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安全 > 正文

生物识别安全吗?

2012-06-25 14:00:42  来源:博客

摘要:有不少的安防人也思考:生物识别技术在采用人们最可靠的信息保障大家的生活与工作的安全时,是不是本身也埋下了一种可能会随时爆发,并且出现致命伤害的安全隐患呢?
关键词: 安全

    生物识别,更可靠的安防技术


    说起生物识别,恐怕大家在大家的心中,这绝对是安防领域中大家熟知的"新朋友"了。说它新,是因为它入世的时间确实不长,但是,它却以近些年几近疯狂的发展,成为了安防应用中的老朋友。


    在安防领域中,生物识别技术可以说已经被更多的人所叫好,对于它未来的发展,更是充满了更多的期许与幻想。不过,就在大家一片赞扬的声音中,有不少的安防人也思考:生物识别技术在采用人们最可靠的信息保障大家的生活与工作的安全时,是不是本身也埋下了一种可能会随时爆发,并且出现致命伤害的安全隐患呢?


    如果您对身边的安防技术施舍更多关注的话,您可能会轻易的发现,生物识别应用的趋势已经非常的明显。除了我们常见的门禁,考勤,或者信息安全等等,一些大型的应用也逐渐成为了一些行业应用的焦点。尤其在生物识别的多种技术融合等方面上,他们已经成为行业巨头甚至政府目光下的重中之重。而同样争气的生物识别本身,则也给了大家的期待带来了更多的回报。


    其实对于生物识别技术的本身来讲,它的拓展方向无疑拥有非常丰富的选择。不过,要说应用最为广泛的,绝对非指纹识别莫属。目前,指纹识别技术已经在司法领域、信用交易等大型的公共项目中,进行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或者尝试。尤其在欧美国家,他们已经将指纹识别应用于护照,身份证,签证等十分重要的管理系统中,承担着基于大规模数据库的自动身份识别功能。


    生物识别,让人担忧的安防技术


    因此我们也可以更多的期待,随着生物识别的核心技术以及相关辅助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型生物识别应用系统将趋于更加成熟和更高效的应用。因此,它也必将为我们的日常生活的便利和安全性,以及商业利益的可扩性带来更大的空间。


    可以说,生物识别技术为我们带来巨大的便利。也更多使个人甚至各类的信息记录的更加明确和全面。但是,这种方便到底局限在一个什么样的范围?还是根本就没有限制?而如果没有设置限制的话,我们如此周密详细的个人信息,是否会因此而变得失控?想起这些,也许又会增添我们心底一丝对信息安全的担忧。


    生物识别安全吗?


    也许有的人看来,这充其量只是事物两面性的一个体现。虽然这句话说得的确是客观事实,但是却又将它的后果有些描述过轻。相对于普通的密码等信息,在生物识别面前它终究是一种低级的,简单的安全防卫系统。比如,如果密码出现遗失,我们找到源头,换一个密码,问题就解决了。但是对于生物识别系统来说,指纹的遗失意味着我们最后防线的失守。因此,这种更高的安全性也意味着我们要承担更高,更加难以解决的安全风险。甚至可以说,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失去了对自己信息安全的掌控。这么看来,这着实又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生物识别技术生存还是消亡?


    曾几何时,当我们每每留下自己的指纹信息时,恐怕大家只会意识到这是一个多么保险的技术,或者多么方便的技术。而很少有人才意识到,其实这同样是我们使自己的个人信息逐渐走向失控的一个过程。忽然觉得有句话说的很对,当一个事物走向好的极端之时,它的代价必然也走向另一侧的的极端。


    生物识别是否阻碍识别技术应用


    在之前,曾经有人提到过,是否可以通过立法的完善,以及权力和权限的制衡来保障信息的安全。但是依照现状来看,且不说信息泄露的惩处力度,目前还没有哪条法律在利益面前能够真正消除犯罪的发生。但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我们如果要匆忙上马这些项目的话,恐怕更多的是一种掩耳盗铃的行为。


    生物识别的应用


    那么面对这么一个高新的便利技术,难道我们要因为安全的因素而渐渐的敬而远之么?其实,在我们当前的应用中,生物识别更多的还是处于一个半试验的状态。对于生物识别技术来说,更多还是应用与简单的身份验证以及信息核对等。当然这种应用的简单化对于生物识别技术本身的不成熟也是有一定关系的。但是,这也在无形当中避免了生物识别成为更多黑客的目标,从而为自己在技术完善、安全性得到有效的提升以前,赢得了一个宝贵的喘息与探索的时间。


    其实,上面提到的安全性只是生物识别系统可能会面临的隐患问题之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生物识别系统会因为安全性能的缺憾而最终被人们遗弃。尤其在当今这么一个科技突破式发展,技术含量屡被刷新的年代里。我们更有理由去以积极地心态去迎接新的发现。而至于生物识别在今后的命运到底如何,我们相信它终究是安防技术进步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liangxuejua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