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30 12:21:21 来源:搜狐
图: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UCloud优刻得展台
遇见人工智能,聊聊案例实践
UCloud UAI平台致力于为算法工程师打造一个简洁、易用的研发平台,提供算法研发全生命周期的产品支撑。从研发到发布,算法工程师无需关心GPU集群搭建、网络数据打通等底层运维事项,可将人力集中投入在算法研发上。
图:UCloud AI平台
本次展会,UCloud重点展示了UCloud UAI平台在金融、教育领域的两个案例—拍拍贷和小盒科技。
金融领域:拍拍贷
拍拍贷是一家金融科技公司,UCloud帮助拍拍贷AI研发人员使用UAI训练平台进行人脸识别算法模型的训练和探索,协助拍拍贷研发人员将人脸识别算法分布式化,同时利用UAI训练平台进行多机多卡分布式训练,帮助拍拍贷的整体算法优化效率提升85.7%,GPU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也达到了100%。
教育领域:小盒科技
小盒科技是一家AI教育科技公司,致力于推动智能教育发展。UCloud通过提供高性能GPU云主机UHost和UAI平台,为作业盒子实现 “拍作业”的OCR在线服务的计算支持,帮助提升其“纸质作业”图像的处理能力,缩短识别的延时,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和体验,为其AI教育战略提供助力。
走进安全屋,实现数据安全可控流通
人工智能正在推进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各方对大数据价值的重视,数据流通与安全问题至关重要。UCloud安全屋以“实现数据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确保数据流通过程安全可控”为理念,通过打造可信第三方平台,为各方实现数据流通的安全应用。
UCloud高级副总裁陈晓建在《世界人工智能安全高端对话》发表了主题为“多租户环境下人工智能平台的运用与安全保障”的演讲,详细介绍了“安全屋+ UAI平台”技术解决方案。
UCloud安全屋拥有丰富的数据资源、完善的审核机制、可追溯的数据使用情况等功能点,可充分满足数据流通共享开放需求。基于UCloud 安全屋的平台化、合规化、线上化三大优势,结合UAI平台提供的算法研发全生命周期的产品,能够更好的保障多租户环境下人工智能安全的运用。“安全屋+ UAI平台”将会推动更多的AI场景创新与落地。
目前,UCloud安全屋已应用于众多应用场景。本届大会上,为大家展示的是UCloud为首届中国人工智能·多媒体信息识别技术竞赛搭建云计算服务器平台的案例。UCloud 安全屋为该竞赛实现了远程化、数据不泄漏,以此保证参赛环境完全一致、隔离独立。
倪光南院士在代表专家组点评时更是对UCloud在本次大赛中提供的技术支持给予了高度肯定:本次竞赛的特色是使用“公有云+安全屋+Docker 容器”的技术,保障了参赛队伍的广泛性,Docker可满足参赛单位对多样环境的灵活需求,安全屋则保障了竞赛数据的安全。
联合西井科技,助力产业智能化升级
此次大会上,UCloud还与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公司西井科技westwell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发挥各自在云计算产业与人工智能芯片的优势,在5G+AIoT时代共同探索“端+云”的工业IoT服务模式,在物联网、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为海内外港口集团、海关、大型矿业公司等企业提供“云、网、端”的全栈式边缘智能解决方案,促进AI技术开拓智慧港口、智慧海关、智慧矿场等垂直行业应用创新。
图:UCloud与西井科技联合展台
大会现场,我们与西井科技联合展示了全栈式边缘智能解决方案。基于西井科技自主研发出Orwell 云端一体化AI加速硬件平台,结合UCloud专为工业场景打造的边缘智能网关以及UCloud一站式大数据应用平台,可以帮助用户快速形成云端一体化的整体方案,全球一张网,实现边缘与云融为一体。
我们双方将共同开发构建一套从云端训练、云端测试、远程部署、边缘计算、反馈强化训练的AI计算生态平台,助力AI硬件产品的小型企业和行业客户可以快速切入市场,使用AI硬件针对各自的场景完成开发、测试、部署、上线的全域管理。
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云平台无疑是“底座”、是无处不在的基础设施,而云上大数据的价值创造,需要以数据全生命周期数据安全可控流通为基础和保障,然后再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才能创造出面向丰富场景和需求的应用,发挥能量、产生巨大价值。
所以,自2017年提出“CBA”战略,UCloud长期践行该发展战略,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两大方面持续发力、大力投入致力。在打造中立、安全、可信赖的云计算平台基础上,结合大数据一站式平台和AI平台为产业深度赋能。
目前,“CBA”战略的推进已经产生了丰富的成果。UCloud已为金融、移动互联网、在线教育、医疗和制造等行业企业提供云计算及AI平台支持,包括涂鸦智能、AI Challenge全球AI挑战赛、驭势科技、蓝城、拍拍贷、小盒科技等用户。未来,UCloud 将进一步推进AI技术在更多应用场景的落地和普及,促进产业跨越发展,构建美好生活。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