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IT业界 > 正文

绕过微信 手机QQ全面移动化

2013-06-26 09:24:29  来源:易观网

摘要:直到最近,随着手机QQ更新越发频繁和深入,搜狐IT发现手机QQ正在构建移动端的生态圈,目标则是与PC端割裂,成为一款独立的移动端产品。为什么这样说,请看下文。
关键词: 微信 手机QQ 移动

    前言:马化腾一直说微信手机QQ是两条腿走路,但手机QQ到底怎么个走法一直无人知晓。直到最近,随着手机QQ更新越发频繁和深入,搜狐IT发现手机QQ正在构建移动端的生态圈,目标则是与PC端割裂,成为一款独立的移动端产品。为什么这样说,请看下文。


    多方搜罗,终于拿到了手机QQ即将更新的4.2版本,从体验结果上看,新版手机QQ主要的更新集中在四个方面:


    1.基于地理位置的QQ群社交;


    2.个性泡泡和贴图商城增值服务;


    3.生活服务平台(公众平台);


    4.移动支付功能。


    算上互动娱乐事业部即将推出手机QQ游戏平台,手机QQ4.2版本新功能的着眼点集中在两方面:全面移动化和商业化布局。


    1.全面移动化。很长时间内,手机QQ都只是QQ在移动端的一个版本,但从手机QQ2013起,这款产品正在全面转向移动化,其移动化的最新的成果就是4.2新加入的“附近的群”功能,该功能将允许用户以地理位置检索附近的QQ群,腾讯这样定义该功能:基于地理位置建立以兴趣为关联点的圈子文化。

\

    基于地理位置的QQ群还为O2O创业者提供了机会,商家如果有基于地理位置提供服务,只需要通过建设一个群就可以被附近的用户检索到。说到这里,笔者瞬间想到在大学住宿舍的时候,总有些在宿舍内搞小卖店的同学,如果当时手机QQ就有“附近的群”功能,你们的业务将获得怎样的飞跃啊!


    其实在笔者看来,手机QQ移动化带来的最大改变是将QQ的社交关系升级到熟人社交,从手机QQ2013开始,手机QQ就在推进这件事情,具体措施包括打通通讯录、推出“附近的人”功能,如今手机QQ又加入了“附近的群”功能,背后的野心则是希望将群社交与真实社交结合起来。


    2.商业化布局。手机QQ全面移动化的同时,还需要承担变现的任务,简单对比就会发现,手机QQ正在将微信5.0的所有功能一步到位:

\

    (1)表情商城。微信要效仿Line推出表情商城不是一天两天了,手机QQ如今也推出了这一功能,做法同样是建立表情商城,并开放表情开发权给第三方。


    (2)手机游戏。虽然手机QQ团队没有明确写出,但手机游戏平台也将是手机QQ的重要变现渠道。在腾讯互娱的移动游戏平台的渠道排名中,手机QQ游戏平台仅次于微信游戏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手机QQ所在社交网络事业群和互动娱乐事业部同属任宇昕管辖,所以沟通要比微信流畅很多。


    (3)生活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平台对私人开放产生巨大活力,但对微信本身来说,私人公众账号带来的麻烦可能远大于利益。手机QQ显然吸取了这一教训,其推出的生活服务平台将只对企业开放。

\

    (4)移动支付。与微信5.0一样,新版手机QQ也将移动支付功能,实现形式是二维码支付、页面支付和跳转客户端支付。


    (5)个性气泡。在新版手机QQ的更新列表中,还有一个更新就是聊天框美化,腾讯称之为个性泡泡,关于这项业务的说明是:用户开通超级会员后,用户可以选择自己的个性聊天框和红色名称。虽然这也算是手机QQ的一个增值服务吧,不过要笔者说,添加这个泡泡更像是给PC端众多的会员一个交代:你看,你在手机端也是有特权的。


    3.手机QQ将与PC端QQ割裂。PC端QQ是手机QQ的基础,但反过来,PC端也将极大限制手机QQ转型,手机QQ如果将商业化和移动化这条路走下去,必然结果是手机QQ与QQ从产品上割裂,手机QQ成为独立的产品。原因很简单:

\

    (1)功能不对称。过去,手机QQ只是QQ的功能缩水版,用户也习惯将手机QQ当做QQ的手机端延伸,随着支付、生活服务平台、LBS社交等功能上线,手机QQ和QQ将出现功能上的不对称,PC端QQ将无法完成手机QQ的部分工作。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是基于地理位置的QQ群无法在PC端延伸:PC端QQ群通过搜索添加,用户来自五湖四海;手机端QQ群通过地理位置添加,用户活动区域重叠。这将导致PC端QQ群和手机端QQ群割裂。


    (2)商业化上的不对称。随着手机QQ展开商业化,增值服务无法在PC端和手机端穿越。举个关于表情的例子:目前QQ会员已经在PC端可以使用魔法表情、超级表情等特殊服务,这部分特权无法向手机QQ延伸,而在手机QQ上购买表情的用户,其特权也无法在PC端体现。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renjizhong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