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安全 > 正文

防范网络诈骗的十种技巧

2010-09-01 08:36:11  来源:比特网

摘要:网络钓鱼并不是一种新的入侵方法,但是它的危害范围却在逐渐扩大,成为最具威胁的网络安全事件。中国反钓鱼网站联盟刚刚发布的最新月报显示,联盟受理并暂停域名解析的钓鱼网站为1
关键词: 网络诈骗

  随着网络的使用日益生活化,网上购物、网上转账成为了很受人喜爱的方式。但是网络消费的同时还要谨防网络诈骗的发生。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在诈骗者眼中,所有人都是他们要钓的“鱼”,当然钓的不是你本身,而是你口袋中的钞票。网络钓鱼(Phishing)在网络上为你设下网络诈骗圈套,通过处心积虑的技术手段伪造出假可乱真的网站、E-Mail、短信等信息,诱惑你“自愿”交出重要信息(如银行账户密码)。网络钓鱼并不是一种新的入侵方法,但是它的危害范围却在逐渐扩大,成为最具威胁的网络安全事件。中国反钓鱼网站联盟刚刚发布的最新月报显示,联盟受理并暂停域名解析的钓鱼网站为1785个,较3月增长70%,约有4500万网民因网络钓鱼蒙受损失。

  2010年3月3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和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CNCERT)在京联合发布《2009年中国网民网络信息安全状况调查系列报告》。《报告》数据显示,2009年,52%的网民曾遭遇过网络安全事件,网民处理安全事件所支出的相关服务费用共计153亿元人民币。

  2010年4月29日,EMC信息安全事业部RSA发布的《2010年全球网上消费者安全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全球22个国家中,中国用户对强网站身份认证最积极,达到96.92%。

  许多网络交易就被这一个个以假乱真的交易页面骗走了钱财,这种不愉快的经历让那些受到网络诈骗的用户,对网络购物望而怯步。不仅如此,网络诈骗除了给网民带来经济损失,也给企业带来品牌形象损伤。严重地影响了在线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的发展,危害公众利益,影响公众应用互联网的信心。

  十大网络防骗术

  一、域名实名制从源头杜绝违法犯罪。

  域名实名制要求用户注册域名时,填写真实、准确、完整的注册信息。管理机构对域名申请单位的营业执照,法人代表,具体地址,经营规模是否真实可靠进行实质性的审查,并在相关行政机关备案。域名是互联网上的具有唯一性的标识,每一个域名的注册都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实施了域名实名制之后,使得对互联网上的违法行为的监管变得更加容易,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了网络诈骗。

  二、通过第三方网站身份诚信认证辨别网站真实性。

  目前不少网站已经在网站首页底部安装了第三方网站身份诚信认证,网民应首先通过第三方权威机构的网站资质信息(企业登记信息、网站域名注册信息等)来判断网站的真实身份,以规避网络风险。网民在应用电子商务网站时应养成查看网站身份信息的使用习惯,以防受到网络诈骗的危害。

  三、使用数字证书。

  金融机构都为网上银行用户开通了数字证书服务,这些数字证书所具备的安全性,可以较好地保护银行用户的安全。这类的网站的网址都是“https”开头的。网民在网站输入自己的身份信息、银行帐号密码时候,如果发现网站地址不是“https”开头的,应谨慎对待,最好终止填写信息,因为这很可能就是网络诈骗者设下的全套。

  四、使用安全锁(即U盾)。

  在登录网上银行时,需将U盾插入电脑USB端口并输入U盾密码,如不小心泄露了网上银行用户名和密码,只要U盾仍然掌握在自己手中,或者连U盾也丢失但U盾的密码仍然掌握在自己手中,他人都无法登录你的网上银行。

  五、如果您的网络账户中存在财产或重要的隐私信息,请在输入账号和密码前注意确认所在网站是否为官方网站。

  六、对于网上出售的商品价格明显低于市场售价的应多加小心,更不要轻易打开对方发来的链接地址。

  拍下物品后不要立刻付款,关闭交易窗口,打开“已买到的宝贝”页面,确认购买成功后再付款。网上交易务必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使用中应仔细核对网址是否正确。若实在无法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付款,最好选择货到付款。

  七、安装正版安全软件,并定期打补丁和查杀,封堵住木马入侵的通道,以确保自己的电脑中没有木马。

  八、勿轻信“中奖”消息——利用“中奖”骗取汇款是最常用的网络诈骗术。

  九、不轻易拨打声讯业务的电话号码。

  如果欺诈者留下手机号码或者电话号码,可通过搜索引擎查询该号码的相关信息:如果号码属地与标示公司地距离太大的,就值得怀疑;如果同一号码的主人在网络上公布信息有天壤之别,就要小心;如果有网友公布的受骗记录中出现该号码,就很可能是网络诈骗。

  十、发现受骗,要马上报警。妥善保管交易流水单等物证,为有关部门追查网络诈骗创造最佳时机。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