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IT业界 > 正文

用智能测试技术推动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

2022-05-05 09:13:18  来源:

摘要: 近年来,我国以移动金融、互联网金融、智能金融等为代表的金融生态正蓬勃兴起, “无科技,不金融”在金融行业形成共识。
关键词: 智能
近年来,我国以移动金融、互联网金融、智能金融等为代表的金融生态正蓬勃兴起, “无科技,不金融”在金融行业形成共识。

在政策上,国家给予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足够的支持。2019年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年)》,构建起金融科技“四梁八柱”的顶层设计,明确了金融科技发展方向和任务、路径和边界。2022年1月,人民银行再次发布《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明确提出,从战略、组织、管理、目标、路径以及考评等方面将金融数字化打造成金融机构的“第二发展曲线”。

尤其是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线上金融服务的需求大幅增加增加,股票交易、理财、保险等采用非接触式的服务方式开始提速,金融业务的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成为刚需。

传统金融与科技结合在一起,归根结底是为了解决实际业务问题,是为了企业长期的降本增效,是为了给客户带来更好的金融服务体验。而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对金融业务需求的响应,是借助最新的科学技术对日常工作效率的改善,是对传统业务场景的重塑。

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并不是简单地财务预算投入,除了钱以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全新的战略思维,是如何培育对数字化转型友好的企业文化,是如何塑造真心拥抱数字化的经营理念。

当前对于我国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欠缺的不是决心,也不是金钱,而是如何能够把金融科技融入到日常业务场景中去的统筹规划,是从高层到基层上下合一的接纳数字化,把它变为真正的生产力。

金融行业的移动应用App或操作系统,承担着绝大部分的线上业务,是直面投资者的桥梁。随着企业软件系统的功能、性能的快速发展,保障其能够安全、稳定、顺畅运行的测试工作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深耕软件测试领域多年的Testin云测试,在软件测试技术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随着软件测试行业的迅速发展,Testin云测试全面迈入智能测试时代,拥有统一测试管理数字化平台,可以同时支持App,Web,PC端UI自动化测试和接口自动化测试。

\

智能测试技术方面,Testin云测试的OCR文字识别优势突显。OCR识别算法的训练数据是由Testin云测试在兼容测试积累的大量不同应用程序和场景。支持CPU和GPU两个版本,适用于不同客户硬件条件。一般情况下,OCR识别算法在精度上比传统的算法高10%以上,在速度上是传统算法的10倍以上。

Testin云测试智能测试技术的优势还在于图像识别能力的提升。在自动化测试中,操作对象主要有两类控件,一类是带有文字的控件,如Label,Button等,另外一类是图标类控件,如Back,Search等。有文字的控件定位,可以用OCR识别解决。对于没有文字的控件则需要用图像识别来解决。图像识别是保存一个控件的样图,在脚本执行时用样图定位控件的位置,然后进行相应的操作。

图像识别的难点在于:不同设备上同一个图标的大小不同,而且与设备尺寸变化比例不一定一致,导致模板匹配方法不稳定;图标大部分是简约的线条设计,特征点很少,导致特征点匹配方法失效;图标背景随场景变化而变化等。

Testin云测试在解决分辨率上问题采用动态模板匹配、边缘检测,图像去噪等算法,提高图像对象识别精度。据统计,Testin云测试在图像识别精度上达97%,响应速度在200ms左右。

Testin云测试更是业界首家把AI技术应用到移动端真机群控上的专业软件测试服务商。真机群控是用户可以同时控制多台手机,由一台主控机,多台被控机组成。客户在主控机上进行操作时,同时把操作事件同步到被控机上,实现移动端一机多控。此外,Testin云测试还重新构建了目标特征识别算法用以操作目标对象的识别,用以被控机上目标操作事件的同步,提升了约4倍手工测试业务的效率。

难能可贵的是,Testin云测试有着丰富的金融行业服务经验,深谙金融各项业务的运行逻辑,服务国内过半的券商,与众多银行、保险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用专业的软件测试服务持续推动金融行业的数字转型。

历史经验表明,技术的进步推动着商业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无论是行业或是企业,只有跟上科技的步伐,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Testin云测试愿协助我国众多优秀的金融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考场上交出满意的答卷。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baxuedong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