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29 14:12:47 来源:数据观
中国互联网协会日前发布报告显示,近一年来,网民因个人信息泄露、垃圾信息、诈骗信息等现象导致总体损失约805亿元,人均124元。其中,78.2%的网民个人身份信息被泄露过,包括网民的姓名、学历、家庭住址、身份证号及工作单位等。
就在数天前,一则网络信息泄露让数千万注册用户“心惊惊”——号称在全世界拥有3750万注册用户的英国某社交网站最近遭到黑客攻击,包含用户数据、公司财务记录等大量数据被盗。黑客威胁称,若不永久关闭该网站,就要曝光所有用户的数据信息。若黑客说到做到,有多少人将睡不着觉!
“利用数据分析,在亿万K歌用户中挖掘潜在明星”,说不定“星探”哪天就找上门来,请“麦霸”的你当歌星;“提前预判用户的消费需求,并在离用户最近的社区储备这些商品,用户下单后最短时间送达”,你想要什么,人家给你准备什么,还有比这更周到的商业服务吗?这些是行内人士在全球大数据峰会上吹的风。确实,大数据不仅数据大,能量也大,大到足够改变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改变”是一个中性词,可以变好,也可以变坏。大数据落到骗子手里,那就是大坏事。据某网站“网购先赔”服务数据显示,2014年共收到全国用户网络诈骗报案23051例,考虑到报案不到被骗用户总数的1/10,意味着全国每年至少有23万起网络诈骗案件发生。用大数据绘出的“中国网络骗子地图”统计,符合“80后”“广东地区”“天秤座”“男性”条件的是“高危人群”。
玩网络诈骗游戏的都是高智商者,你的钱财到了他们手上,想追回来就要看你有没有中彩票的运气。比起传统诈骗,网络诈骗更加复杂,执法部门有时也爱莫能助。外部治理难度很大、成本很高。求人不如求己,在信息泄露上,个人防范也许更可靠些,成本更低。比如说,给自己的电脑和手机安装杀毒软件,定期杀毒;进行网银、支付宝等操作时,确保登录正确的网址;网上购物时,设置复杂支付密码,并定期更换;不随意打开陌生邮件,尤其是带附件的邮件;尽量别“蹭网”,公共场所的未知WiFi一定不要链接;尽量少在微信上测性格、运势;不要把个人敏感照片、数据上传到云端等等。少一点“手贱”,就多一点安全。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