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17 14:20:48 来源:zdnet
“发展”一直是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前进的主题,而工业发展、科技进步则是加快经济发展的有力“助推器”。中国传统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性、核心技术的缺失等多方面问题,加上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制造业如何跟进时代脚步,加快产业升级调整成了必须考虑的问题。
工业4.0可谓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强心剂,但中国工业4.0如何在制造业中落地开花呢?从中集青岛冷藏产业基地CIO耿峰那里得知,他们在数字化工厂、智能物流等方面已经开始运用ICT技术替代传统解决方案。
中集青岛冷藏产业基地信息中心主任 耿峰
制造业领域非常宽广,每个企业所面对的挑战也各有不同,所以在工业4.0或智能制造的路上,大家都有不同的实现路径以及方法。对于中集青岛冷藏产业基地来说,企业最重要的是需要秉持精益制造的核心思想,将工业和信息化双方面提升的同时不断进行融合。未来企业里的每一个细节都应该是透明的,问题都能及时发现、处理,保证生产不间断的持续进行。
打破传统模式枷锁,制造业找寻另一出路
我国制造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从产量上看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由于大多数传统制造业企业个体规模较小、整体技术含量偏低,缺乏核心竞争力,再加上本身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因此对于这些传统制造业来讲,在国际市场上仍处于劣势地位,在竞争中毫无优势可言,话语权更是微乎甚微。
耿峰认为,我国制造业经过了长期的行业积累,再加上互联网技术的崛起、基础制造技术的大幅提升,包括一些智能化自动化的广泛应用,势必会推动制造业进行转型。
中集青岛冷藏产业基地隶属于中集集团,是一家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传统离散制造业企业。早在2007年,迫于数据中心的压力、IT和能耗成本高等原因,他们开始了虚拟化之路,并且实现了三大成效:1.节省35%-75%TCO。2.缩小部署时间,提高运营效率。3.帮助企业建立业务和IT资源之间的关系,进而提高服务水平。
在2010年中集青岛冷藏产业基地还开启了私有云之旅,让企业可以站在业务的角度上回归信息化。“云将我们的重点重回制造”耿峰说道。但制造业信息化的盲区是整个制造过程,工业4.0的转型则可以打通制造的各个流程。
中集青岛冷藏产业基地的做法是建设数字化工厂,将信息技术与自动化生产整合在一起,打破信息不对称壁垒,从而让生产更加透明可视化。耿峰理想化的数字工厂包括四部分,一是智能化生产线;二是智能化的仓储物流;三是智能化的生产执行过程过管控,私有云可以延伸其中;四是智能化的生产控制中心,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可见数字化工厂的建设对一家拥有近20年历史的传统制造业来讲是一个巨大的变革。
中集青岛冷藏产业基地的数字化工厂构想
工业4.0的核心显著特点是智能化。智能又是如何体现的?耿峰指出,智能是由各种技术的融合,类似的像自动化技术、信息化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大整合,然后依托于网络平台(企业内网、工业以太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最终的目的则是应该让企业能够更贴近其最终用户,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共享。
中集青岛冷藏产业基地的数字化工厂主要包含了智能化的生产线以及智能化物流两方面。
在智能化的生产线方面,引进了大大量工业机器人、自动化和半自动化装备等一系列来替代传统密集型的人工,从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规避各项质量问题。此外,通过私有云的模式进行扩展,运用云终端提供服务,确保业务的连续性。
智能化的物流则采用投料的物料管理模式,确保工序之间的节拍一致性,确保生产线效率最优,避免因为节拍不一致、停工待料而造成的生产浪费。
“数字化工厂用一个场景来描述的话是这样的:工人来了就应当知道今天需要生产什么,生产量、生产设备的状态以及生产过程中如何防错、质量的控制、物料能否准时送达、库存、能源消耗、人工成本是多少,甚至今天这家工厂的盈亏等一系列都构成了未来一个智能工厂的场景。”耿峰告诉记者,管理者今后可以不用去生产一线,只要通过移动终端,或者在办公室的大屏幕上就能时时够掌控生产,进行决策。
中集青岛冷藏产业基地数字化工厂已经在去年10月份投入使用。相比主要依靠人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工序之间连接性较差,原材料需要进行长距离运输。新工厂则可以把以前离散的工序连接起来,这样可以实现工序间的流水作业,降低多项制(物流、人工、设备、能源等)造成本。此外,新工厂颠覆以前的运营管理模式,选拔了大量的精通精益制造、自动化技术等相关人才构建一线管理团队,确保数字化工厂快速达产,并且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智能制造的实现路径
中集青岛冷藏产业基地的数字化工厂的目标是希望保证生产的准时进行,当有异常存在时,可以及时上报并且准确无误地解决,这样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对于传统制造业企业更需要了解的是,工业4.0前期要做哪些准备,以及如何分步骤实施。耿峰给出的答案是:离散制造业应该专注精益制造,并把其导入到企业中去,然后借助信息化技术将物流、工艺流、信息流整合在一起。随着经济常态化,各家不仅仅是在性能上的比拼,成本也成为了一项重要竞争力。而精益生产的核心就是准时生产和杜绝生产时的浪费,并且各个环节上的节奏是一致的,这样效率达到最高,生产成本都会相对降低很多。
中国目前亟需基础制造技术的提升,缺少智能化、自动化的品牌,即使有也并不尽人意,企业无法选择国产供应商的产品。“脸蛋再漂亮也无法站住脚”耿峰强调。国产供应商虽然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但却尤其缺乏可以和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同竞争力的基础自动化和智能技术,这就导致一些自动化程度很高的企业里只有机械部分是自己的尴尬局面。
对于供应商的选择,耿峰认为从宏观上来看,对方一定要具备可以实施不同项目的设备,以及一个可以对整个工厂进行蓝图设计的强大团队。在物流上,一定要严格依据实际生产进行物料、产成品的流转,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采用AGV小车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物流;通过MES(制造执行系统)将所有信息整合到平台上,实施的前提是管理核心的精益设计达到一定水平。
企业还需要培养专业的自动化人才来面向整个生产线,结合精益制造完成最后的升级步骤。未来结合互联网等先进技术,通过数据分析将企业生产运营的真实情况呈现给老板,替代掉传统的逐级通报,让该看到问题的人务必看到问题,这样组织更加扁平化,基础管理团队越来越精简。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