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2 18:24:13 来源:ITBEAR
全国人口迁徙于正月初六迎来返程高峰,复工节奏逐渐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据百度地图迁徙大数据可知,2021年春运期间全国总体迁徙趋势与2019年情况更为相似,但整体迁徙规模依然相差较远。与疫情爆发的2020年相比,2021年的节后复工大大提前,于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正月初六出现全国返程高峰,受此影响,当日全国迁徙指数达到峰值457.676,但仍仅为2019年同期的63%左右。
(2021春运以来全国迁徙趋势)
在返程复工的浪潮中,成都、广州、深圳、郑州、长沙、西安、东莞、武汉、上海、佛山成为全国最热门的十个迁入城市,其中四个城市来自广东。从省会城市广州来看,其在春运期间的整体迁徙规模与全国整体迁徙趋势略有不同,于正月初七出现春运以来迁入规模指数最大值17.233,佛山、湛江和清远分别是迁入广州人口的最主要来源地TOP3。广州迁出趋势仍呈较低态势,标志着“打工人”们已开启新一年的工作日常,为广州的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2021春运以来广州市迁入趋势)
(2021春运以来广州市迁出趋势)
返程高速平均拥堵里程远超去年同期,拥堵路段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
与往年春节不同,根据国家铁路等部门统计,在非接触、少聚集的安全共识下,2021年全国共有超过1亿人“就地过年”。百度地图出行仪表盘数据显示,春运以来(1月28日至2月17日),全国高速平均拥堵里程仅为321.70km,较2020年同期下降44.7%。而对于春节防疫形势下的返乡人来说,能够有效避免人员聚集的自驾出行方式成为了许多人的返程首选。正月初六,春节假期步入尾声,春运高速拥堵峰值也随之出现。数据显示,正月初六全国高速平均拥堵里程达到2723.16km,较2020年同期上升1664.1%,当日全国高速拥堵里程峰值高达7038.97km,出现在16:00。
(2021春运以来及正月初六返程日的高速拥堵趋势)
从拥堵路段来看,正月初六返程日的高速拥堵路段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例如G36宁洛高速、G50沪渝高速和G5京昆高速的部分路段,高峰拥堵里程分别达到44.75km、39.91km和38.30km,平均行车速度基本低于30km/h,成为返程日全国“最拥堵”的三条高速路。
(正月初六返程高速拥堵路段排行)
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地区受到疫情影响,高速拥堵情况与去年相比有所缓解。春运以来,高速拥堵里程较2020年农历同期下降率排名TOP10的省份依次为:浙江、河北、甘肃、江苏、安徽、上海、天津、江西、湖北和宁夏,其高速拥堵里程与去年农历同期相比均下降超过47%。而在城市层面,高速拥堵里程同期下降率TOP10的城市主要集中在河北、浙江、江苏等地,下降率均超过85%。
(2021春运高速拥堵里程同期下降率TOP10的省份及城市)
多地城内出行强度明显高于前两年:衣食住行民生稳定,消费市场生机不减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长假里,很多家在外地的人选择作为“原年人”就地过年,带动了各地城内出行强度的升高。据百度地图迁徙大数据平台城内出行观察室数据可知,2021年春节期间,全国多地城内出行强度明显高于前两年。以北京为例,春节假期期间(从大年三十至正月初六),2021年北京城内出行强度均在3.3以上,而前两年同期北京城内出行强度均未高于2.5。同时,2021年春节期间,北京线下就餐休闲出行强度也呈现大幅上涨态势,较节前上升了2倍左右。
(2021春运以来北京市城内出行强度趋势)
(2021春运以来北京市就餐出行强度趋势)
另一方面,主城区拥堵指数也可以反映各地城内出行强度。春节假期期间,全国主要城市主城区拥堵指数较2020年农历同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加剧。在省级层面,主城区拥堵指数同比上涨率TOP10的省份依次为湖北、陕西、广东、北京、四川、河南、湖南、海南、云南和重庆,大多为南方省份。在市级层面,主城区拥堵指数上涨率TOP10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广东、四川等地,上涨率均超过10%。
(2021春节假期主城区拥堵指数同期上涨TOP10省份及城市)
就地过年,年味不减。“原年人”们不断解锁过年新方式,为各地市场带来了新的变化与活力,近郊游玩、市内购物的消费需求得到了集中释放。百度地图慧眼基于各地客流指数,公布2021年春节期间全国十大热门公园、购物中心和游乐园,位于榜首的分别是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深圳壹方中心和上海迪士尼度假区。
(2021春节假期全国十大热门公园、购物中心及游乐园)
作为国民信赖的权威出行平台,百度地图用真实、准确、全面的大数据解析2021年春运期间国民出行趋势,进而辅助相关部门得出民生百态、市场经济等多方面结论。从百度地图发布的春运数据可知,自驾出行和就地过年成为今年春节的“主旋律”,或将在未来成为一种新潮的过年方式。百度地图将继续借助AI与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在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城市发展与变化趋势的同时,不断打造更加便捷的服务,让公众出行更简单。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