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IT业界 > 正文

从BIM到智能建造,建筑类高校人才培养风向标

2024-01-31 13:12:14  来源:

摘要:从BIM到智能建造,建筑类高校人才培养风向标
关键词: 建筑类高校人才培养
随着人工智能、AI、智能建造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建筑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未来,建筑行业的很多传统岗位都将必须与新技术融合,才能释放出更大的价值。近年来,建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在求职中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建筑类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传统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作为关键转型抓手逐渐被行业重视并成为工程师必备技能,随之对学生的高新技术能力要求也愈来愈高。全国各大高校也做出应对措施,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向综合型、协同化、智能化升级,智能建造专业应运而生。

智能建造专业,是以土木工程专业为基础,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建筑业的升级转型,融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及其自动化、工程管理等专业发展而成新工科专业。从2017年首次在高校开设智能建造专业,到2022年的职业教育新专业目录在高职专科中设立了智能建造技术。政、校、企共同培养面向未来国家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领导意识的社会栋梁和专业精英。

一些走在前面的高校,与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BIM培训基地共建、联合实验室等。据悉,上海交通大学特别成立了BIM研究中心,与上海红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产学研合作。正在建立智能建造实验室,利用企业提供先进的设备和软件,供师生进行智能建造相关的研究和实验。对于提高师资数字化设计水平,提高学生积极性,同时提供学生就业渠道。

【上海交大】战略合作单位.png

但与此同时,课程建设中又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

目前市场上关于智能建造的教材和教学资源比较有限,而且与实际应用存在一定的脱节,这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智能建造是一个新兴领域,很多教师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和知识储备,这使得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并且很多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不足,如实验设备不完善、实践基地缺乏等,这导致学生难以真正掌握实际操作技能。课程设置不合理、与行业需求对接不够、学生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针对以上问题,高校需要联合多方资源采取一系列措施。前面提到的上海红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瓦科技”)在这些方面投入了很大精力。

如加强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引进优秀师资培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优化课程设置、加强与行业对接等,以提高高校智能建造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2024开年,红瓦科技联合多家院校举办“2024寒假专场BIM技能师资培训”。仅仅一次线上培训,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建筑工程相关专业超4000名教师、院系领导齐聚线上,共同学习专业技能、探讨BIM相关课程建设和校企协同育人的解决方案。

师资培训为期两天内容涵盖房建、机电、施工场布和样板间精装等不同专业的案例建模实操。根据实际项目模型由浅入深讲解和操作,提升BIM相关专业、课程师资技能水平,开拓更多技能人才培养思路。

\

课上特邀了行业内的专家学者进行分享。清华大学博士、正高级工程师、上海建工集团信息总监余芳强分享《基于BIM的智能建造场景实践与未来展望》的主题演讲。他表示:“整个行业对数字建造、智能建造有很大的期待。”演讲中还提到,智能建造需要业主、设计、施工、运维、材料供应商、专业分包商全产业链的数据共享,需要打破当前各参与方各自为阵的生产关系,构建利益共创共享的价值体系。

\

最后,红瓦利用其自主研发的:国内首个支持跨区域,构件级别的互联网BIM协同设计系统——协同大师,从教学云平台建设,到企业为院校课程配套技术解决方案,以及校企战略合作支撑,为各院校及教研室人才培养提供更多抓手和动力。红瓦科技经常定期收集高校课程建设中所遇到的问题,做出应对措施与方案后组织此类培训,为相关高校课程教师提供了学习与交流的平台。

未来,应当有更多像红瓦科技这样的企业站出来,与高校一同加强BIM技术人才的培养,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综上,国家对于智能建造的发展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高校也在积极应对这一趋势,在此,也呼吁各界人士资源整合加强校企合作,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为建筑行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baxuedong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