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安全 > 正文

2013年DDoS威胁趋势分析

2013-10-16 09:38:16  来源:互联网

摘要:互联网业务和云计算的发展热潮,将会导致针对云数据中心的DDoS攻击频率大幅增长,攻击手段也会更加复杂。未来为降低攻击成本,有效隐藏攻击源,躲避安全设备,同时保证攻击效果......
关键词: DDoS攻击 云安全

    2013年上半年,全球僵尸网络依然保持小型化、局部化和专业化的特点。


    基于通信报文特征及行为特征的识别技术是主流僵尸网络检测技术,在此基础上,新的安全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基于Fast-flux恶意域名请求的监测技术、新一代的沙箱与蜜网技术、DDoS攻击溯源,以及借助云安全技术形成的C&C主机及僵尸主机全球IP信誉库,使得人们第一时间感知威胁,并在线快速阻断恶意流量成为可能。


    从网络攻击的分类统计数据来看,利用僵尸网络发起的DDoS攻击依然占网络攻击事件的绝大多数,针对应用层的DDoS攻击事件上升趋势尤其明显,攻击手段也更加隐蔽。


    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与移动应用的快速发展,固网僵尸网络模拟移动网络流量发起的针对移动应用的DDoS攻击频度越来越高。


    热点事件


    2013年3月,欧洲的反垃圾邮件公司Spamhaus网站遭遇史上最大流量DDoS攻击,攻击流量峰值高达300Gbps。攻击者借助互联网存在的大量开放DNS服务器,采用DNS反射技术发起本次攻击。此次攻击事件给人们的警示是:互联网开放DNS服务器数量巨大,如果继续让其保持无管理状态,将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再次成为引发互联网安全风暴的定时炸弹。而在本次超大流量DDoS攻击的对抗过程中,最终采用了基于Anycast技术的云清洗方案有效控制攻击,这使人们意识到,提供抗DDoS服务的MSSP是应对超大DDoS攻击流量的希望。可以预见,未来在各大洲部署清洗中心以提供强大的Anti-DDoS SaaS服务,会逐步成为基础ISP的一种选择。


    僵尸网络现状


    根据统计,全球范围内,中国和美国的僵尸网络主机数分别占整体数量的30.3%和28.2%,远高于其他国家;从控制者来看,美国境内的控制者最多,占总量的42.2%,而中国约占3.8%,其它比例较高的依次为德国(9.1%)、法国(7%)和英国(5.8%)。


    在中国地区,僵尸网络的受控者/控制者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Boer_Family、Gh0st_Family、Yoddos_Family、Xyligan_Family和IMDDOS。


    现网流行的DDoS僵尸工具种类繁多,攻击方式趋向于模拟正常业务客户端访问行为,攻击报文特征可随意变换,这使得传统的特征过滤防御技术难以奏效,安全设备提供商不得不开始寻求基于行为分析、会话监控、IP信誉等更为有效的防御技术。


    随着移动应用的迅猛发展,全球3G和4G移动网络的快速普及,移动恶意样本快速涌现,移动僵尸网络势必成为僵尸网络新的发展方向。


    借助DNS服务快速变更充当C&C代理的Fast-Flux技术,使得C&C服务器可以巧妙地隐藏躲避在代理僵尸主机背后,因此迅速被主流僵尸网络广泛采用。


    DDoS攻击现状


    政治动机、恶意竞争、经济犯罪、敲诈勒索依然是黑客发起DDoS攻击的主要目的。


    统计数据显示,针对应用层的DDoS攻击事件上升趋势明显,针对HTTP应用的DDoS攻击已经占到攻击总量的89.11%。在中国地区,北京、上海、深圳的DDoS攻击事件最多,占全国总量的81.42%。形成该态势的主要原因是,这三个地域拥有承载互联网热点业务的数据中心比例较高。


    数据中心一直是DDoS攻击的重灾区。在数据中心,排名前三的被攻击业务分别为电子商务、在线游戏、DNS服务。尤其是针对DNS服务的攻击影响面最广,对互联网基础架构所造成的威胁也最严重。而在WEB攻击的主要目标中,排名前三的被攻击业务分别为电子商务、网页游戏、在线金融业务。针对数据中心的网络层DDoS攻击则直接威胁到网络基础设施(如防火墙、IPS、负载均衡设备),而应用层DDoS攻击则威胁着在线业务。频繁的DDoS攻击导致数据中心运营成本增高,而带宽的可用性降低则导致客户满意度下降甚至流失。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fanwei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