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03 11:38:23 来源:虎嗅网
一、微信是一张船票,但腾讯是一艘方舟
谁都明白,一如当初QQ成就了现在的腾讯,微信被寄予了同样甚至更高的期望,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市场前景更广、想象空间更大。然而,正如马化腾所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运行规则与PC互联网时代是完全不同的。那么,天生长在手机上的微信,能否承受腾讯之重?
在我看来,存在于移动互联网生态的微信,在稳定性(防御性)与拓展性(攻击性)方面,并不优于存在于PC互联网生态的QQ。如果说曾经的QQ可以成为腾讯的肉身,那如今的微信充其量还只是腾讯的一张脸,即便它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首先,微信在本质上是更适合手机端的一款即时通讯工具,说得露骨点,它是短彩信的升级版。它拥有极为精简的界面、流畅的交互、易用的功能,但它使它真正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还在于腾讯拥有无人能比的用户资源与运营资源。说白了,这事儿短期内只有腾讯能干(也许未来会出现新的社交霸主)。
所以,纵使腾讯内部有一万个分歧,一万个不愿意,当用户不自觉地把微信当成更适合手机侧使用的QQ(当初也是凭即时通讯之利征服用户)之后,“同根相煎”的戏份必须上演。外界看到的是,微信在短短两年内聚集了4亿用户,却永远无法了解知晓腾讯内部因此而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外界也常常忽略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微信安装量暴涨到4亿的同时,用户并没有割舍掉陪伴他们15年的QQ。因为,腾讯“一站式生活服务”的理念,已经通过QQ侵入几亿用户的日常生活(腾讯也因此收获了连续多年的高速财务增长)。
当你观察每一个活跃微信用户的背后,几乎都挂着一个默默在线的QQ,不少人也挂着腾讯微博。这正是现实的残忍之处——光明常在不远的前方,脚下也常留不尽的磕绊。
回顾腾讯这两年的转型与调整,你会发现,其背后的逻辑,藏有巨大的风险与漏洞——微信之于QQ,并不是一个伟大产品内部的代谢升级,而是一个横空出世的伟大产品,打败了另一个短暂瞌睡的伟大的产品;是一个横空出世的张小龙,敲醒了短暂沉睡的腾讯人。
难道这不好吗?当然不好!不夸张地说,这已经说明,2011年之前的腾讯团队,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被动的失败者。真正好的结果,是腾讯一直仰仗的核心团队——QQ团队——能够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下,完成自我改良,自我代谢,自我升级,这不仅是风险最小的,也是过渡最顺利的,它不需要再重新勾勒愿景,不需要重新划分资源,不需要重新占领市场,更不需要去大面积重新打磨队伍……只需要把“一站式生活服务”的理念,继续在手机侧推行。
然而,当微信携移动互联网的大潮迎面卷来,腾讯如梦方醒,被自己吓了一跳。这一点,从马化腾那一句“巨人倒下的时候,身体还是暖的”,便可说明。因此,缓过神来的腾讯,极度渴望微信能把腾讯这艘豪华战舰,带进移动互联网的“大西洋”,驶向另一片新大陆。
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真正令人担忧的是:5.0版之后的微信早已超越船票的意义,正加速被腾讯打造成一艘豪华战舰,从公众平台到游戏、支付……腾讯当初放在QQ身上的核心业务模式,几乎都原封不动的搬到微信上来了。用户真的愿意在手机上使用一款虽然功能超级强大,但场景切换与页面跳转同样超级复杂的App吗?别忘了,这不是PC,这是手机。
我不知道张小龙是否也认可这个策略,我也不知道原有的QQ团队是否更加丧失方向感。但我知道,微信之所以深得用户喜爱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其极佳的通讯体验,与多年来通过QQ沉淀下来的其他公司无可比拟的用户关系资源。QQ呢?无论是PC端还是手机端,再没有出现能让用户为之尖叫的“颠覆性”功能。
眼前的微信,也还没有取得绝对性胜利,多个版本升级之后,其核心功能并没有实现突破,甚至相对于QQ,它也是弱化社交的,因为除了摇一摇与附近的人,用户找不到其他更有价值的社交发起点,同时,周边产品还在不停向微信发起挑战,加之相对于QQ完整的产品体系与服务价值,我并不认为当前的微信,是用户非用不可的。对于大多数用户而言,它的本质意义从未超越更加好用的短彩信功能。
二、与其将核心业务微信化,不如加速核心业务的移动互联网化
几乎所有的竞争,都衍生于行业内部;同样,几乎所有的垄断也都从征服一个行业而展开。这是市场规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尤其明显,产品的升级与需求的升级交叉影响,行业变得无限垂直,需求与服务变得无限细分。
这种趋势对谁的挑战最大?对巨头企业的挑战最大。看上去他们是最坚不可摧的,其实他们也是最脆弱的。因为,巨头企业最终的出路大都是平台,而平台最大的隐患,就是其产品标准化,并渐渐远离一线细分而多变的用户需求。这就是凯文·凯利所描述的场景:看上去巨头占据了用户的中心,其实颠覆与创新无时无刻不在边缘发生着。
所以,当越来越多的声音,将微信定义为一个平台的时候,我们不妨反思,腾讯是否在移动端准备好了足够用户挑剔的配套产品。
微信目前比较明朗的几大业务分别是:公众账号平台、支付与游戏。首先,微信公众平台,正朝着一个轻应用分发平台的方向发展,但从已有的一些webapp产品的体验来看,并不能产生太多的实际价值,尤其是手机端同一产品内植入其他应用的用户体验难以保持。再说微信游戏,有数据显示,微信开通游戏以来,累计下载量超过5亿,非常可观,但回到每个用户与每款产品本身,你又会发现,微信游戏的可拓展性与用户的粘性非常有限。当然,这只是小试牛刀,以腾讯游戏团队的能力,这一块目前是最有理由被看好的。腾讯总裁刘炽平也在不久前公开承认:游戏业务已经借助微信登船了。
相反,我倒并不像大多数声音那样看好微信支付,不少评论都在强调微信支付的场景优势,并预言微信支付将超越支付宝。在我看来,微信支付短期内面临的挑战远比游戏大得多。游戏可以自成体系,但支付则需要电商这一绝对的场景来支持。
我相信大多数用户,都能感受到微信支付绑定信用卡很方便,但这并不是关键因素,因为能绑定信用卡的App太多了,何况,在移动互联网安全尚存较大风险的前提下,有多少人愿意把信用卡绑定在一个微信号上?而微信(腾讯)本身目前还没有商品可售(微表情什么的不算)。
目前国内最大的支付交易场景发生在电商领域(O2O领域也呈较快速度增长),其中用户量与交易量最大的是支付宝,而支付宝相对于微信支付来说,最大的优势就是在于安全(担保),其次就是移动端用户真正的支付场景大都发生在电商平台上。如果腾讯自身有电商系统,那将非常可观。如今阿里已经防御性切断了微信借口。这对微信支付的伤害性还是很大的。即便未来线下的O2O交易大量增加,微信支付也不是用户唯一可选择的平台。因为支付最终由商品交易行为来决定。而腾讯在电商领域,始终做得不好。
同样,这一问题延伸到阿里方面,最要紧的并不是支付系统本身,而是能否持续创造用户满意的交易理由与交易场景,支付只是这一整套行为的结束性结果,本身并不值得哄抢。
所以,对于腾讯来说,与其将主要业务绑在微信上,不如加快其他核心业务类型的移动互联网化,让其他业务类型跟上微信的脚步。在手机端围绕微信这个入口,形成“一超多强”的产品矩阵,真正在手机侧完成其“一站式生活服务”的过渡,而不是将所有宝都押在微信上。
一来微信无法承受腾讯既有业务模式之重,也无法完成QQ在同样时期能够完成的营收使命;二来PC互联网不仅不会消失,短期内也将发挥巨大作用,从PC到手机,腾讯需要提升自身业务的延续性,让选择不同业务类型的用户可以在大腾讯内部完成不同使用场景的切换。套用传统企业更加追捧的O2O概念,对于腾讯这样的PC互联网巨头来说,更应该做好P2M,也就是从Personal Computer到Mobile Phone的无缝对接。
这也刚好符合我在前文提到的未来的竞争趋势与产业升级方向——越来越细分、越来越垂直,让更多的团队参与到不同的项目中,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到用户的深度诉求与行业的发展趋势。在这一点上,腾讯还真的应该学学百度在手机端的探索。
说了这么多,我们还是有必要回到原点,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微信是什么?腾讯是什么?如果没有微信,腾讯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又是什么?我相信明眼人更在乎第三个问题的答案。实事求是讲,腾讯在第三个问题上,答案并不出色。当我们仔细研究腾讯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探索与发展,多少有些一俊遮百丑。
总而言之,微信作为一款超级App,其前景是完全可以预期的,但前提是正确的定位与合理的节奏。目前来看,被业界称之为第一张移动互联网船票的微信,虽然已经帮助腾讯顺利出海,但主要业务类型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商业化探索方面,腾讯还有些华而不实,加之如冰山一般四伏的竞争者,还是谨慎为妙。
否则,谁都不能保证,它不会成为移动互联网领域里的泰坦尼克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