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3 20:01:35 来源:
作为国内优秀的综合性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商,以及中国移动多家专业公司战略合作伙伴,中软国际与中国移动及相关专业公司有着深厚的合作关系,在IT服务创新、政企行业数智化转型等方面拥有众多创新合作模式和成功落地案例。
中软国际运营商系统部总经理锁磊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十年来,中国移动践行现代产业链长,在方向上向下扎根、向上融通、向前拓展,在路径上“固补强塑”。在这样一个时代的窗口期,中软国际希望将多年积淀的能力发挥出来,在中国移动所规划的产业链中,承担从技术创新到产业实践的责任,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做一份贡献。
中软国际运营商系统部总经理 锁磊
数字化转型阶段
运营商需要独特价值的合作伙伴
当前,中国将数字经济的转型升级作为未来十年关键的机会窗口;数字经济将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核心部件;而数字化转型是提升国家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作为助推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中坚力量,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和排头兵,运营商转型之路已经拉开帷幕。
与此同时,对于运营商而言,数字化转型也是新的蓝海市场。伴随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行业价值逐步回归,运营商收入保持快速增长。以中国移动为例,2022年上半年,中国移动营运收入近5000亿元,其中数字化转型收入达到1108亿元,同比增长39.2%,占通信服务收入比达到26.0%,是推动收入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在中国移动数字化转型收入中,政企市场收入占到六成左右。上半年,中国移动政企市场收入保持快速增长,达到911亿元,同比增长24.6%。政企客户数达到2112万家,净增229万家。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下,中软国际抓住机遇,成立运营商系统部。锁磊介绍说:“中软国际运营商系统部依托主要运营商形成的政企市场,整合中软国际整体能力向运营商政企客户提供咨询、解决方案、服务产品、专业服务、生态伙伴能力,为最终客户提供端到端的数字化转型全栈服务。”
近年来,中软国际运营商系统部已经与多个运营商以及相关子公司成功达成了多项合作。以中国移动为例,基于中国移动 9 One平台进行联创,为中移物联网提供基于OneNET城市物联网平台一体化交付服务等。中软国际先后入围了中国移动DICT集成库工业互联网子库、大数据服务场景子库;同时在5G+工业互联网、DICT解决方案等领域也开展了全面合作。中软国际还成为中移数智科技有限公司在党政、工业能源、交通、金融、大数据等行业领域的咨询业务拓展共同体伙伴,为其提供“咨询+产品+服务”一揽子服务。
据介绍,目前,中软国际与中国移动主要有两种合作模式。一是中软国际将政企行业解决方案与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为中国移动政企客户提供全栈技术能力和一体化解决方案。二是中软国际与中国移动深度融合,围绕数智化与融合创新,构建“联创+”生态业务合作,共同开拓政企业务市场。
众所周知,新兴技术正加速向传统行业融合渗透,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进入关键发展期。在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上,运营商需要有更多具有独特价值的合作伙伴共同抓住数字化转型机遇。而依托自身优势,中软国际已经成长为运营商不可多得的重要合作伙伴之一。
强强联合
共绘数智转型合作新未来
自2016年实施“大连接”战略以来,中国移动坚持“移动市场、家庭市场、政企市场、新业务市场”四轮驱动融合发展,其中政企市场保持高速增长,驱动作用越来越明显,不仅取得了丰硕成果,还在在垂直行业领域打造了一批解决方案,支撑全网行业市场拓展。在未来,中国移动继续强化政企市场是必然趋势。
凭借在软件与信息技术行业的多年深耕,中软国际具备强大的服务能力和研发能力,能够帮助客户深度挖掘需求,为客户提供从咨询、开发、测试、优化到维护的全方位服务。基于这些优势,中软国际完全有能力与中国移动共同拓展政企客户。
锁磊表示,针对与中国移动的政企市场合作,中软国际共有三层考量:一是中软国际在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智能工厂等垂直行业有整体的数字化转型落地经验,具备从数字化咨询到实施交付端到端的专业能力,可以帮助中国移动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注入到传统行业,与中国移动一同打造行业标杆案例。
二是软件国产化正不断深入,中软国际与国有银行、大型国企、央企合作多年,早已形成了自主可控的软件产业生态,可以从系统架构的角度帮助中国移动构建软件生态体系。
三是中软国际在云业务上的布局。目前,在我国第三方云管理服务市场,中软国际排名第二。中国移动也非常重视云市场拓展,中软国际将与中国移动一起拓展云业务市场,将云计算渗透到更多行业领域,构建更贴近行业业务与典型场景的基础能力。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锁磊强调,“我们相信,中软国际与中国移动的合作将会是一次强强联合,必将助力更多企业数字化转型落地。未来,中软国际也将不断深化与中国移动的合作关系,扩大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模式,共同推进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