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26 17:08:03 来源:CIO时代网
以“智慧城市与移动信息化”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电子政务高峰论坛”于2013年6月23日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隆重举办。本次论坛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指导,北京大学信息化与信息管理研究中心主办,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电子政务中心、北大CIO班教务办公室协办,CIO时代网和锐捷网络承办。各部委、各省市特邀嘉宾、CIO班学员及有关企事业单位和媒体代表200多人荟萃于此,就智慧城市、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热点讨论。
中国信息协会副会长胡小明先生做了题为《对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再思考》的主题演讲,引人深思。他指出:电子政务应用成功并不意味智慧城市也成功,同时适应电子政务的思维逻辑未必适应智慧城市。电子政务设计的价值在于正确地执行了项目;智慧城市设计的价值在于恰当地选择了项目。他同时提出,长期任务要依赖机制,智慧城市建设应由精确思维升级为建立自动完善机制。以下为演讲实录:
我作为上午最后一个发言的,也感觉到了大家的体会。要求是什么呢?越短越好,少说废话。我想今天姚乐先生也讲了,一个人讲话之后,别人能记住一句话就不错了,能够记住也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我希望能够有一点记忆。因为我也给大家讲过一些课,但是每次完了之后,我发现在一线的人员知道的都很多,那么你有什么东西对他们有所帮助呢?我觉得有帮助是很难的。我是想从另外一种不同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你换一个角度的时候,就和原来的想法不一样了,这个时候也可能是从视角的方面对大家有所帮助。
为什么我要谈顶层设计呢?因为我觉得顶层设计都很普遍,大家都在这里说。那么目前我们是把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用在了智慧城市里面去了,当我把这种思想往另一个领域扩散的时候、推移的时候,它是不是有错误呢?我觉得大家一般都不考虑,或者考虑得比较少。为什么呢?因为顶层设计的名称太有广泛性了,一个设计一到顶层,就想已经到顶层了一定是什么都想好了,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你真的都想好了吗?一个国家能够想好全体吗?这个就回到计划经济的角度了,认为计划经济能计划一切市场。那么我们思考问题是有层次的,比如说物理的规律你解释不了化学,化学的规律解释不了生物,生物的规律解释不了人类社会,一层一层的新的东西。那么当一种思想向外推的时候,就有一个边界,这要想清楚,不然就推错了。所以我们不能这么推,我们应该想想,因为你每天思考的时候都有新的问题,这时候老的问题是解释不清的。那么这个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考虑顶层思维的反思的原因。
现在我们来考虑,首先要考虑智慧城市和原来熟悉的电子政务工程建设有什么样的不同?我认为有两个层次,就好像说我会造句,造句和我写文章的构思是不一样的,虽然我的文章是由一个一个句子构成的,你说我会造句,因此我也能写小说?不一样。为什么呢?这是你新的层次在考虑问题。
智慧城市意味着什么呢?我们把它叫做一种涌现,涌现是什么呢?我们平常很多的事情忽然出现了高层次的规律,比如我们的水流动、分子运动,这个水流动可能出现漩涡,这个漩涡就是比单纯的流动的一个高层次的现象。智慧城市也是更高的层面想问题,所以考虑到繁荣和整体效益。这时候是新参差上的东西,原来层次上的理论就不能解释新的东西。我们要从新的层次上考虑,就好像我要创造一个诗歌的意境,那么我就要用另一种想法,和字怎么写是不一样的,会写字会作词未必能做出优美的诗歌。
电子政务和智慧城市就是两个层次,我认为电子政务更多的是工程科技,智慧城市就高于它,因此它就会带来一种艺术的层次。下面我们来分别讲一下。
不同的层次复杂性不一样,智慧城市的复杂性和电子政务的复杂性不一样,电子政务的复杂性是一种逻辑层次的复杂性,这个东西很复杂,各种各样的关系,是一个逻辑的问题。但是他有解法,有唯一的答案。而智慧城市的复杂性是一种不确定性的复杂性,没有明确的答案,这么做也行,那么做也行,只不过这种比那种好。我们创造的是一种不确定的复杂性的智慧城市,他关注的是一种生态,不是可以按计划来做的东西。我们可以按计划盖一座楼,但是绝对不可以按照计划制造一棵树,或者一个小鸡,或者制造一个动物,都不行。因为它本身不是我们工程能解决的问题,不确定性的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和标准的解决办法,所以我们不能把简单的政府的顶层设计的方法往上推。
[page] 这样的话就出现了两种思维,顶层设计被描述成了全面、周密、严谨的设计方法,这种描述我自己认为与其说是科学的描述,不如说是一个广告宣传,好像一说到顶层设计就智慧、全面、严谨了,其实并不是科学的分析。科学的分析一定要指出什么时候才有用,什么时候没用,错误在哪里。而智慧城市本身是超越了工程,刚才单先生也了,顶层设计是来自于信息化工程,智慧城市超越了信息化工程,我们用信息化工程的方法推到顶层设计,会不会有问题呢?我觉得是有问题的。但是顶层设计也有一个问题,这个名称太有诱惑力了,不但咱们说,各级领导各方面都说了,一说了之后就没办法了,我们发现我们讨论问题的时候,每个人都是用自己的字典在那里讨论的。我以前说过,一千个观众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莎士比亚说的。我们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智慧城市的理解,也有一千个顶层设计的理解,大家按各自的解释,所以这就不行。因此我觉得我们需要把这个东西区别开,至少你非常喜欢用顶层设计你也要说清楚,你那是战略顶层设计。
可行性,工程的思维解决不了效应的问题,我们大家知道典型的工程思维是可行性分析,但是影响可行性业务发展的因素非常的多,技术只是一个因素。你说我的机构改组了,我的资金没有了,领导变化了,或者外面环境发生变化了,等等等等都会造成失误。技术不可行带来的是不能运转,所以很容易发现,业务不可行可以做,只是越做越没劲,是这样的。所以效应的可行性也是超工程的问题。
智慧城市的设计为什么不能简单的搬顶层设计呢?因为它不具有信息完备的特点,顶层设计是需要信息完备的。但是智慧城市有很多测不准的问题,一个是未来需求是测不准的,因为我们不知道未来需求。福特公司的创始人就说了一句话,如果你要问群众你有什么需求,他绝对会说我要一匹更快的马,而不是汽车,不到未来的情况下你永远不知道,调查是调查不清楚的;第二,技术的发展策略,我们不知道日新月异的技术未来会发生什么情况,不像电子政务,我们确定了电子政务的技术,再弄都不管了,但是智慧城市的时间比较长,所以日新月异的技术是无法预见的;第三,竞争形势测不准,竞争形势测不准是更严重的问题了,因为大家都想发展未来的产业,于是都说我要发展物联网、发展云计算、发展大数据,人人都这么说,好像我们都看到很远了,我们有科学的眼光,但是你不要忘了,大家都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就给这个市场带来了激烈的竞争,谁赢谁不赢,极大的增大了风险,你无法预测。所以我们对产业的发展是不能这么去规划的,你这么规划是有问题的;第四个是环境变化测不准,太多的因素变化了。不确定性的问题就使得顶层设计以追求精确设计为基础、为基本目标的顶层设计变成了不可行。
我们再说一个问题,做什么为什么比怎么做重要?顶层设计贡献在哪里?智慧城市的设计架子在哪里?不在于如何执行,而在于恰当的选择项目。怎么做和做什么是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逻辑的,电子政务不会改变大的想法,但是智慧城市是可选择的。电子政务的价值空间是确定的,是峰顶的,有一个玻璃天花板,你再做的好突不破这个,因为题目已经确定了。但是智慧城市的选择方向并没有明确,你选择的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选择是最大的贡献。
那么我们如何选择呢?关键是要理解项目的价值,做工程的人是不管项目价值的,为什么不管呢?因为项目有没有效应不归他管,之前的过程已经确定下来了,到他这里就是执行,所以他不会考虑。但是智慧城市的工程就需要考虑了,不但需要每个项目的价值,而需要考虑项目如何搭配、如何配合才能形成一个好的东西。因为更大的价值不是来自每个项目本身,而是来自项目和项目之间的配合。我们不能光疏通道路,还要把城市的规划做好,不要让更多的人有意识的跑更多。大家说北京规划不好,为什么?他把单位和生活区离的太远。那么这种规划是要考虑的,因此我们要考虑什么呢?考虑项目的外部性,互相的配合而不是单一的技术。
再一个问题,就叫做机会成本,我们不要算这个项目要赚多少钱能回本,这样是不行的,仅仅是你这个项目赚回来了,可能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项目,比如这个项目可以赚一万块钱,高高兴兴的就去做了,但是你不要忘了,在同样的环境下他有一个能赚一百万的项目,你把那个项目给耽搁了,所以效益小的项目耽误效益大的项目是发展工作当中的大忌。只关心会计财务的人,不关心机会成本的人永远不会发达。因此每一个项目的价值都是互相关联的,我们就不能孤立的考虑它。那么把项目有机的配套,才能带来未来的发展。
另外我再说一个,智慧城市的建设不需要高技术,因为智慧城市最终的成功在于到底有没有效益,一个高技术并不是永远有效益的,有的时候不方便,我到门口买菜,你说高铁快我用它干吗?我就下楼就能解决,不需要坐高铁的,高技术并不是智慧城市的出发点和基准点。所以我自己觉得,很多的高技术,最近美国列出了一个世界十大智慧城市排名,这十大智慧城市没有一个谈到物联网、云计算,都谈一些非常具体的问题,基本上就是节能、环保,他们做自行车上下班,希望能够达到一半的人数用自行车上下班,他觉得这就是智慧城市。
有的城市是节约能源,游泳池的水怎么节能等等,他们是非常具体的,不像我们的智慧城市,一上来就是云计算,互联网,没有这些都不行。我自己认为,会用高技术,并不代表你有智慧。会取舍高技术,那才是真正的智慧。用户是不会按照技术高低来做,我们要注意一点,高技术的成熟很快,但是高技术的应用环境成熟很慢,为什么呢?因为用户有自己的困难,我自己有十个困难都没有解决,为什么呢?第一个困难能解决我企业不垮,第二个能提高50%的效益,第三个让我稳定,等到第十个的时候,就说我用的信息技术可能使我的什么力提高5%,是这样排的。所以当你的信息技术提高了,达不到最关键的时候,用户是永远不会排到前头的。所以我们要记住,应用环境的成熟比技术本身要慢的多,只有拦路虎排除之后,高新技术需求才能提上日程。
我们的任务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一个短期的任务你可以技术决定一切,一个长期的任务技术不能决定一切,是什么决定一切呢?机制发挥更大的作用。我做一做我的单位都黄了,我做一做没有效益,没有经济效益就没有动力,出了错误我要不要改?改了之后有没有积极性?改了之后会不会更好?如果不会更好我就不去改了。那么信息共享有很多问题,如果我的信息共享没那么多效益呢?我们老说共享共享,你们想过了这个问题吗?是否所有的信息共享都有用呢?我觉得绝大多数的信息共享是没有用的,少数的信息共享才是有用的,我们应该抓住有用的信息共享来做。那么开放不开放数据成本是差的很多倍的,我们不说差十倍也差五倍了,一个开放的数据需要负很多的责任。一个自己用的数据马马虎虎都不行,当你把一个马虎就可以过的东西,变成一个开放的东西,你需要投入多少成本?所以从这些地方我们就要考虑,长期的问题一定要考虑,要有一个机制,当他自我能改善,有动力才能做,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持续下去。
那么我们现在就说了,当我们从电子政务升级到智慧城市的时候,我们就需要一系列思想方法的提升。第一个,我们执行的思维要把它变成风险决策思维,因为电子政务是执行的,项目好不好不由你说了算,责任也不由你负。智慧城市做什么项目、选什么项目是要负责任的,所以是一个风险决策;第二个,我们要从精确的设计转变为建立机制,因为我们不可能精确设计了,精确设计不大可能了,所以我们要让他自动运行,你说一个项目建起来十年、二十年的运作是要靠机制的;第三个,我们要由设计耽搁的项目,转变为设计规划、规划环境和生态环境。智慧城市是整体应用的繁荣,不是一个一个项目堆积,你把很多的项目堆积起来也变不成智慧城市,只有让大家自动的做,才会变成智慧城市;第四,由独家建设思维变为社会共建的思维,自下而上比自上而下可能更有效,市场经济就是这样的。市场经济是大家决策、分散决策,自下而上,国家老规范这个东西,你的产业到底是起来起不来?我们会发觉经常不是有效的。所以我们的智慧城市也是应当转变,转变成什么呢?要开放、要放权,共建自主环节。
我并不是说智慧城市要否定顶层设计,我们只是说顶层设计是一个局部的问题,它的条件是什么呢?环境是确定的,确定性因素是解决的,全面的问题我不了解,但是就是一个领域的问题我可以了解。因此,当他的条件、各方面缩减到具体执行的时候,他的不确定性由较为次要变成确定性了,这时候的顶层设计是有效的。
最后,我想说做规划要留有一点余地。因为我们今天的知识、我们的能力不能做完所有的东西,我们不要以为我们现在已经是最聪明的了,其实过后若干年之后我们再看今天的思想,人们就会觉得我们是多么可笑。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做的智慧城市规划,一定要做小一点,做具体一点,把小事情做好,这样的话才是大智慧。我们都想全面的规划什么东西,我认为这样的方法超出了我们的能力,也超出了我们的知识范围,所以是不合适的。
我要讲的就是这些,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