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6 15:40:54 来源:北国网
值得一提的是,T研究此两项指数的测评依据均来源于用户侧背调。其中“功能适配指数”销售易得分8.7,行业均值8.2;“服务能力指数”销售易得分9.4,行业均值8.6。最终能够以高分脱颖而出,一方面代表了客户对于销售易产品功能和服务能力的认可,另一方面也是销售易“以客户为中心”进行产品开发和服务的理念的最佳证明。
1、围绕客户需求,夯实、创新产品
在产品功能方面,销售易深耕SaaS CRM领域,持续打磨自身产品,在夯实核心产品销售云的基础上,不断围绕客户需求,将云计算、社交、移动、大数据、IoT和人工智能等新型互联网技术融入CRM,形成了包含营销云、销售云、伙伴云、客户服务云、现场服务云、智能分析云和IoT云在内的应用层产品体系,支撑企业从营销获客、销售转化到售后服务的客户体验全链条的数字化。
与此同时,能够在功能全面性、对业务支持满足度方面获得客户的高分评价,也离不开销售易自主打造的PaaS平台。作为中国本土SaaS CRM厂商中力推PaaS平台的代表,销售易从2015年起,就已经开始投入PaaS平台的研发,致力于为中大型企业提供完善的CRM SaaS解决方案。经过大量资源和精力的投入,销售易的PaaS平台已经成为一站式应用构建平台,通过平台化和组件化的方式,帮助企业快速、低成本进行数字化业务定制,轻松支持企业级业务流程的标准化管理和应用灵活扩展,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用户,提供更符合自身业务需求的排列组合,从而可以解决不同业务模式对于CRM的个性化、定制化需求。
销售易客户案例:沈鼓集团CRM项目(销售云+服务云)
凭借应用层和PaaS平台组成的完整、先进的产品体系,销售易已成为中国移动CRM领域专业、创新的领导厂商,获得了工商银行、联想集团、上海电气、沈鼓集团、金山办公等众多500强企业的青睐。
销售易成为诸多行业龙头企业的选择
2、保障客户权益,专业、及时服务
在产品售卖完成后,实施、服务的态度和能力也是影响客户口碑和续约率的重要因素,这也是T研究将“企业用户对品牌商技术服务、商务服务的综合评价”单列为测评项的原因。相较于大部分国外厂商在中国没有原厂服务,外包团队水平参差不齐,对中国客户遇到的产品问题反应慢、解决周期长等情况,为了保障客户权益,销售易在客户服务方面提出并践行四个“专业”——提供原厂专业的实施团队、专业的客户成功团队、专业的技术支持团队及专业的呼叫中心接听客户反馈,并且有严格的SLA(Service Level Agreement,服务级别协议)服务标准及问题升级机制,从而保障客户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其中,系统稳定性作为产品交付后客户使用体验和对于厂商技术服务投诉的重灾区,销售易做了大量的稳定性提升工作,专门成立了“性能及稳定性提升”项目小组,通过多种技术手段来提高系统稳定性。同时,销售易数据库采用了云端跨可用区、异地等多种灾备方式,并且每日进行数据备份,更加保障了数据的安全性。
目前,销售易系统稳定性超过99.9%,全年不可用时间小于8.77小时,与国际厂商水平达到一致。销售易在技术服务和商务服务两方面的高度重视,也赢得了大量客户的好评与续约,客户留存率和复购率达到85%。
3、以客户为中心,携腾讯持续赋能客户
除夯实自身产品和专业服务客户之外,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不被淘汰,甚至领跑赛道,CRM厂商还需要根据不断变化发展的时代特征,结合自身优势和外部力量,以客户为中心,持续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
销售易创始人兼CEO史彦泽表示:“当前经济环境迎来新常态,GDP增速放缓、人口红利消失、消费升级、技术和资本驱动传统产业洗牌等因素,都促使企业从粗放经营向数字化、精细化运营转变。显然,互联网革命已经进入产业互联时代,而‘连接’则是这个时代的核心,企业只有通过互联网的连接技术来拉近和客户的关系,精细获客和服务客户、以客户为中心,才能重塑竞争力,获得业绩的持续增长。”
2015年,销售易作为中国CRM厂商率先提出“连接”概念,主张通过新型互联网技术与CRM的结合,帮助企业连接客户、合作伙伴和产品。为了深化企业和客户的连接能力,销售易不断借助腾讯的力量——自2018年起,销售易开始利用微信及小程序在一些客户应用场景中落地了连接经销商、设备以及最终用户的能力;2019年陆续与腾讯企点、企业微信、腾讯视频会议等联合发布了解决方案,为当前企业连接客户的需求提供了更为优质的方案与选择;2020年,销售易又与企业微信联合发布了汽车经销、教育、家装家居等C端行业解决方案,满足了更多行业客户的数字化需求。
未来,销售易将在目前客户高度肯定的基础之上,保持初心,持续以客户为中心做深、做实产品和服务,帮助更多企业落地数字化转型,实现规模化增长,同时也期待与更多企业一同共建产业互联网时代,共见客户数字化红利!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