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20 15:39:43 来源:互联网
据交通部官网消息,ETC在国内的发行量已达1.07亿,到2019年12月底,全国ETC用户数量将突破1.8亿,高速公路收费站实现 ETC全覆盖,ETC车道会成为主要收费车道,货车实现不停车收费,高速公路不停车快捷收费率达到 90%以上。随着ETC服务的全面覆盖,不停车快捷收费也在推动高速公路通行费电子发票的持续深化应用。
早在2018年1月,全国收费公路通行费电子发票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由国内财税领域独角兽百望云负责提供软硬件支持并协助搭建,所有ETC客户可在平台上实现在线申请、在线接收电子发票,企业开具的符合要求的通行费电子发票还可进行税款抵扣。据5月路网中心公布的数据,平台日均电子发票开票量超过百万,已累计开票金额1100亿元,注册车辆680万辆,累计实现可抵扣进项税额突破20亿元大关。按照政策要求,当ETC安装率达到90%,全国超过4600亿的通行费可基本实现发票电子化,ETC将成为国内电子发票最大开票源之一,并且作为可以抵扣的电子发票,将大大促进电子发票的推广及应用。
小电子发票助力大智慧交通
小小的通行费发票由纸质变身电子,看起来只是存储介质的简单变化,却给车主、物流企业乃至高速公路运营方带来极大的便利,一方面让用户可以开具能抵税的电子发票,使“营改增”的政策红利惠及更多的企业,另一方面也有力地支持了交通部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的举措,成为智慧交通的一个有力工具。
车主张先生一直是ETC用户,经常开车公务出行,通行虽然比较方便,但是取得发票回去报销一直很麻烦。使用ETC电子发票平台之后,每次在线申请开具发票,很快电子发票就生成了并可以下载,这解决了他之前每次单独跑去指定点打印发票的烦恼。通过电子发票,用户可在线提交开票信息,确保了信息的准确,从而解决了开票的效率问题。张先生认为,电子发票具备比纸质发票环保、方便快捷、更易于保存、通行收费明细清晰等优点。
除了广大个人车主,物流企业也获益匪浅。物流行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事关经济发展全局,为降低物流业成本,切实为企业减负,国务院、交通部大力推动物流行业降本增效,允许高速公路通行费电子发票可作为增值税项目进行税前抵扣。ETC电子发票平台持续服务用户方便快捷开具可抵税的通行费电子发票,成为物流业降本增效的一个利器。
通过对接ETC电子发票平台,数千家物流企业可以实现在线查看对帐单、运输单信息,核对无误后,物流企业可一键将所有的相关的通行记录导入到平台上。每逢月底,物流企业的财务人员便可在线进行批量操作,一次性将成千上万张票都开出来。电子发票开出后,企业还可进行在线抵扣,实现电子发票在线开具、在线抵扣的闭环流程。
作为中国无车承运人领域“排头兵”、国内交易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公路运输运力平台,福佑卡车年运单量目前已超50万单,年交易额42亿。为了提高获票及抵扣效率,福佑卡车与百望云达成合作,通过业务系统与电子发票服务平台的对接,实现了货运物流订单与开票系统的自动对接,发票按区域自动拆分、系统批量开具,不但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工作负担,同时提升了数据的一致性与准确性。据估算,一年可抵扣数百万进项税额,为福佑卡车的降本增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新政助力,发票电子化时代加速到来
全国高速公路通行费增值税电子发票开具平台通过电子发票的应用推广,实现了车主便捷使用、企业降低成本、政府高效便民的多方共赢模式,正是国家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典型举措。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布了《关于印发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通知中提到,2019年底前建成全国统一的电子发票公共服务平台,为纳税人提供免费的电子发票开具服务,加快电子发票的推广应用,同时尽快研究推进增值税专用发票电子化。国家也开始加快政策推进步伐,进一步鼓励电子发票的发展,发票的全面电子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通行费增值税电子发票,作为首个可以抵扣的电子发票,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应用推广有效的贯彻了国家减税降费、推动企业降本增效的整体方针,同时也为后续增值税专用发票电子化提供了案例参考。
据平安证券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预计到2020年,国内电子发票开票量将超过350亿张。随着电子发票系统及应用管理的进一步完善,随着可用于抵税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电子化的推进落地,在市场及政策双管齐下的作用下,电子发票市场将迎来一轮爆发式发展,国内诸如百望云等发票数字化领域的领先企业,有望在中国发票电子化的进程中迎来高速发展。
发票电子化所带来的红利必然惠及社会的各个层面,为企业的发展、经济结构的优化带来更大的机遇和可能。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