有安全保护,处于“裸奔”状态。阿尔及利亚Barbaros-DZ黑客组织2013年1月14日在黑客网站上贴出了3684个遭到黑客入侵的中国政府站点。


    服务型电子政府已初露端倪,但缺乏过程透明和绩效评估体系。当前各地政府网站正在开通网上办事大厅,开始为公众和政府提供简单的办事服务,包括网上咨询、表格下载、表单提交等。


    二、从实例看新一代服务型电子政务的特点


    实例一:在线户籍办理。传统的户籍办理涉及派出所、税务局、户籍管理处等多个政府部门。而在线办理,则极大地简化了这一过程。首先,申请办理人员通过电子政府平台了解户籍办理制度、办理条件、办理周期和当前排队状况。然后,填写户籍申请表。填写时平台实时检测并提示填写内容是否正确,是否满足申请条件。用户提交申请表后,平台自动给出申请者需要到户籍管理机构当面提交原件材料的时间和地点,并提示用户办理完毕需要等待的时间。


[page]    实例二:市民通过电子政府平台健康信息系统(HIS)的诊疗服务,实现阳光就医。每个市民建有一个电子病历。电子病历保存了病人的基本信息和医疗记录,包括过去看病做过哪些检查、用过什么药、医生的历史医嘱等。病人挂号时,既可以自己选择医院和医生,也可以选择平台推荐的医院和医生。一旦挂号完毕,平台将挂号信息及医师的就诊排队发给病人。就诊时,医师一旦将治疗方案写入电子病历,病房的处方就能同时打印出来。等病人去药房取药的时候,药剂师就直接将药取出。由于患者病历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审阅,一方面可避免重复性检查;另一方面可有效监督乱开药、乱化验等问题。这样既可以节约社会成本,又可以惠民利民,节约医疗费用。


    从上述两个服务实例可以看出,新一代电子政务具有服务化、透明化、智慧化、移动化和云化等特点。


    服务化。新一代电子政府平台的关注点是对企业和公众提供一站式、政府一体化服务,即G2B、G2C。企业或公众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办理任何查询、缴费、注册、申请、申报、审批等诸方面的事情。


    透明化。新一代电子政府平台不但实现了信息公开,而且实现了办事过程的透明。公众或企业可以随时查看事务办理排队情况和办理过程,如户籍办理的过程。透明的事务过程增加了政府办公透明度,从而保证了政府政务的公开、公平和公正。


    智慧化。新一代电子政府平台将积累海量的公众信息、企业信息、服务信息和服务过程信息。通过信息挖掘,一方面可以优化政府业务过程;另一方面可以基于服务对象的基本信息、位置信息提供给客户更好的方案选择。如阳光就医服务,平台可以基于患者的位置、年龄、病历等信息,向患者推荐合适的医院和医生。


    移动化。3G技术的应用使移动电子政务不受时空的限制,也不受有线网络的制约,能够随时随地地提供服务,为公民带来极大便利。例如,患者可以随时了解就诊排队情况,以便在适当时间到达医院。


    云化。2010年12月,美国联邦政府率先提出“云优先”政策,规定所有新建的政府信息系统,必须优先考虑云平台。分析认为云计算能为美国政府带来三大优势:为庞大的政府赤字减负;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实现规模效益。云计算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既有IT投资的价值,有助于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三、建设新一代电子政务平台面临的挑战


    自2007年开始建设新一代服务型电子政府到现在已经六年多了,但目前众多电子政务平台仅仅做到了信息和程序公开以及相关表格下载与提交,离过程透明相差甚远。新一代电子政务平台建设仍然面临巨大挑战。


    政府职能转型。传统的政府,不论是无限政府还是经济发展型政府都是管制型政府,主张官本位、权力本位。服务型政府则是从公众需要出发,主张人本位,社会本位。因此,以建立服务型透明政府为指导,进行组织调整、制度创新和流程再造,并将流程固化在新一代电子政务平台中,进而逐步将“透明”“服务”内化为政府文化的电子政务可有效实现政府职能转型。


    信息安全。新一代电子政务平台包含了公众个人隐私信息和对国计民生有重要影响的信息。一旦信息泄露,将对公众、企业甚至国家造成巨大伤害。比如,如果电子病历信息外流或者信息丢失,都可能对公众以至对整个医疗体系造成巨大影响。因此,需建立自主可控的CII以及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容灾备份体系,以实现数据安全、信息安全、内容安全和应用安全。


    投资保护。一方面,电子政务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积累了庞大的需要保护的软、硬件投资;另一方面,新一代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是一个持续过程,不能走以前不断推倒重来的老路。因此,新一代电子政务建设必须采取“统筹规划、统一标准、逐步实施、持续优化”的策略。统筹规划,就是统筹规划电子政务体系,包括法规、制度、流程和平台,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处理流程有效衔接;统一标准,是指制定电子政务建设的统一标准,包括业务地图、数据框架、应用地图、技术框架和安全体系;逐步实施,就是制定电子政务发展路线图,以公众和用户需要为中心,逐步建设电子政务平台和应用;持续优化,就是依据用户使用数据,持续优化办事流程和平台,提升效率和透明度。


    四、新一代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模式:服务外包


    我国电子政务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政府自主建设和运营,1998年以前,政府各部门,特别是中央政府所属部门基本都采用这种建设运营方式;二是政府部门主导,建设和运营由其所属信息中心承担;三是政府主导,建设和运营通过公开招标,从全社会选择符合条件的公司承担,即服务外包方式。2013年2月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指南》,要求开展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避免电子政务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推动数据和业务系统与承载的技术环境分离。这为服务外包模式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由于构建新一代电子政府需要“亿数量级”的投资,需要专家团队(规划专家、安全专家、运维专家等)参与,仅靠地方政府自身力量难以完成。因此,采用市场化手段,引入企业资金、引入服务外包企业就成为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政府制定电子政务发展战略、政策和法规,承担建设监管角色和服务使用者角色;专业化企业承担投资角色、规划角色、集成角色、运维角色和监理角色。这种服务外包模式可有效实现政府企业双赢的局面:政府以服务租赁的方式获得可信的电子政务云服务,专业化企业则获得稳定的服务市场。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ciopurple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