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02 09:30:36 来源:互联网
阿里是一个让巨头生畏的对手,也是一个让屌丝热爱的领袖。从淘宝到天猫,从支付宝到余额宝,从物流宝到菜鸟,它总能抓住关键点四两拨千斤,利用互联网、利用大数据,将无数中小企业、无数个人变成一个紧密的整体,缔造出一个超级帝国,它的对手不是在与一家公司在竞争,而是与千千万万的企业、千千万万的人在竞争。一开始,它就赢了。
近期阿里看似眼花缭乱的频频动作,背后的深层次逻辑却非常清晰。
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阿里打法的本质与精髓。从战略的角度分析,阿里能取得今日的成功、而且看上去势头仍未消减,正得益于做对了这三件事。
第一件:卡位人流、物流、资金流
马云说,我不懂互联网,我只是在思考商业模式。没错,阿里巴巴本质上就是个商人,只不过披了个互联网的马甲,做商业就是要抓住的就是人、财、物,阿里的逻辑其实也一样。
一是人。聚人是第一位的,有人气才有财气。近两年,京东、苏宁等B2C商家迅速崛起,虽然淘宝天猫仍然保持高速增长、保持老大地位,但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对手,2012年苏宁增长210%,京东增长185%,淘宝天猫增长100%。可以说,顾客越来越倾向于选择“知名百货”,而不是入驻大小商家的“大型商城”。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的兴起,阿里也必须打通这类人流集中的场所通向商城的路,于是就有了新浪微博的入股,就有了高德地图的收购。再有,做商业要做综合业态,除了大商城,只要跟电商沾点边的其他业态也在收购,什么饮食娱乐音乐文化旅游之类。说白了,这些眼花缭乱的收购,就是掏钱修路、丰富经营,保持旺盛的人气,让商业地产增值。
二是物。物流是否通畅决定了两件事情,一个是感知,一个是规模。很多人投奔京东们的理由之一,就是收货真快,当天买甚至当天就能收货,这对N多被下单后延迟满足折磨的买家来说是个巨大诱惑,京东们能做到一日几送、能做到节假日照送,这对于天猫淘宝来说是不可想象的,这个硬伤几年前就在提。同时,物流的能力决定了交易量的空间,比如光棍节一天的交易要一个星期来消化,那么阿里每天交易的增长空间也就有限了。所以,菜鸟网络的上马是势在必行、不得不做的。
三是钱。钱也决定了两件事,一个是只有钱才能让商业转起来,二是留住钱就留住了未来的消费。前者就是金融,小微贷也好,消费信用也好,帮助的是卖家能扩大规模,帮助的是买家能多多消费,阿里做金融是一举两得,通过金融刺激商业,通过带旺商业促进金融盈利。而后者,你看看运营商有预存赠送,线下什么健身、餐饮、娱乐都有各种名目的预存优惠,线上也一样,支付宝已经是网络上最通用的支付工具,每天的支付量巨大,但是大多数人不愿意把钱放在支付宝上,只是在交易的时候使用它。过去,支付宝更侧重于拓展的是支付的能力,能消费,能交水电煤气话费,能转账还款……,现在支付宝还要发挥把钱留下来的作用,最好是一发工资就把钱放到这里,因此余额宝的出现是自然而然的。
[page] 第二件:只做四两拨千斤的事
一个几百亿市值的公司,却控制了1万亿的交易、数十亿的实体物品流动,创造了300万的直接就业和超过1000万的间接就业。靠的是什么?
当年做淘宝,阿里做了最核心最缺失的环节——建立一套交易和信用机制。这套机制极大的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让产能庞大的制造业与渴望实惠的消费者对接了,释放了巨大的能量。
在这套机制下,阿里的工作就是要维护好健康的生态和提供平台,而商家受机制所驱使,自然而然会卖力销售和宣传,甚至出现各种销售的辅助包括导购、返利等,即便在电商血拼之时,阿里也是最从容的,因为都是有无数商家在投入、在加班加点的解答问题、处理订单和处理快递。所以与其他电商相比,阿里是个非常轻的公司,据12年的公开消息,淘宝天猫一淘的员工6000人,支付宝3000人,而京东已经超过2.4万人,苏宁易购超过8000人。
再来看物流。京东们的“重”也跟物流有关,而阿里最终也要做物流了,但如何做,马云选择了一条路径——智能骨干网。这玩意有很多文章都予以了分析,具体怎样还有待观察,不过从马云之前的只言片语中能看出端倪:
“4、5年来我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到底能为中国物流做什么?其实国家在整个物流建设上投入了几十万亿,但是效益并不是很高……,日本的物流发展非常好,美国物流发展也非常好,但是他们基于IT……,我们希望通过1000、2000亿的投资能够翘动几十万亿中国已经有的基础设施,能够把国家基础设施发挥出效应。”
从这些话中我感觉,阿里想做的并不是重复其他物流公司的工作,而是同样围绕“效率”做文章,通过更高效的利用已有的庞大基础设施和现成的多张物流网络,实现更好的物流体验,释放更大的交易空间。所以按我的理解,菜鸟是要做物流的“路由器”和“CDN”,利用大数据分析和对各个物流网络能力的了解,做好网络路由、负荷调节和物品缓存。这又将是一次以轻公司的姿态进入这个“沉重”领域。
金融我不懂,不过感觉有异曲同工之妙。银行那么多,缺吗?不缺。中小企业那么多,缺钱吗?缺。屌丝客户那么多,缺服务吗?缺。阿里的金融板块想做的事,是否就是要降低金融交易成本,降低信用成本,让原来不可为的长尾市场爆发出来呢?
第三件:只赚价值链最顶端的钱
马云说,我们做的,是要帮人们赚钱,是要为小企业服务。阿里不是做慈善的,只要企业愿意进入这个虚拟帝国,愿意在这个帝国中扎根谋生,它就有钱赚,无论企业们在其中如何的残酷竞争,阿里只是个规则制定者和服务提供者,企业在其中生生死死、优胜劣汰不要紧,只要生态圈在扩大,它就有充足的食物源。它是这个食物链上的最顶层。
不要眼红,因为能让无数企业赚钱的平台真的不多。
大部分互联网公司的收入来源很单一,广告、游戏、虚拟物品……而阿里可以有的收入来源太多了,表面看,其上市部分是服务费以及竞价排名费,未上市部分主要是广告费、店铺服务费、竞价拍卖费等,但深层次看阿里需要牢牢掌控的收入只要有这两个就可以了:虚拟商业地产、金融和数据服务。
地产是当前最火热最有钱的行业,阿里帝国目前的主要收入就是卖虚拟的地,也即所谓的“平台”。无论B2B和B2C,核心卖的是店铺(各种基础设施的服务费)和位置(竞价排名或橱窗广告),位置可以说是广告,但是它的广告和大部分互联网公司的广告其实有很大不同,大部分互联网是类似媒体,广告不是客户主要访问的目的,而阿里的顾客本来就是来消费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橱窗或者店面位置更接近事实的本源,也更接近阿里的行销模式。
金融和数据服务在实体世界中是价值链最高的领域,而阿里帝国掌握着万亿经济运行的核心数据、成千上万企业的经营情况、上亿个人的消费行为,这块收益真是想都不敢想啊。所以在阿里近两年的战略中,都反复在强调金融和大数据,实际上,在阿里帝国范围内,这两项服务几乎没有对手。马云是明白人,做事做痛点,赚钱赚顶端。
三段下来,看上去阿里真是极品,做的事情都是最关键的,赚的钱都是最有价值的,一切很完美。但是,这一切的基础都源自于阿里帝国的生态,如果生态动摇了,企业想走了,地价就不值钱了,金融和数据更是无本之木。所以,在庞大的生态圈的利益漩涡中,阿里的命运已经和千千万万的企业捆在了一起,任何动作都必须小心翼翼,都未必能由阿里一家决定。这又是另一个有趣的话题了。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