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IT业界 > 正文

“阿里浪”能否拯救微博?

2013-05-10 14:45:25  来源:南方周末

摘要:阿里巴巴与新浪微博结盟,势必通过这一中国最大的社交平台,尝试社会化电商。而新浪微博也欲借此摆脱商业化开发之困......
关键词: 阿里巴巴 新浪微博

    阿里巴巴新浪微博结盟,势必通过这一中国最大的社交平台,尝试社会化电商。而新浪微博也欲借此摆脱商业化开发之困,但其此前一直小心翼翼维护的商业化与用户体验之间的平衡,很可能会被打破。


    当一家拥有5亿活跃用户的互联网公司和另一家年销售破万亿的电商走到一起,会发生什么故事?


    2013年4月29日,阿里巴巴旗下投资平台——阿里资本公司的董事总经理鸿平在开通了多年的新浪微博上,写下了第一条微博。鸿平说,交易酝酿了半年,经历了46次谈判。

\

    鸿平所说的这桩交易,是中国最大电商平台与最大社交平台的一次牵手合作——4月29日,新浪宣布阿里巴巴以5.86亿美元,购入新浪微博18%股权,而且可以继续优先认购新浪微博股份到30%。


    半年46次,相当于平均每4天谈判一次。但阿里巴巴没有砍下太多价。根据现有交易价格估算,新浪微博估值约为33亿美元,占新浪公司市值的87%。


    一位要求匿名的阿里巴巴内部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此次入股属于战略投资,阿里巴巴不会派出管理人员到新浪微博,不干涉新浪微博的日常经营管理。


    对于收购过程,新浪微博公关部以“领导们都很低调”为由婉拒了采访。阿里巴巴公关部的回应则是“对任何媒体不做任何评论”。


    但在5月4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接受了新浪科技专访。马云指出,阿里巴巴并不想把微博变成电子商务平台,而是想探索电子商务如何能够帮助微博,携手新浪共同打造一个新型属于未来的微博平台。


    阿里巴巴此前公开宣布的未来三大发展目标是:平台、数据和金融。其中,平台和数据新浪微博都有。根据新浪公布的数据,新浪微博目前拥有约5亿活跃用户。


    观察阿里巴巴的收购逻辑不难发现,阿里巴巴这几年的收购,除了在多个领域的布局外,对每个投资对象的诉求都是不作为电商平台,而是作为电商入口。


    团购网站美团和交友软件陌陌都获得了阿里巴巴的投资。此外阿里巴巴还投资了手机浏览器UC(优视科技)等移动互联网公司,以及丁丁网等被称为本地化服务的公司。


    UC手机浏览器的导航推荐里,天猫和淘宝排在推荐的前三名里。一位UC公司的内部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早在2011年,淘宝无线用户所使用的第三方浏览器中,UC就占据了近2/3的份额。


    加上这次投资新浪微博这个社交媒体,阿里巴巴集团涉足的业务包括了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真正打造了一个具备“SoLoMo”概念的公司。


    SoLoMo是社交(social)、本地(local)、移动(mobile)三个英文单词的组合。目前在全球的互联网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公司成功地在资本市场上讲述过SoLoMo的商业故事。


    “阿里巴巴正在谋求集团整体上市,收购新浪微博能让马云对资本市场讲述一个更精彩的故事。而新浪又是个人见人爱的公司,股权分散,便于投资入股。”多盟公司首席运营官张鹤说。多盟是国内最大的移动手机广告平台。


    2012年,阿里巴巴完成了B2B公司的退市和回购雅虎股份两项工作,为集团整体上市铺路。


[page]    来自微信的压力


    一位要求匿名的新浪内部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透露,同时想入股新浪微博的包括阿里巴巴和百度。最终阿里巴巴胜出。而阿里巴巴之所以愿意出大价钱,是因为需要数据。这些数据不是搜索结果信息,而是新浪微博上用户生成的信息。至于新浪,也需要阿里巴巴的支付工具支付宝,帮助其更好地将微博商业化。


    除此以外,来自微信的竞争给了新浪微博结盟阿里的动力。


    2013年2月,市场研究机构GlobalWebIndex公布的全球社交网络的用户活跃度数据显示,新浪微博的用户活跃度下降了近40%。而在最近的一次财报会议上,新浪掌门人曹国伟表示,如果从用户停留时间来看,微信确实在瓜分用户使用微博的时间。


    金山网络CEO傅盛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他发现新浪微博活跃度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下降,用户开始涌向微信。于是金山网络开始把社交媒体营销的主战场转移到微信上。金山网络目前在微信上的粉丝数超过了100万。


    据微信创投基金“金种子”的创始人董江勇观察,几乎所有新旧势力都在极速向微信靠拢。大家都开始意识到微信产业链和生态圈的价值。


    据张鹤透露,广告主正在向微信平台迁移。尽管目前微信还没有一个可以大规模投放广告的渠道,但一些广告主已经开始在尝试跟微信的公众账号合作。“相比新浪微博对商业化的饥渴,腾讯却并不着急通过微信赚钱。腾讯可能会先开放微信的游戏业务,把广告往后放一放的底气很足”。


    UC公司董事长俞永福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互联网公司就是三大商业模式,广告、增值服务和电子商务。在新浪现有业务中,唯独缺乏电商这一角。而且,在新浪微博目前糟糕的经营业绩下,发展电商成为新浪微博的必然选择。


    新浪财报显示,2012年新浪微博营收6600万美元,其中77%来自广告,23%来自微游戏和会员等增值服务。2012年新浪微博亏损额达到9300万美元。


    在张鹤看来,新浪微博的广告业务目前还只是新浪门户广告业务的一个辅助延伸。很多广告主都要求在投放新浪门户的时候,同时覆盖新浪微博。目前新浪微博的广告,主要是个人微博首页置顶的广告栏。南方周末记者粗略统计,主要是游戏、汽车和金融等广告。这些也是新浪门户业务传统的广告主。


    至于增值业务,目前最火热的增值服务是手机游戏。


    在美上市的手机游戏公司“中国手游”的第三方平台运营事业部商务负责人杨芳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新浪微博每天会引导4万-7万人次的流量进入到新浪微博游戏频道。游戏厂家需要接入新浪微博的游戏后台,新浪微博会根据不同级别,给以不同的资源和位置的支持。最后,游戏公司跟新浪微博分成,新浪能拿到的是三至六成不等。


    但据一位要求匿名的游戏公司内部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由于媒体出身,新浪微博做游戏,花费了很长时间解决技术等问题。而新浪又缺乏游戏的基因,独立发展游戏业务,对新浪微博来说压力太大。


    因此,新浪微博想要突围,电商自然成为所剩不多的突破口。


    商业化的赌注


    据搜狐微博一位人士透露,新浪微博曾经请了百度的一个团队来做商业化的开发,但效果并不理想。


    而新浪在电商上的尝试两年前就开始了。2011年,新浪买入电商网站麦考林19%股权,但效果不佳。麦考利2012财年净营收同比下滑30.3%;净亏2240万美元。


    2012年12月,新浪微博开始尝试社会化电商模式,跟小米公司展开合作,首次试水手机销售。首批商品5万台小米2代手机5分14秒全部售罄,累计销售额约一亿元。超过130万网友参与到此次手机销售活动之中,这也是新浪微博试水社会化网购的首次尝试。


    小米手机公司副总裁黎万强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2013年6月份小米公司将和新浪微博再次发起这种社会化电商的合作。2012年的合作,新浪基本没有要什么分成。但未来新浪微博的社会化电商的盈利模式,肯定是建立在得到合理分成的基础上。


    “微博的电商尝试,未来道路应该是精品团购。新浪的媒体属性决定了新浪微博不能做大的电商平台。”黎万强说。


    新浪微博实际上面临着一种两难局面,既要商业化开发,又要保证用户的良好体验。上述新浪内部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透露,新浪微博很担心商业化把用户赶跑。所以,同一条推广信息只会对用户展现一次,并随信息流刷新而正常滚动。而且。新浪微博对用户每天看到微博“粉丝通”的次数和频率进行了限制。同一互动行为每个用户每天最多只计费一次。


    张鹤说,新浪微博活跃度下滑趋势将阻碍其商业化道路。他提供的数据显示,广告正从PC迁移到手机上,七成的品牌商计划增加对移动广告市场的投放。


    淘宝无线发布的2012年度无线淘宝电子商务数据报告证实了移动互联网到来的趋势:2012年无线淘宝累计访问用户突破3亿人。无线淘宝支付宝交易额同比增长600%,在大淘宝的支付宝交易额占比从2011年的1.77%,增加到6.87%。


    “但遗憾的是,移动广告的下一个大机会是移动视频,而不是社交媒体。”张鹤说。


    而阿里巴巴入股之后,势必要加速新浪微博的商业化开发步伐。而对本已开始走下坡路的新浪微博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规避“杀鸡取卵”的恶果。


    阿里巴巴入股新浪微博之后,对用户来说,第一个变化就是个人微博首页的右侧,开始有了一个叫做“热门商品推荐”的频道。点击进入就是淘宝网的热卖频道。


    在入股消息宣布之前的4月17日,新浪联合阿里巴巴已推出合作产品“橱窗推荐”。当新浪用户发布含有淘宝单个商品的链接时,该下方会自动推荐同类型的两张商品图,并显示“推广”字样。


    多个微博用户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阿里巴巴新浪微博签订协议后,他们莫名其妙地多了不少粉丝,大多是天猫和淘宝的产品推销。新浪微博用户“萝卜章”发微博抱怨说:阿里巴巴和新浪合作后,我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新浪微博下面都是我经常买的猫粮广告,我嘞个去!我想干啥都被知道了。


    而另一位新浪微博用户“网智高勇”也发现,最近新浪给他推送烟斗广告。而之前他确实在淘宝上搜索过烟斗产品。


    其实这些正是大数据营销的初级产品。可以预见,阿里巴巴入股新浪微博之后,一旦双方数据共享,类似的社会化电商尝试会越来越多。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fanwei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