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IT业界 > 正文

刘翔:让集团员工在信息链上共舞

2013-06-24 15:25:15  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

摘要:“ 带项目的时候要用到会议室,所以我干脆不在我原来的办公室了,占用了这里,一有事就召集大家,直接过来讨论。”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信息部经理刘翔向记者解释。
关键词: ERP

    采访在一个小型的会议室进行。桌上杂放着一堆书,一台笔记本电脑,还有一瓶英雄墨水,写字板上划着几笔我看不懂的专业名词。“ 带项目的时候要用到会议室,所以我干脆不在我原来的办公室了,占用了这里,一有事就召集大家,直接过来讨论。”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信息部经理刘翔向《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解释,声音很轻快,“最近各分子公司项目较多,会议也多,昨天开了,今天下午五点十分还会有一个。”


    交谈中,他提到在主持盛通信息化进程中遇到的困难,“有时候甚至通宵,头发都白了”;提到对“IT男”的看法,“不要给他们贴标签”;提到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他所欣赏的契约精神和匠人文化,也提到自己“蛮割裂”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很冷门”的兴趣爱好。

\

    刘翔    1999~2008,深圳当纳利印刷有限公司历任价格/成本分析师、大中国区销售总助、IPS(行业类客户)北方区销售经理等。2008~2011,北京桦榭广告公司任制作优化经理。2011至今,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ERP项目负责人。


    中国信息化周报:请先介绍一下您的个人工作成长历程。


    刘翔:我毕业于北京印刷学院,学的是工业管理专业。毕业以后进入了一家美国500强企业(深圳当纳利印刷有限公司),在那里工作了九年。开始是半年的轮岗培训。一开始做客服,两个月以后被调到了成本核算部门,开始编程,做报价软件和成本计算的软件。之后接触的是财务和市场,两年后又先后做了华南区、香港、华北区的销售工作,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积累的历程。2008年,我到了拉加代尔集团,一家欧洲企业,做生产管理的工作,主要是供应链方面。2011年的时候来到盛通,担任ERP 项目经理。


 中国信息化周报:看来您的学习能力应该比较强。


    刘翔:我还是比较喜欢学习的,我做的这些东西还是比较有跳跃性的。客服、程序、销售、管理、ERP等等,这个过程都是在不断的学习。


    要说到学习方式,我觉得主要还是应该靠自己。最初我一毕业就去了深圳,下班以后就在公司学习,看书,系统地学习,基本上也是很晚才能回宿舍。不但是在学,还是在“偷学”,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主动去教你,只能靠自己的眼睛、耳朵,去看,去听。我们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是轮岗,包括报关,财务,生产运作,还有市场等等,那时候就在留意最高水准的公司人家是怎么做的,因为以前接触的企业大部分是世界1000强里面的客户。在销售团队时,接触的是微软、摩托罗拉、奔驰、亚马逊等等,这都是很好的学习机会。


    中国信息化周报:我看到盛通在去年召开的董事会上决定,要正式进军网络印刷,网络印刷是怎样一个概念?


   刘翔: 我们的网络印刷是将传统的专业客户扩大至普通的、更为广泛的消费人群。依托网络为客户提供邻家小店似的便捷服务。微博集、个性化台历、招标书、甚至名片均可以通过网络下单。数字印刷属于其中的一部分,是它应用的一个技术。在网络印刷当中,既可以用传统的印刷方式,也可以用数字印刷的方式来进行,形成一个数字化链接。如果有网络印刷的需求,可以登陆我们网络印刷的网站,也可以到旗舰店里去下单。


    中国信息化周报:“印刷业已经进入数字时代”,盛通股份作为一家传统的印刷企业,是如何开拓相应的数字印刷新业务的?


    刘翔:这个口号在行业里确实喊了很多年,而我们也有思想和行动上的结合,首先,我们领导从战略意识上就较为重视,第二,我们也是在不断观察、不断学习当中。我们也去欧洲考察过,会参照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第三,我们已经开始了实践,完整的雏形也已经基本做出来了。数字印刷不仅是要喊出来,还要做出来,否则永远都是口号。


    中国信息化周报:您是在任总经理助理同时兼任信息部经理,这种安排会给您的工作提供什么便利吗?或者,这两个职位是否会有冲突?您是如何保持两者平衡的?


    刘翔:有一定的便利性。因为在很多项目的推广过程中,决策往往是从顶端往下的,但是执行则是从底端往上的。这样的职位,相对来说有利于项目的推进。冲突也会有一些,毕竟工作的偏重有所不同,重要的是保持平衡,我们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都是在寻找它的最佳平衡点。


    中国信息化周报:在主持盛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让您印象最深刻的项目是哪一个?是否遇到了困难?是如何解决的?


    刘翔:坦率地说,我们的信息化建设在2011年之前并不是很理想。ERP的这个项目其实是很熬人的。我们需要重新梳理工作流程,重新设计程序方案。我需要全程参与,包括每一个字段、每一个界面、每一个功能、每一个报表。


    要说到困难,从头到尾都有困难, 比如和管理层的交流。可能有的管理层有想法,但是可能一时没有具体的方法,或者说表述不是很清晰,这时候就需要把他跳跃性的思维进行整理、汇总,重新串联,优化。这当然也是一个反复沟通的过程。


    ERP在初开账的时候,遇到过一些困难。在最初的两套系统进行对接的时候,问题就比较多,因为在原来的管理进程中,会有一些数据不完整,包括那么多的半成品、那么多的库存等等。


    这个项目做了一年时间,大致分为两个阶段。我们是2011年五月份开始实施,到了2012年四五月份正式上线,然后是不断地融合、再设计,真正稳定下来是在九月份。原来在美国公司、欧洲公司的时候,我的压力也不小,但是没有想到做ERP会有这么大的挑战,因为这种东西,它没有借口, 时间紧,任务重,对与错,好与坏,是忽悠不过去的。这么多部门,工艺、生产、采购、物流、仓储、财务、销售、管理层都在用,行还是不行,是没有人会跟你客气的。我也曾经有一度认为这个项目游走于失败的边缘,但还是挺过来了。那个时候,休息时间要跟据项目进展情况而定,从2011年9月份到2012年上线,有段时间,我每天九点半到公司,但是没有在晚上11点之前回去过,有时候甚至会通宵。现在比以前好了很多,不用那么熬夜了,七八点钟就可以下班。


    中国信息化周报:那您最近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刘翔:除了本职的管理工作以外, ERP是很重要的一个点。原来是单厂的ERP实施,现在要做成集团版的,满足五家分子公司的应用。多角贸易也要做,还有APS生产排程。整个体量都在变大。在整个ERP的实施过程中,程序的整体上线是一回事,现在转向了管理的需要。因为上线以后紧接着就是管理的报表,要用数据、从多角度去分析这个企业。另外就是要充当一些管理者的角色, ERP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一个软件的上线, 它包括了流程的改造、管理管控的思维与运用、实施方法论等等,实际上是一个管理方法的集合,是一个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再次优化的循环过程,要用数字将企业变得透明、可控。

[page]
    中国信息化周报:业界普遍认为,目前CIO们的职责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作重点从后台支持转向运营和管理等其他领域。您是否感受到了这种变换?能否结合多年的从业经验谈一谈?


    刘翔:感受很强烈,如果说单纯为了ERPERP,从实施人的角度来讲是不称职的。一定是管理出现了瓶颈,沟通出现了障碍,信息出现了孤岛,他才会想到要进行信息化,这个过程是一个梳理的过程,也是开始实施的管理角色的转变的过程,所以把管理思想融入到ERP领域当中,这个项目才会得到认可。而当你要去改变职能的时候,它本身就已经进入到了管理范畴,所以说,我们已经深入到了企业的运营和管理层面。


    比如说像销售。 需要考虑销售预测、客户信用管控、价格管理、订单管理、应收帐款的管理、销售及客户趋势分析, 当订单转变成工单后,我们还需要让销售人员知道产品的状态,到哪一步了,有没有发料?有没有审核?有没有入库?入库之后有没有出货?所以这也是一个提升服务进程的管理。ERP应该是一个管理支持的角色,而不是从技术到技术,信息化与管理是分离不可的,企业的精细化管理,一定少不了ERP的支持。


    中国信息化周报:这种业务的转型升级对您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具体的应对之策有哪些?


    刘翔:这个要求就很多了。这其中包括基础建设、基本工作的要求,和其他系统的对接的要求,以及管理要求。信息化我们要在多个层面进行,包括ERP、HR、APS、OA、网站、商城、JDF等等。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以上的这些口给接起来,而且要让我们集团的一千多人能够在信息链上共舞。


    谈到具体的应对策略,一个是战略层面,一个是执行层面。战略层面的规划很重要,不是一拍脑袋就可以出一个规划,而是要首先明确一个目标,另外各个部门要达成共识,然后再是提出方案、开发设计。


    对于执行层面的管控,要有自己实施的方法论。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接触到不同的人群,比如年长的同事可能接受得会慢一些。要知道,改变一个人的习惯是很难的,一定要满足他的工作时段、工作流程。要做得更人性化一些,同时还要求合理化,也就是说这个流程要严谨。而从培训到模拟,再到他们提出需求改进,这是一个实施方法的过程,即使你前面什么都是对的,但是实施方法有问题的话,都很容易造成抵触的情绪。貌似OK,但是实际上隐含了很多问题。前后、节奏、都需要准确拿捏。


    中国信息化周报:他们说IT部门宅男比较多……


    刘翔:不要给他们贴标签,我自己不能算标准的IT男,实际上我的这些同事都有他们自己的生活,这是他们工作的八个小时,除掉睡眠的八个小时,他们的业余生活也很丰富。其实,这样的部门相对更容易管理,因为他们一般是理科生,比较理性,逻辑性强,很好沟通,执行力也都比较强。


    刚毕业的新同事,也不会太难管理,因为我们是学习型的团队,我们现在有九个同事,每个新同事进来时我都会告诉他们学习的重要性,他们刚接触社会,我们给他的机会是很难得的。去年的时候我招过两个应届毕业生,他们的表现都很好,都觉得可以学到东西。


    中国信息化周报:您对他们有没有比较严厉的时候?


    刘翔:当某个项目在某个部门出现延宕的时候,我可能就会把他们整个部门留下来,我曾经把他们留到晚上两到三点过。总体上,我们都是讲道理的,但是如果关键的几个点没有做到的话,那对不起,我是要结果的。我自认为我是他们的兄长,比他们大,我会引领他们,扮演领路人的角色。我们的这个项目制有时候要进行分解,基本上都是可以完成的,因为在做之前,会预想到困难在哪里,做这个项目需要哪些资源,如果是沟通或者程序上面出现了问题,我会去协助他们解决。


    中国信息化周报:您欣赏什么样的职业态度?


    刘翔:我欣赏严谨的工作作风,不喜欢官僚的东西,没有办法和官僚的东西共存,我认为应该坦诚一些,诚信一些。不拖沓,这点很重要,它会影响你在职场上的习惯。如果上升到一定的价值观层面的话,对于工作,我认为契约精神还是很重要的,处在一个职业经理人的角色,至少要有契约精神,对结果要有所承诺,要能够兑现。当然,同时要结合一些匠人文化,尽量做到人性化,优化,完美一点。


    工作不允许太多的漂移和感性,数据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流程摆在那里,只能严谨。而生活需要我们去感受,不能那么计较。


    中国信息化周报:您觉得自己是个有野心的人吗?换句话说,现在的生活是不是您想要的?


    刘翔:无欲则刚。做企业的,如果有机会,一定是会尝试往上走。我现在应该说还需要历练,还会给自己一些提升突破的机会。但是如果问我现在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因为现在我花在工作中的时间太长了,还需要一些改善。一个企业如果运行得好,应该变成系统管理、自我管理。一天到晚忙,说明你在救火,企业还不够成熟。


    相关链接


    进军网络印刷


    2012年8月16日,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召开第二届董事会2012年第三次会议。董事会上,盛通印刷确定正式进军网络印刷和进出口业务。


    根据盛通印刷董事会公告,该公司将以自有资金设立两家全资子公司,暂定名分别为北京盛通商印快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和香港盛通商贸有限公司。


    其中,北京盛通商印快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为500万元人民币,包括现金资本227万元和设备折抵资金273万元。经营范围包括数码印刷、网络科技、网络服务、互联网销售、电子商务、软件设计与开发。


    北京盛通商印快线网络平台由线上平台和线下平台两部分组成。线上平台由会员管理和积分系统、在线设计系统、产品发布系统、产品定制、产品报价系统、支付系统、线上文件传输、预检系统、线上签样、屏幕软打样系统、文件自动分发处理系统、印前技术帮助中心几个子系统控制组成;线下平台由文件检查反馈信息平台、呼叫中心综合处理平台、拼组版综合处理中心、生产标准化控制中心等几个子系统控制组成。公司已正式运营,线上平台已于2012年12月上线测试,以订单为导向贯穿整个业务流程。服务内容包含:商务印刷、印刷咨询、商业印刷综合解决方案,印前管理、印务流程管理。产品种类包括:名片、单页、海报、折页、画册、宣传册、手提袋、信纸、信封、无碳复写、标签、包装等。


    目前,北京盛通商印快线网络平台正在进一步开发中。


    采访手记


    “我自己有七个书柜,都是从底到顶的,放在家里。”他拿手比划了一个空间。“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丰富的,包括文学的、历史的 、艺术的,小说的也很多,古代的都齐了,当代的也会看,特别是纪实性的小说。”


    我顺手从桌上的书堆里抽出一本,是本拍卖目录,沉甸甸的,“刚刚寄过来的,嘉德的二十周年”。翻了翻,印刷精美的铜版纸哗啦啦地响。里面有他关于南宋、元代财赋税收的两篇研究文章。“这是个兴趣,很多年了。”怪不得他会说自己“蛮割裂的”。


    他看元曲和明代小说,看李渔和沈复,“沈复的《浮生六记》,特棒。”采访快结束的时候,我问:“你价值观上应该比较出世,行为处事上又比较入世,可以这么说吗?”他侧了侧头,停顿了几秒钟,“有一点点吧。”


    走出办公大楼,五月的北京阳光晃晃,晃得人睁不开眼。花坛里几枝攀爬月季开得正盛。我问:“这里的空气是不是比市中心要好一些?”他说,“一直觉得不好,太差。”“和你们的印刷企业……”“没有关系,我们是绿色的,排废都是要经过绿色处理。”盛通印刷的总经理助理兼CIO立马警觉了起来。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chenjia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