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08 16:03:56 来源:中国会计报
近日,财政部网站公布了中央本级2012年“三公经费”预算执行和2013年预算安排情况。
“三公经费”的公开披露,是政府敢于“自曝家底”的重要举措,这虽然并没有在整个政府体系中全面推广,但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草根”阶层的热议,其背后也折射出公众对于“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基础性诉求。
从道理上看,公众作为委托人,将属于自己的钱、物甚至是生命交予政府,由政府代为决策和使用,公众当然希望了解这些资源的来龙去脉,关注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果。为了获得公众长久的支持,政府较明智的做法就是“及时向公众报告自己在哪些方面花了钱,做了哪些事,取得了什么效果”。
事实上,政府会计信息需求者是非常广泛的。社会各阶层,只要在政府权力范围影响下,都可能会因为利益关系而产生对政府会计的信息需求。与企业会计(私人部门)信息的需求产生过程相比,政府会计信息需求的形成机理更为复杂,而且存在明显的东西方差异。
在西方多党制的政治体制下,政府信息公开得较为彻底,其披露动机更直接地来自于外部需求者,像选民、利益集团等。
如果你现在打开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地方政府或中央政府的网站,几乎都可以免费下载或阅读政府的财务报告。而这些报告都是严格依据有关政府会计准则编制的,报告的模式和内容非常规范,而且很多都经过了独立审计。
相比较而言,我国现阶段的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有的来自于外部压力,但更多地是来自于内部需求,其直接目标是政府自身希望规范权力运作,遏制腐败、浪费等权力寻租行为。
不过,“三公经费”公开更多是政府财政管理的一项局部创新,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政府会计信息披露。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我国拥有体系庞大的政府预算会计,但是还未真正建立严格意义上的政府会计,目前披露的更多地是政府预算相关信息;第二,目前政府公开披露了“三公经费”等项目,但其披露的信息有待细化,而且还没有形成公认、通行的信息披露模式和机制;第三,有关的信息披露以后,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还有待检验,毕竟信息披露本身不是目的。
但是,目前看来,有关信息披露后,公众意愿的搜集与传递,以及政府决策的调整,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机制保障。
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政府会计信息公开披露将会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们已经起步,并且这个起步是有“开创性”意义的。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