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14 21:26:44 来源:it168网站原创
近日,有相关媒体爆料,中国网络安全厂商“绿盟科技”已与国际知名安全机构StopBadware合作,继Google和Sunbelt Software后,成为第三家为该机构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持的供应商。
记者观察发现,此事件已经在坊间业内引起热议。有理性网友认为,国外厂商能够选择中国的数据供应商,是对其实力的认可;也有激进的网友半开玩笑的表示:“绿盟威武,已经和Google平起平坐了!”。
有业内人士就此表示,此前绿盟与微软等跨国公司有过合作,其开放性合作精神毋庸置疑,所以这次与StopBadware合作并不足为奇。而绿盟科技作为网络安全厂商,与Google专注领域有本质区别,相提并论不甚合适。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而此类合作有助于国际安全厂商了解中国复杂网络环境,对优化网民的互联网使用环境,以及全球网络安全生态环境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
资源共享 改善网民生存现状
作为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对全球网络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让世界都看到了中国的实力。但是,中国网络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的事实同样不容回避。
据CNNIC和CNCERT联合发布的《网民网络信息安全报告》显示,2009年全年,有52%的中国网民表示亲身经历过网络安全事件,更有21.2%的网民表示遭受了直接经济损失,而据数据统计,中国网民由于网络安全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从08年的76亿元激增至153亿元。
一串串触目惊心的数字,表明了中国网民的网络生存环境仍然受到严重威胁,互联网安全和信任问题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深层次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净化和保障网络环境安全,刻不容缓。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就曾指出,“维护网络安全需要世界各国的相互合作、密切配合,积极拓宽网络安全国际合作渠道,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合作机制,逐步形成各国参与、普遍受益的网络安全格局。”
据了解,绿盟科技与StopBadware的合作基于便是基于其“信誉服务”系统。信誉服务是对于不同维度信息和互联网相关资源进行威胁分析和信誉评级,并对IP地址、域名和URL等内容做出行为记录。同时,汇集授权客户和第三方合作伙伴的威胁反馈、自身安全产品的安全事件以及安全研究团队的风险预警,与目标站点的历史信息进行整合,建立针对互联网领域的长期信誉追踪机制。
有专家表示,借助绿盟科技信誉服务的“云”概念,可以使StopBadware在发现中国网络威胁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上得到有力提升,并合力形成坚实的全球安全防护体系。而这种对于国际间的数据交互分享的尝试,不仅使全球网民获益,更是对全球的网络安全环境改善和数据分享的一次成功的尝试。
双管齐下 技术融合净化网络环境
美国易安信公司(EMC)执行副总裁、信息安全事业部RSA全球总裁亚瑟·科维洛曾经表示,“要想真正改善互联网环境,一方面要使用户尽量远离危险站点,另一方面安全厂商要帮助站点所有者发现漏洞并解决安全问题,双管齐下才是最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你身边的互联网守望者”——StopBadware一直致力于从入口上隔绝网络威胁,已经“守护”全球知名搜索引擎Google多年。Google会基于StopBadware提供的恶意网站列表,在用户试图浏览该类网站时提出警告。而Chrome和Fire Fox等浏览器也同样基于此数据具备同样的威胁提醒功能,其目的就是从用户端避免网络威胁。
可以说,StopBadware在国际网络风险预估方面经验丰富。但其对于中国互联网了解不足,恶意网站没有被过滤,而一些安全的站点却被误屏蔽的情况也是有发生。而绿盟科技的介入所带来的技术融合完全改变了StopBadware在中国的尴尬现状。
通过对互联网及安全产品厂商开放接口,集成互联网相关信誉服务,绿盟科技定期检查、评估站点系统,使站点免受挂马及黑客攻击,确保网站自身安全性。同时,通过多来源、多维度信息的综合分析,解决从单一层面来解决新威胁的技术难题,并建立针对各种新兴威胁的防护机制,这为StopBadware的获取数据提供了快捷有效的途径。
而且,绿盟科技全天候的安全监控管理,能够快速处理大量数据,通过信息统计分析,及时的反应和更新整体的安全情况,对于StopBadware数据更新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是很好的补充。
绿盟科技副总裁吴云坤表示,“绿盟科技一直秉承的开放性的合作理念,力求从源头上掐断互联网安全隐患,以保障站点安全为己任,并与很多厂商都实现了良好合作,接下来绿盟科技还会推出更多安全可信的实用服务,与更多网络同行一起营造互联网安全生态圈。”
我们有理由相信,会有更多像绿盟科技一样的中国安全厂商走出国门,通过多方开放性的友好合作,实现共享数据和技术融合,对网络威胁做出预判,防患于未然,为信息的可靠传递搭起“桥梁”,为各个阶层的的互联网用户筑起坚实的壁垒,同时成为助推全球网络安全发展,构建互联网安全环境的重要力量。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