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3 16:51:30 来源:
近日,权威评测媒体「42号车库」开展了AITO问界M5(参数丨图片)智驾版为期两天,上海到淄博,“人机共驾 千里智行”深度评测,从高速、城区等多场景测评产品的智驾能力。深度感受AITO问界M5智驾版带来的安全、智能于一体的“人机共驾”。
千里实测, 问界M5秀智驾实力
本次实测,从上海市AITO松江用户中心启程,终点至淄博,全程827公里。路况方面覆盖城区道路和数百公里的高速场景,跨越沈海、长深和青兰高速,可全面检验出一款车的辅助驾驶能力。
此次AITO问界M5智驾版在42号车库推出的辅助驾驶评测体系下,于城区、高速等场景下进行NCA实测,测试维度覆盖安全和智能两大主题,项目包含城区各类型路口、拥堵情况处理、匝道测试、明暗场景的影响、障碍物识别、会车风险规避、自动泊车入位等多维度内容,全面覆盖用户日常生活所能触达的场景。
*图片来源:42号车库媒体实测
凭借超越同级的“人机共驾”能力,AITO问界M5高阶智驾版不仅为媒体人带来了惊喜体验,同时也向用户展示了高阶智能辅助的魅力。
城区实测大挑战,安全覆盖出行全场景
城区行驶中,智能辅助的考察点在于能否准确识别交通信号、分析车流,并在最佳时机变道,以及行驶路线被车辆或行人入侵时,车辆会如何决策。为此,测试者在上海松江区,行驶了33公里的城区道路,力求遇到更多类型的复杂路况。
在红绿灯识别上,AITO问界M5智驾版表现出色,它能通过读秒来判断能否通过红绿灯。对于驾驶者来说,在没有单独转弯信号灯的十字路口左右转向,需要十分透彻的观察力和把握操作时机,对于智能辅助来说同样如此。在实测无保护左右转时,AITO问界M5智驾版会观察直行车流的密度和速度,精准判断安全距离,并寻找合适时机转弯入道。这不仅符合“转弯让直行”的法规,也能礼让斑马线内的行人和非机动车,做到如老司机一般的判断。
变道也是城区行驶的必备操作,测试者发现,当两车同时并入一条车道有碰撞风险时,AITO问界M5智驾版会表现出“稳妥和风度”,会主动退回原有车道,待邻车通过后再执行变道
操作,而遇见车辆加塞等情况,它也能主动减速让行。系统中更有“舒适”“标准”和“敏捷”三种变道模式,用户可以根据自身喜好选择不同速度的变道模式。
城市行驶难免遇见拥堵,起步和刹停更为频繁。AITO问界M5智驾版在跟车行驶状态下刹停、起步、转向等动作设计,在机敏之余也做到柔和平顺,避免了过于突兀的起步和刹停对人体造成抛甩,从而影响体验。
拿捏高速场景,智驾更安全
高速公路场景对智能驾驶的要求更为苛刻,通过超800公里的高速实测,AITO问界M5智驾版全面发挥出其稳定可靠的技术优势。
首先汇入、汇出匝道是畅行高速的第一关,在由上海城区汇入匝道时,AITO问界M5智驾版会主动降速到60km/h,并保持单车道行驶。在后续路段中,即便遇到曲率较大的匝道,AITO问界M5智驾版也能保持平顺行驶,方形盘几乎无修正。出匝道入高速时,AITO问界M5智驾版会主动提升至道路最低限速,以求更快汇入主路,而当左后方有高速来车或者路遇拥堵时,它也能通过精准识别,谨慎汇入。
高速主路上的变道和避让技巧非常讲究,稍有不慎可能会造成重大危险,AITO问界M5智驾版在高速变道中会同时做到谨慎和果断,测试中遇到前车缓慢的情况,也会积极变道超车,并且会灵活决策从左侧还是右侧实施变道。而在发现前车同时变道,或者遇到加塞和大车靠近时,AITO问界M5智驾版会主动减速让行,再择机操作。
在高速上开启辅助驾驶时,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前方路遇施工和障碍。在沈海、长深高速路段,AITO问界M5智驾版都做到了精准识别,并以车道内绕行为优先,提前减速并道进行避险,驾驶体验非常连贯。
进入山东境内,天色已经开始变暗,到了最后一段高速时,环境光线已经十分微弱,但AITO问界M5智驾版的辅助驾驶依然在正常工作,在途径隧道发生明暗交替时,它的智驾也没有出现过降级,车身软硬件协同让它不受暗光、逆光、光线明暗交替干扰,对隧道内外车流都能清晰识别。
最后在通过效率上,AITO问界M5智驾版展现出了过人天赋,导航显示 8 小时 21 分的路程,测试者算上休息时间总共用掉8 小时 29 分,与导航时间相差无几。
全路段测试检验,AITO智能安全卓越展现
经过近800多公里的高速和城区实测,AITO问界M5智驾版NCA表现出无限接近L3级别智能驾驶的能力,其中上下匝道、自主变道和识别障碍等能力十分精准,驾乘体验也非常舒适。测试人员表示AITO问界M5智驾版在安全、轻松、高效等维度均有卓越表现。
现阶段,人机共驾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而作为用户,我们更应客观认识人机共驾,给技术以时间,让机器和我们找到最佳的契合点。而在目前的人机共驾趋势下,AITO问界M5智驾版无疑提供了更安全、更安心、更高效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为当下用户提供了智能驾驶的“最优解”。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