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19 13:20:00 来源:搜狐
腾讯究竟在窥探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最近网上一直“争论纷纷”。对于360跳出来指责腾讯窥私的做法,我并不认同,但腾讯发表声明,宣称自己扫描用户硬盘的行为是合理且合法的,作为浸淫广告圈十余年的我也实在忍不住想骂三字经!那么,拨开层层迷雾,腾讯到底在窥探什么?
我知道你的网银信息
也许很多网友会有这样的想法,窥私就窥私吧,无所谓,反正全国几亿QQ用户,哪会刚好看到我的信息呢?其实,正是这样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心理,极大地助长了腾讯的气焰!
老子混广告圈这么久,手里收集的策划方案也不在少数。小炫一份名为《腾讯QQ信用卡全面战略合作》的文件,该文件是腾讯广告销售部策划的一份与某银行的战略合作方案。在该方案中,腾讯销售部门竟然公然吹嘘自己知道QQ用户的信用卡消费记录!
▲
▲
在该方案中,腾讯尽数了自己的用户优势,以及在用户优势的基础上可以为服务方提供的相应用户信息!极近“倒买倒卖用户个人信息”之能!
图示:能知道你信用卡消费记录的聊天
▲
软件,你还敢用吗?
这也印证了猫扑网友之前贴出360隐私保护器查出QQ在偷偷扫描自己的中国农业银行网银文件一帖。看来腾讯在这方面的窥私由来已久!
▲
我知道你喜欢什么
也有网友说了,没关系,我不用网银的。这个对我影响不大。那么,接下来腾讯QQ那些精准的客户广告营销,或许会让你跳起脚来。
在一份名为《仁和——腾讯QQ整合行销方案》的文件中,我们可以赤裸裸地看到如下的画面。
▲
看到了什么?对,腾讯收集你每天玩游戏的次数,每天玩游戏的时间,然后再针对你进行“体贴入微”的传播推广。
想象以下的画面:玩游戏正在兴头上,一个弹窗突然杀出,告诉你“用仁和滴眼液,就是爽!”你是想骂人呢,还是想骂人呢?还是想骂人呢???是不是很熟悉的场景?对的,不知不觉中,我们都无情地被腾讯QJ了!
窥私与Q币的搞基关系
文化部6月23日曾发布通知,限制全国网络游戏商,不得为不足18岁的未成年人提供虚拟货币交易服务,并将于8月1日正式实施。
时至今日,腾讯依然在为全国未满18的青少年提供着Q币的服务,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
那么,腾讯的窥私与Q币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Q币可以用来支付QQ的所有服务(包括申请QQ行号码、购买QQ靓号、QQ会员服务、QQ交友、QQ贺卡、QQ宠物QQ钻石会员等),还可以购买QQ游戏(包括游戏大厅中的各种游戏以及QQ堂、QQ幻想、QQ音速、QQ三国)中的道具。也可以用QB来买穿越火线CF点等等服务。更有很多商家利用Q币进行商业营销,吸引用户购买商品。
腾讯在自己的声明中宣称,自己的扫描硬盘行为是为了保护用户账号安全。实则不然!据我朋友介绍,其实ZF每年对腾讯Q币的发行量是有限制的。一旦Q币大量流通,势必会对当前货币政策造成极大地冲击。
所以,之前就有业内人士指出,QQ一直对盗号现象监管不严的原因,就是为了在现有政策限制下,加剧Q币的二次流通率!更有流言宣称,腾讯就是盗号的幕后指使者。卖给用户Q币再低价回收。腾讯是在假借安全之名实施牟取暴利之事!何其恐怖!
这些,或许与你的公司有关
腾讯的QQ形象功能,想必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了。其实,这并不是腾讯公司首创的,而是腾讯抄袭韩国Avatar的典范。在我收集的一份腾讯内部文件《Avatar Business Plan》中,腾讯公司就深入分析了竞争对手网易的Avatar功能。那么,如此大量的用户使用习惯、竞品分析记录是如何得到的呢?
有业内人士就曾分析:最好的监视手段莫过于直接监视用户的电脑了!无论什么输入法、下载软件、视频播放软件,只要用户用了,QQ通过扫描用户电脑立即就会知道;甚至可以精确到用户何时安装、安装后主要使用了哪些功能、使用的具体数据。这一点,从网友上传的“QQ偷窥截图”中迅雷、暴风、搜狗输入法等客户端软件比例极高的原因。业界往往惊诧于QQ抄袭同类产品的相似性和“创新”的针对性,那是因为QQ在用户的电脑里搞研发!这哪里只是不正当竞争,简直就是孙悟空钻进了铁扇公主的肚子,马化腾真是把“知彼知己,百战百胜”用绝了!
▲
图示:严密监控竞争对手产品
当然,“一直在模仿,从未被起诉”的腾讯的模仿名单,也一直在不断地被网友更新与添加着。
▲
腾讯QQ——ICQ
腾讯TM——MSN
QQ游戏大厅——联众
QQ对战平台——浩方对战平台
QQ团队语音—UCTalk
QQ堂——泡泡堂
QQ音速——O2JAM
QQ三国——冒险岛
QQ飞车——跑跑卡丁车
穿越火线——CS
腾讯拍拍——淘宝
财付通——支付宝
腾讯TT——Maxthon
QQ直播——PPLive
超级旋风——迅雷
QQ拼音输入法——搜狗输入法
搜搜问问——百度知道
搜吧——百度贴吧
QQ音乐——百度MP3/酷狗
QQ播客——土豆
QQ交友中心—亚洲交友中心
腾讯滔滔——Twitter
QQ炫舞——劲舞团
也欢迎大家继续添加,以完成一部更大的“历史书”。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