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风向由政入企 开始真正向实体经济“下沉”
互联网+风向由政入企 开始真正向实体经济“下沉”
2017-03-27 14:21:04 来源:中国网抢沙发
2017-03-27 14:21:04 来源:中国网
摘要:3月15日,2017年两会闭幕,中国政府一年工作总结及未来发展规划成为全国人民乃至世界关注焦点。中国经济持续保持30%以上全球市场贡献率蓬勃发展,特别是在互联网领域
关键词:
互联网+风向
3月15日,2017年两会闭幕,中国政府一年工作总结及未来发展规划成为全国人民乃至世界关注焦点。中国经济持续保持30%以上全球市场贡献率蓬勃发展,特别是在互联网领域,涌现出共享单车等一批现象级互联网创新公司,“互联网+”与“数字经济”也被提升到国家经济战略高度,但相较两年前“互联网+”政府风向却已有很大不同。
互联网+政府风向应势而变
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简除烦苛,禁察非法,使人民群众有更平等的机会和更大的创造空间。——摘自李克强总理2016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
强化创新引领,新动能快速成长。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和国家大数据战略,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落实和完善“双创”政策措施。——摘自李克强总理2017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
对比两年时间,李克强总理对“互联网+”提法,政府初衷由政务、民生供给侧改革,转向国家数字经济战略,再次释放:中国将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产业,加速推进经济全球化信号。自2015年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联合发起《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即“一带一路”国家顶层战略,中国经济走出去就成为必然趋势。作为中国实体经济升级新动能,传统产业结构优化桥梁,“互联网+”将成为2017年中国经济全球化核心驱动力。
经济全球开放与自由贸易是大势所趋,中国制造业要在全球化竞争中占据优势,需要大力发展“中国智造”,形成具有规模的数字经济产业,互联网+实体经济仅是开始。腾讯公司马化腾也认为:互联网+和数字经济,风向已经从民生吹到了实体经济,去年只是在创新创业上打互联网+,今年在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领域真正开始“下沉”。
互联网+助力“一带一路”突破全球经济动荡格局
2017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是不可分割的,推动中国制造升级,必须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而要使中国制造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必须依靠互联网,依靠云计算,依靠大数据,这样才能使中国200多项产量占世界第一的工业产品能够跃上全球领先水平。
并且现阶段,世界经济增长低迷态势仍在延续,“逆全球化”思潮和保护主义倾向抬头。英国脱欧、美国大选、TPP折戟、欧洲难民困局、贸易保护主义等,全球经济复苏还有重重困难,这即是中国实体经济升级必须面对的挑战,同时也是机遇,全球化进程大趋势下,谁先完成数字化产业升级,谁就能在全球经济中占据优势地位。
“一带一路”示意图
“一带一路”进入深耕阶段,中国制造业升级必须适应全球市场变化,走定制化、个性化的路线,通过互联网迅速捕捉客户需求,按照客户需求来提供定制化的制造业产品。在消费需求越来越多样的今天,制造业已不再是单纯生产一件产品,客户需要互动,客户不仅是购买一项商品,还是购买专属的配套服务,“互联网+”将消费者、产品、服务及企业有机结合,形成更加广阔的市场。
互联网+成新经济业态核心增长模式
过去两年,中国经济呈现出许多新业态,如共享经济、分享经济、虚拟现实等等,这些新业态有的是新旧动能转换过程当中产生的,有的是老树开新花嫁接诞生。深度观察这些业态模式,都离不开“互联网+”模式。
未来,在国家数字经济战略大趋势下,依靠“互联网+”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数字化变革。推进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区、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深入实施工业强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高端迈进。将成为政府与企业新常态。
现阶段,“互联网+”由虚向实,由政务向实体经济领域下沉处于探索阶段,伴随政府有效退出煤炭产能计划,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率先推进“互联网+”模式,与腾讯公司签署《互联网+清洁能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立"互联网+清洁能源"创新应用实验室,构建完整能源生态系统。完成符合国家信息安全要求的混合云、创建全球协同通信,协助完成互联网节能和安全监控管理业务创新。
无疑,“互联网+”将成为推动中国实体经济转型有效工具,中国经济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制造转型,加速传统产业升级和发展智能制造势在必行。中国传统制造企业要想活下去,并要活的更好,就必须要升级“互联网+”模式,快速应对市场多变需求挑战的同时,抓住机遇创造更大发展空间。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chenjia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