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21 00:33:41 来源:it168网站原创
最近网络上关于腾讯窥探隐私的话题沸沸扬扬,可能有很多人不明白,我就上网聊天看新闻,有什么隐私被泄露了呢?泄露了又会怎么样呢?
2005年,ASC(反间谍软件联盟)提出了一个概念:间谍软件(spyware),一种可以秘密地收集有关你计算机信息的软件,并且可能向一些未知网站发送数据,包括“键盘记录软件”或“按键捕获寄生虫”(不要与“恶意软件(malware)”混淆,恶意软件包括病毒、蠕虫和特洛伊木马程序)。
后来不少公司推出了不少查杀间谍软件的工具。包括微软(MicrosoftAntiSpyware)。但很多时候,这种软件并不怎么影响电脑的正常使用,也就没有引起重视。慢慢的,大部分安全类软件或多或少带一些间谍软件的查杀能力,间谍软件这个词慢慢的被大家淡忘了。
但不容我们忽视的是,随着我们对电脑和网络的逐渐依赖,这类软件对我们隐私侵犯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间谍软件大多是单独的程序,可以说是只是隐藏,并没有“易容”掩盖,如果这些“间谍”被赋予一个其他正常身份的光环后呢?我们就很不容易发现他们了。
电影《剑雨》里,黑石暗杀组织每个杀手都有正常的职业,平日里都是很平凡的人。甚至头目都只是个送信的太监。但是他们的另一个身份是杀手,影响着很多人的命运。表面上风平浪静,但暗地里却另有一套规则在运行。
若是我们使用的正规软件里面有间谍成分,杀毒软件因为其用户数量庞大,而加入了其信任的规则里,那该怎么办呢?或许我们从未怀疑过。也需有人该问,没见到自己的隐私被盗用啊,没见到有什么影响啊。
其实不然,一家大公司想要发展,既然有这个能力在看不见的地方调查用户想要什么,当然会去调查,这比投入大笔资金去搞市场调查填市场问卷省时省力的多。知道了用户想要什么,才能更精准的投放广告,研发新的对应用户胃口的相关产品。
或许你在有一天会很惊讶,为什么大部分广告都是自己想看到的内容。为什么某一类型的游戏为什么这么有吸引力。甚至为什么会有陌生人知道我叫什么,是哪里人,喜欢什么东西,做过什么,我的一些资料怎么会莫名其妙的也出现在了网络上。对于我们这些网民来说,某些软件和产品不得不用,隐私问题也就无法规避。
纵观网络无数“门”事件就知道,究其原因大多是他们的隐私没有被保护好。但是这些“门”事件涉及的隐私大多初衷都不是为了经济利益。而我们大多数人被侵犯的隐私都是被利益集团或个人拿去谋利。
下面我们盘点几起非“门”侵犯隐私的事件,让我们更加的注重自己的隐私不被侵犯。
谷歌公司开除了一名叫做巴克斯代尔的雇员,原因是他涉嫌进入儿童的Google语音的帐户。
香港六家银行被指出卖客户数据,最近两个月,香港市民忽然发现,原来自己的隐私一直被商业机构“卖来卖去”,成了别人的金矿,导致经常接到各个行业打来的促销电话,接到促销电话的也包括香港特首。
中央电视台的“3,15”消费者权益日晚会,中央电视台揭露移动公司员工出卖大量客户资料,客户信息,用于垃圾信息群发,等等其它方式,用于牟取暴利。
或许你填写了银行信用卡申请表后,填写简历后,填写某商品调查问卷后。就接到了无数骚扰电话和短信,那这个时候请您一定要明白,您的个人隐私被侵犯了!
我们的隐私虽不是什么“门”事件,但是我们依旧有扞卫自己隐私的权利。在我们畅游网络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好个人的隐私。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