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字政府 > 正文

单志广: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策略与顶层设计

2013-06-26 16:55:16  来源:CIO时代网

摘要:我国城市发展转型需要智慧化。智慧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产物。
关键词: 智慧城市 顶层设计

    以“智慧城市与移动信息化”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电子政务高峰论坛”于2013年6月23日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隆重举办。本次论坛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指导,北京大学信息化与信息管理研究中心主办,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电子政务中心、北大CIO班教务办公室协办,CIO时代网和锐捷网络承办。各部委、各省市特邀嘉宾、CIO班学员及有关企事业单位和媒体代表200多人荟萃于此,就智慧城市、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热点讨论。


    我国的智慧城市发展该遵循怎样的策略与顶层设计呢?来自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单志广先生做的关于《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策略与顶层设计》的主题演讲,为大家做了深刻的解读,指出我国城市发展转型需要智慧化。智慧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产物。以下为演讲实录:

\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 单志广先生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交流,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智慧城市的发展策略与设计”,想从四个方面给大家做一个汇报:国内外现状、对智慧城市概念理解和策略分析,以及设计的充分思考。


    大家都知道,智慧城市是大家听的比较多的了。“智慧城市”虽然是在2008年底由IBM提出“智慧地球”而引发的概念,但是总体来讲,是由于我们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讯发展、由我们信息革命所演化出来的一个自然的城市化主体的进程。新一代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有更多的解决方案支撑我们的城市从理念转变的阶段。


    国家发改委给出了一个研究,目前不完全统计,全国已经有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76%的地级以上城市、总计约230多个城市已经在提出,或者正在开始建设智慧城市,在“十二五期间”总共计划投资规模超过1万亿人民币。所以我们看到在中国,建设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很多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比较好、信息化发展条件很高的地区领导的发展共识。很多相关部门也在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比较典型的从2011年开始科技部建立了863计划智慧城市的主题工程,一共有两批的项目,我也参加了评审。前期也选了两个试点城市,武汉和深圳做了技术和验证的工作。住建部也做了一些相关的示范城市的试点,也做了一些示范城市的选拔工作。近期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也在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批示,正在研究制定一个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于物联网,国家已经出来了指导意见了,下一步对于智慧城市的话,如何促进它理性务实的发展,国家希望有一个总体的指导意见出台。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从我们国家的管理体制来看,我们和智慧城市相关的部门有二十多个,一个智慧城市首先是地方政府的主体行为,如何把各个部门的力量有机的整合到一起,协调、制定整个相关激励措施,联合咱国家层面上的智慧城市示范,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作为一个国家信息中心和发改委下属的机构,我们参加了很多政策性的研究和相关的工作,包括从“十一五”开始,我们参与了“国家十一五信息化规划”的起草,包括“十二五”我们给国务院的纲要和建议等等。另外我们承担了很多信息化的战略规划和政策研究的课题,我们在很多的信息化战略规划里面有一大部分都是智慧城市的规划和解决设计,包括我们前面谈到的科技部的第一期的全球招标智慧城市概念设计,包括目前承担的安徽淮阳的智慧城市的总体规划,像黑龙江七台河等等,还有朝阳区的一些工作,还参与了其他重要的一些信息化的中心和总体规划的研究。先后承担了很多在发展政策方面的一些研究题目。另外,我们在2009年开始就受发改委委托,参加工信部主导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战略的起草专家组,另外网络计算、云计算、互联网方面,也做了一些研究储备。在去年4月份,我们国家信息中心和重要产学研联合会成立了一个非实体研究机构,叫做“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定位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对中央部门提供智慧城市政策方面的一些支撑;第二个是面向地方和全国开展一些智慧城市的总体规划,设计一些专属的研究;第三个方面开展一些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研究。我们的目标是要达成一流的城市专业化。


    我们配合发改委从2010年开始做了很多智慧城市的相关研究工作。大家可能不知道,实际上从2011年开始,国家发改委和八个城市的发改委联合开展了一个研究课题,叫做“智慧城市若干问题的研究”。实际上当时的目的就是想站在国家的层面和角度,结合地方的很多实践经验,来看我们的国家究竟如何推动下一步的发展,为很多的政策提供相关的储备。在2012年,国家发改委起草了“关于我国建设智慧城市的研究报告”,获得了温家宝等重要领导的批示。国家发改委联合工信部从去年6月份开始,起草了一个研究机制,关于智慧城市研究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个指导意见目前已经完成了相关部门的征求意见,包括一些地方的征求意见,正式上报国务院的过程当中。那么它未来的定位是想以国务院文件发布,作为一个国家层面上的总体指导意见,指导我们国家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


[page]    这个指导意见定位和目标比较明确,因为大家知道我们国家在“十二五”的规划纲要中,对物联网、云计算甚至对数字城市都有比较清晰和明确的描述,但是对于智慧城市化,大家可能看到没有任何的描述。所以这个指导意见在功能上会起到“十二五”规划中对于智慧城市发展的空白的填补作用,同时大家也知道十八大之后,我们新四化的提出,城镇化的发展要求,这也是落实我们城镇化的规划的一份中国的抓手。同时作为最重要的应对我们当前国家智慧城市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风险隐患,总体希望能够起到三方面的作用,第一是方向,指出我们国家正确的发展方向,但是作为一个国务院层面的指导意见,不会对某一个城市的具体建设内容进行细致的指导。第二个是要求,我们国家智慧城市的建设基础性的要求,是通用的行为准则,避免出现一些不合理现象。第三个是聚共识,我们国家智慧城市发展经过了几年的探索,有了很多实践,体现了国家层面的规范和指导性,非常的重要。所以国家层面的意见总体体现三点,第一是希望我们国家的智慧城市沿着理性务实的道路发展,第二是健康有序,第三是可持续。现在我们就存在了不健康、不务实、不有序。


    这里有很多概念,城市的功能,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包括城镇化目的对整个中国城镇化转型的要求,这个大家理解已经很深刻了。特别是十八大以后,包括第二年工作会议,已经把智慧城市变成了智慧型的发展道路,提到了国家的层面上。所以我们认为这是当前社会发展新的理念和新的模式,社会模式和盈利的需求,也是新一代技术和城市发展相融合的必然产物。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的城镇化问题,国际上其他地区化是完全不同的,对于我们中国来讲,智慧化、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包括对于我们战略转变、模式转型和发展机制的转化都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初步认为,我们发展智慧城市对于我们各地的城市也好,对于我们整个国家也好,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国家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模式的转变。像我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包括空间地理,包括李院士讲的定位技术,和我们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融合,能够促进我们城市资源的网络化共享,集约化的整合,协作化,从而推动区域的生产优化和经济的增强;第二个方面我们说建设智慧城市创新和社会管理的公共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因为我们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很重要的一块是推动社会事业领域的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那么这样的领域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在城市管理、创业就业、社会保障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第三是有效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通过智慧城市有利于提高我们城市规划的发展前瞻性,提升我们城市经营管理只能化和精细化,从而推动我们的生态建设,使得我们的生态文明发展获得支撑能力和手段。


    对智慧城市,我有一个基本的概念:智慧城市的基础是一个智能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包括实体设施智能化,也包括我们信息设施的改造提升。主线是新一代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一些混合和深度的融合,核心是最大限度的整合、融合各类城市的信息资源。公共服务能力、政府执政能力也是和今天论坛的宗旨是相同的。


    我们认为,我们现在搞智慧城市,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特别新的一个概念,实际上也是原来信息化、电子政务基础上,沿着这样的基础继续深化,进入一个深水区的体现。原来2000年以后,我们的纵向系统建设,横向孤岛型的建设,整个中国信息化应该是跨上了非常高的台阶。面向未来的发展,实际上智慧城市承载的核心问题就是解决我们传统的工作没有解决好的老大难的问题,包括我们的数据、信息,面对不同行业的不合理。还有我们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由于技术的障碍和体制的弊端而受到非常严重的限制。所以我们说数字化和信息化之间的关联,实际上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个残疾人,四肢不健全,用脚写字,可能大脑比较聪慧,但是一个运动员神经非常好,但是可能是非常不聪明的人。


    我们说智慧城市的内涵,有几点属性,第一点就是广义性,虽然智慧城市很多是和信息化相关的,但是智慧城市的出发点完全是要解决城市的经济和社会民生发展的一些问题,它是远远比城市信息化更大的一个概念。有四句话我认为是跟智慧城市内涵定位很准确的,智慧城市第一是以人为基础的,面向人的需求、解决人的幸福感,人的生存质量,第二个是以土地为载体,一个城市包括我们地方领导最大的资源,实际上就是土地。第三才是信息技术,才是我们新一代的技术如何恰当的,恰如其分的用到社会当中去,第四是资本为后盾,智慧城市很热,很多地方有很大的规划,但是实际上我们可以从建设规划上来看,如果没有资本运作,是不可能持续的。另外还有一把手工程,如果没有城市真正强有力的领导来推动的话,我们说前面信息的壁垒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没有这样的推动,我相信个别智慧城市,如果还是科技局等来推动的话,我相信这是一个孤岛型的经济,不可能真正形成一个很好的城市发展局面。


    另外我也非常同意刚才讲的,就是一个战略性的,长期性的问题。很多人关心你搞智慧城市会有什么变化,什么时候能够实现智慧城市,我认为这是一种长期的过程。它更重要的是一种发展方向、路径,那么这个大的方向对于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对于中国的信息化发展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我们不能够在三年、五年、二十年,哪个城市就说我达到了智慧城市。北京市通过“十一五”规划基本实现了数字北京,但是“十二五”后,北京绝对不可能说已经到了智慧城市。另外智慧城市的建设体现了个性化,它的人本性、开创性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理念。包括现在大家谈到的,智慧城市如果真的能够发展成功的话,必然有一些新的产业,特别是以知识、数据、加工、利用、存储、火花、展现服务为核心的新的产业,如果没有的话,还是原有的软件集成,我相信智慧城市是一个空谈。


    那么从发展上来讲,我们有一些基本的观点,现在的问题,从各地来看,重概念、口号,轻行动配套还是很多的。重建设投入,轻绩效提高,重设备技术,轻制度建设,另外我们重视建设发展,轻安全风险也是可怕的事情。包括最近一些事件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信息化,我们的应用体系,我们的安全,我们国家的安全,包括我们每个与人切实相关的安全在哪里?整个城市一级的智能运营平台,如果这个运营平台在我们中国每个城市,在各个领导的帮助下安营扎寨之后,我们所有的应用全在这样的平台上做了以后,那你说我们所有老百姓,整个城市所有的信息,我们未来的安全在哪里?


    所以我们认为,如果各地在搞智慧城市的时候,如果建设需求认识不清、长期性和复杂性估计不足,必然造成新一轮的重复建设,浪费巨额投资,造成安全隐患。所以我们说,中国现在搞智慧城市,大家一定要理性的看待。从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来看,我们的智慧城市建设仅仅处于起步期和探索阶段,而且从整个中国来看,我们当前不具备大规模推动智慧城市的动力。虽然我们现在看到很多企业和很多的地方领导,行业机构非常热衷于把中国大经济插满了智慧城市的小红旗,这确实不是很好的策略。我们只有在信息化程度很高的地方,具备开展的条件。所以如果一哄而上,无论南北、沿海和西部,一气都搞智慧城市的话,我相信这可能是一个新的大跃进。另外从国外来看,我们中国的城市化路径有自己的特点,虽然我们到国外看很多智慧城市的案例,但是从实际上,从国情的对比,从城市功能对比,从管理体系来看,都没有现成的模式让我们直接拷贝。从这一点来讲,中国的智慧城市能否成功,在于我们中国人是否有自己的智慧。国外很多的模式我们可以借鉴,但是从整个发展来看,是没有成功的案例是值得我们中国来拷贝的。


    所以我们在整个的发展过程当中,坚持理性,基于每个城市不同的文化、区位、资源优势等等,信息化基础,要有序,要区分轻重缓急,我们要民生优先,试点先行,我们要协同。我们政府的力量、社会的力量、市场的力量要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建设的合力。我想明确我们发展的重点,从各个城市来讲,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我们的城市规划设计的科学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基础设施智能化和产业发展现代化,这应该是我们所有中国城市推动智慧城市着重考虑和深入挖掘的非常重要的领域。


[page]    这一点我不详细展开了,公共服务的面有很多,包括如何推动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我们需要建立完善各种各样的信息系统,推动我们的基础设施智能化,既包括交通电网这样的实体设施,也包括我们信息化的设施,像TDLT的商用等等,我们产业发展,实际上在座很多领导如果地方来讲的话,地方的书记和市长更关心如何通过智慧城市推动本地的产业,提高我们的GDP,这是很难改变的思路,如何通过智慧城市推动传统产业的提升,包括服务的发展,包括以信息和知识为代表的新型产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我们说推动智慧城市的核心,就是要推动信息的共享和资源的整合。如何真正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潜能?我们要通过我们的努力完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这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做的非常到位的就是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包括现在我们“十二五”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推动和实施,最难的是如何推动政务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这是大家从2000年开始一直在说但是一直没有真正解决的问题。


    第二个重点领域就是信息资源的开放,我们说中国的政府掌握了75%以上的信息资源,如果这些资源开放不出来的话,我们的社会各界从哪里拿到大数据?真正对于我们老百姓、对于经济、社会管理有用的数据,实际上都在我们的政府部门所掌握,如果没有开放,如何达到智慧的决策、分析和服务呢?第三个方面就是我们如何深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我们对于信息和知识的产品的服务能力,这一直是我们非常重要的话题。第四个方面关于技术应用的观点,大家知道谈的太多了,关于物联网、大数据等等,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数据,这个新的技术,但是不能够迷信这个新的技术,我们一定要先引入,加强试用。我们现在看到太多的城市在利用互联网,云计算,位置服务,我们是否考虑到真正的需求?如何正确的运用?值得大家思考。包括刚才讲到的它的整合和精细化的优势如何发挥,如何通过应用体现这个技术的价值。还有很多新的技术,像位置导航、摇杆遥测技术,必然会成为未来信息化包括智慧城市的非常重要的组合部门,如何发现他们的优势。包括谁是智慧城市的第一个责任人,我要讲的是谁是智慧城市第一安全人?北京的智慧城市如果出了大的问题,比如原来像纽约的双子座忽然倒塌之后,谁为智慧城市的安全负责?这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加强各环节的信息安全管理,包括在规划实施阶段的一些策略、分析,在见证过程当中设计论证的资质,包括在实施过程当中,技术、设备、服务提供商的风险评估、安全审核等一些门槛机制,是否是所有国内外的厂商都可以来做我们智慧城市的项目?是否所有项目都可以像原来一样,重新架构一遍城市内的信息化发展,新的平台。包括在运行过程当中,如何加强风险的遥控,应急预案的处理和处理能力的提升。包括一些信息资源的保护,包括整个迁移的、备份的应用我们是否建立?还有谁为整个智慧城市的安全负责?我们要用一些新的安全设备建立和完善,包括在应用过程当中,现有的不规范、不理性、不务实的一哄而上的现象,如何配合中央部门的力量和地方政府的机制,来进行游侠的化解。


    我们需要从中央层面上,因为智慧城市本身的主体还是地方,而不是中央的部委,所以中央每个部委都搞一个试点的话,我相信地方城市的市长要疯掉了。如何来加强顶层制度资源,包括标准规范的统筹和建设,形成很好的发展环境。地方结合自己的实践特点来推动有特色的智慧城市的建设,逐步的完善、提升,形成我们中国特色智慧城市的发展经验,这都是中央和地方要进行互动和深入思考,推动智慧城市理性务实的发展。


    关于顶层设计的初步思考,大家都在谈很多智慧城市的规划设计,原来我们做了很多整体规划,到现在谈了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一个工程整体理念的具体化,什么样的说话都有,但是核心要解决什么问题?它的集成度很高,复杂性很高,对于这样的工程化,我们要采用系统化的理论方法来进行支撑。为什么我们经常讲智慧城市的设计和由来。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顶层设计来强化我们原有的更好的信息共享,业务的整合这样的问题。


    作为它的核心,顶层设计的核心是什么?就是我们智慧城市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要通过发展来促进不同系统行业部门之间的数据融合、信息共享。实际上我个人认为顶层设计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管理和观赏层面,顶层设计一定不能一步落成,首先智慧城市要解决好我们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化建设和我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只有处理好这些关系,协调我们的资源,才有可能真正从顶层来想好智慧城市应该怎么发展,包括我们的领导体系、协调经济,顶层设计最核心的就是解决好在推动信息共享的时候,我们的部门壁垒、技术障碍、行业问题,这些是核心的问题。


    而不是说用一个云平台解决几横几纵的问题,所以说各城市至少要考虑好六个方面的统筹,第一个是智慧城市的规划和每个城市其他发展的总规,区域规划、土地规划、人口规划、城乡规划包括科技发展规划的衔接,智慧城市规划如果单打独斗,和所有其他地方的规划不衔接,那必然是死路一条。第二要做好人口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环境的关系。第三个是城乡发展,我们中国讲城镇化还不完全是城市化,如果通过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发展,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不仅是工业化、城市化,还有现代化。第四个方面是我们信息技术设施和其他实体设施如何统筹建设,我们现在看很多地方,我前一段时间去开会,我们的市长把所有的路面挖开了,重新建设。城市把光鲜的建设、信息化的建设、传感的东西统筹好,如果没有的话,未来还要再挖开,那么我们的城市发展规划是不是还有问题?


    第五个方面是应用技术产业和安全的问题,第六个统筹就是关于硬环境和软环境,如何加强发展理念、文化氛围、信用环境、法规标准等软环境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这些软环境的支撑,最后我们还会面临一些开发建设的问题。


    当然价格上有充分的考虑,比如这个城市要有基础,通过我们城市的评估体系等几个方面的详细规划和设置,从前面总体的关系和下面的架构两个方面来结合,推动我们指挥城市的顶层设计。前面很多人提到了,我个人认为顶层设计一定是一个活跃型的,如果到了一个街区,你还在做顶层设计,这就有一点不太靠谱了。


    以上是我对顶层设计的一些观念和思考,可能有一些荒谬和不正确的地方,请各位领导和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fanwei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