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A2019:突破欧洲市场 长虹意欲如何?
IFA2019:突破欧洲市场 长虹意欲如何?
2019-09-10 09:57:17 来源:互联网抢沙发
2019-09-10 09:57:17 来源:互联网
摘要:IFA2019在德国柏林拉开帷幕,作为备受瞩目的全球最大消费类电子展,吸引了全球知名家电品牌前往参展。中国家电军团方面,海尔、长虹、海信、美的、TCL、创维、康佳等主力家电品牌纷纷亮相。
关键词:
长虹
IFA2019在德国柏林拉开帷幕,作为备受瞩目的全球最大消费类电子展,吸引了全球知名家电品牌前往参展。中国家电军团方面,海尔、长虹、海信、美的、TCL、创维、康佳等主力家电品牌纷纷亮相。
来自川企的长虹展示了全线AI家电新品,以及IoT整合全屋智能家电的互联互通互控,还针对欧洲市场发布一系列创新产品和方案。凭借“AI+IoT”既定方略和全球布局的未来视野,长虹朝全球智能家居的标杆挺进。
众所周知,打开欧洲市场是中国家电企业实现全球化的必由之路。短短十几年中,长虹已在欧洲乃至世界市场建立起足够的影响力,究竟是为什么?
好产品才是硬道理
近几年来,国内家电市场竞争逐渐加剧,国内消费需求呈现出细化、分化倾向。面对增速放缓的危机,拓展海外市场成为中国家电企业的首选。对于长虹来说,研发出好产品和坚持技术创新是两大看家法宝。
IFA2019上,长虹集中展示了企业在AI、IoT,以及大数据等领域发展成果,展示了基于AIoT应用的CHiQ Artist艺术电视、激光影院、薄壁冰箱、空调等多款创新产品。
与一般智能家电所不同,长虹不仅注重AI达成的主动服务,还通过IoT实现不同产品间的协同联动。在CHiQ Life解决方案中,基于全空间语音交互等AI技术,实现以人为中心,与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净化器、厨电、净水器、窗帘、灯光、安防等多种设备的全场景交互。
在CHiQ产品欧洲发布会上,长虹海外产品总监秦建军表示,公司将全面提升欧洲市场的研发和投入,以保证产品升级并走在行业前列。对于即将在欧洲上市的Android电视、Space Pro冰箱等CHiQ品牌高端家电产品,不仅品质、性能上有所保证,同时技术、交互等方面也处在行业上游。
技术创新引领消费升级
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生命,一个企业一旦停止了技术创新步伐,终将意味着被时代所淘汰。作为一家拥有超过60年发展史的企业来说,技术创新就是长虹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IFA2019上,除AI亮点外,面向5G网络的移动设备、360度“环绕声”无线扬声器等新设备新技术外。黑色家电和空调、冰箱等白色家电也因AI等技术应用成为现场亮点。以空调产品为例,在国内外首次发布的支持离线声纹识别技术,长虹CHiQ空调Q5D系列AI空调亮相后,受到参观者普遍关注。
据长虹相关负责人介绍,Q5D系列5米内远场声纹识别率达到95%以上。用户对着空调重复三次语音唤醒词即可完成声纹采集。该技术支持空调对人进行身份识别,并依据不同身份推出专属舒适定制模式。同时,空调可识别人的方位,避免直吹。
该产品还具有0.2秒快速响应,精度达512智能机器人听觉水平等特点。空调可通过自主学习,结合大数据得到用户舒适度模型,具有超一级能效的节能特性。
不止空调,在电视、冰箱、小家电等其他产品上,也有基于AI+IoT的创新技术应用。甚至在物联模块、高速连接器等上游核心器件产业,长虹也将核心技术放于首位,并以此作为产业发展的助推力。
加速全球化产业布局
以研发、生产品质家电作为导入,以创新技术作为助推力,长虹将欧洲市场作为全球化的关键一站,是有着成熟思考的。
一方面,长虹在欧洲地区有较深的技术布局。目前位于捷克宁布尔克市的长虹欧洲电器有限公司,是目前中国在捷克已建成的规模最大的制造型企业。另一方面,长虹在欧洲地区有深厚的品牌运营基础。去年,长虹在欧洲市场销售收入接近5亿,约占海外总收入20%。此外,长虹旗下华意压缩在欧洲市场股份约40%,欧洲市场已成为长虹的重要战略地。
在长虹看来,智能家居产业前景无限,欧洲市场无论消费需求或消费能力均不可小觑。同时欧洲地区是“一带一路”发展关键区域,可以成为长虹AIoT和智能家居全球推进的支点。
不难看出,长虹近几年来在营销方面的努力,也是基于品牌全球化发展所考虑。比如,签约比利时国家足球队,在世界杯期间成为中国制造关注点。再如,成为NBA中国官方市场合作伙伴,后续将携手NBA球星开展一系列营销活动等行为,是提高品牌知名度,构建品牌国际化形象,奠定海外发展的基础。
事实上,不止长虹,中国企业加速全球化过程中,走出去的精准度在普遍提升中。比较具体表现是,最初的盲目并购正在被本地化经营等策略取代。海尔、长虹、TCL等企业通过IFA、CES等国际化展会,向世界展示中国制造的影响力。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chenjia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