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安全 > 正文

反向代理-web网络结构的延伸

2012-05-15 11:12:48  来源:站长网

摘要:当互联网用户访问某个WEB服务器时,通过DNS服务器解析后的IP地址是Reverse Proxy Server的IP地址,而非原始WEB服务器的IP地址,这时Reverse Proxy Server设备充当WEB服务器...
关键词: WEB 网络结构

    截止2011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突破5亿,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国内互联网突飞猛进,不仅手机终端使用率大有超过传统电脑的趋势。电子商务和社交网络也正呈上升趋势。中小网站也处在转型之中,地方门户社区、行业网站、电子商务成为个人站长寻求突破的三个主要方向。虽然数据显示近三年来,网民增长趋势有所放缓,但新网民转化为老网民,老网民释放更多消费潜力和需求,却让互联网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影响传统行业未来的走向。互联网发展势不可挡,然而用户与网站间仍然存在一些难以逾越的鸿沟。黑客攻击、电信与联通的连不通,政策原因导致的网站搬迁海外,IDC市场的参差不齐,都让一些企业网站和中小网站面临用户访问服务器速度慢、不稳定,甚至网站无法打开的风险。可以说,互联网高速发展下网民需求的日益增长和网民访问网站的体验无法得到根本改善的矛盾迫切需要得到解决。


    反向代理提供解决方案


    面对国内互联网存在的客观发展限制因素,如何提高网站访问速度,改善用户访问体验,不仅需要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IDC行业硬件与服务的优化。更需要各种解决方案的推出。如CDN加速、智能DNS、双线加速、反向代理等服务的推出。其实CDN加速与反向代理的应用更加广泛,也因为成本相对双线服务器较低,收到个人站长的青睐。特别是反向代理,有别于CND加速的以用户为中心,通过以服务器为中心,在服务器的外围建立缓冲机制。既缓解了网站的压力,也让用户更加稳定的加速环境。目前国内提供反向代理服务的不少,但绝大多数服务存在同质化现象,使用体验大同小异,难以有质的突破。在这个差异化竞争的互联网环境中,只有给用户不同其他竞争对手的服务体验才能得以立足。


    通过专业市场调查发现,目前国内较为专业的反向代理整体和零售服务商维道反向代理为各类网站提供了完善的加速方案。维道反向代理最大的特点在于内网站点代理出来使用固定域名访问,即可使外部服务器通过内网将来自外网不同的请求转发至内网中相应的WEB服务器。不仅实现外网直接访问内网网站,且可同时配置内网中多个不同WEB服务器的网站,有效提高安全性与效率。维道还提供两种不同的转发方式供您选择,操作更加灵活、简便。我们都知道,目前CDN、动态域名、反向代理是网站常用的加速服务,CDN相对较普及。但效果差强人意。动态域名则将任意变换的IP地址绑定给一个固定的二级域名,让用户使用固定域名访问或登录用这个动态域名建立的服务器。目前提供动态域名服务的花生壳加速效果尚可,但配置较为繁琐,安全性不够高。由于机制原理的不同,维道反向代理相比较花生壳的动态域名服务,速度上更胜一筹,配置也更加简单。


[page]    维道反向代理不仅速度效率优于其他同类服务。诸多特点也使得用户和网站之间的鸿沟可以轻松跨越。使用维道反向代理,用于网站转发、镜像加速处理。主站不用做任何配置改动,方便、快捷,不威胁网站核心数据和隐私,不占用服务器资源。此外,针对个人站长目前面临的成本压力和政策因素制约,维道反向代理除了提供公共平台,可以分散用户负担外,其复盖面广,节点分布国内、香港、美国等世界各大出口,不仅可以区域性加速,同时合理规避政策因素所带来的屏蔽、备案等风险。即便网站服务器位于海外,也可轻松加速,但维道代理同时也建议网站主合理做站,将网站放置国内备案更好的服务国内用户。


    为了能给站长提供更好的加速服务,优化用户访问速度和体验。除了有效WEB应用加速保护WEB服务器外,还提供全方面的整体服务,如个性化域名查询(提供1-4位的。com .net .cn未注册或者删除域名的查询方案),一步到位让网站再加速的同时了解各项数据。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同时,在用户和网站之间架起一座提速桥梁,跨越鸿沟,助力网站发展,改善网民访问体验。


    反向代理介绍:


    当互联网用户访问某个WEB服务器时,通过DNS服务器解析后的IP地址是Reverse Proxy Server的IP地址,而非原始WEB服务器的IP地址,这时Reverse Proxy Server设备充当WEB服务器,浏览器可以与它连接,无需再直接与WEB服务器相连。因此,大量WEB服务工作量被卸载到反向代理服务上。很大程度上减轻WEB服务器的负担,提高访问速度。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liangxuejua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