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工智能 > 正文

【干货】气象“管理信息化”浅析

2016-06-08 09:53:29  来源:CIO时代网

摘要:近年来,政府和中央各部门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方面反复强调顶层设计的重要性,而“气象大平台”、“气象大数据”、“互联网气象+”等战略的拟定。
关键词: 气象 信息化 管理

 
  4、服务意识和措施的重要性
 
  4.1 气象部门的工作性质
 
  对于当代先进工业制造而言,在拥有了必要设备的前提下,只要提供完整的技术参数、工业原料和充足能源,就一定能够生产出预期的工业产品。气象部门则不同,人类对气象这一自然规律的认识程度远未达到对机械制造和化学反应认识掌控的水平,气象业务是一个尚未完全成熟的业务,充满着诸多不确定性,即便提供了目前所能提供的所有数据和处理工具(如观测数据和高性能计算机),一些典型业务(如气候预测)高质量产品(准确的气候预测)的产生仍然是一件十分艰难的、需要深厚知识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作。因此,气象业务具有很强的研究色彩,是一种十分特殊的科研型业务。对于气象部门而言,身处第一线的业务人员最为宝贵的不是双手,而是头脑,是这些业务人员丰富的业务经验、高超的认知能力、缜密科学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娴熟的业务技能。如何有效地培养和激发这些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是气象管理部门和管理者需要正面回答的问题。
 
  4.2 气象管理中的服务意识
 
  气象工作者在工作中贡献的主要是他的知识或技能,而不是体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气象工作者的主体是知识工作者。而提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的关键是让他们将精力集中在真正的任务上【1】。这既是老生常谈,也是气象管理工作所始终需要直面解决的实际问题。工作氛围中浓厚的官本位和森严的长官意识、工作环节中令人不胜其烦的繁文缛节、工作关系中冰冷的彼此封闭和单位间无形的壁垒等等,无一不在损耗着气象工作的效率,以及气象工作者知识价值的发挥。我们一方面殚精竭虑地挖掘人才、培养人才、建立人才梯队,而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却又在无情而且不动声色地暗暗消耗着人才的价值。
 
  决定知识工作者工作成效的不是组织提供的工具、机器和资本,而是在知识上投资。在信息社会里,所有组织对知识工作者的依赖程度远大于知识工作者对任何组织的依赖程度,即便现在不是如此,将来也必定如此。因此,知识工作者与组织的关系越来越呈现出相互依赖的关系,组织必须了解知识工作者的需要、要求和希望,并尽可能予以实现,就像知识工作者必须了解组织的需要,并为之工作一样【1】。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过:“管理的主要工作是帮助同事(包括上司与下属)发挥长处,并避免用到他们的短处。”“管理就是承诺:承诺目标、承诺措施、承诺合作。”【11】
 
  与其它任何工作一样,管理无疑拥有自己的工具和方法,但管理的本质不是方法和程序,而是让知识体现出价值,“管理就是贡献价值。”【11】气象部门是以信息为基础的组织或部门,气象工作的主体是知识型工作,知识工作者是知识价值的提供者,满足其需求和愿望,消除其工作中的各种障碍,排解其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以最大限度发挥其知识的价值,是气象管理工作的目的和检验标准之一。因此,“服务”是当前气象管理工作中最需要具备的工作意识和工作目标之一。而就管理方法而言,“激励”比“驱使”更加有效,也更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4.3 管理信息化中服务理念的体现
 
  管理服务于决策,这是指在大政方针上,管理由决策确定其工作方向。管理服务于知识工作者,是指在方向明确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挖掘知识工作者的贡献价值。而管理领域的信息化工作,应当使这两方面的服务效果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发挥得更加完美--尤其是后者,因为后者时常被管理者所忽视,也是诸多当代管理大师为此而一再呼吁重视的。
 
  事实上,气象信息化目前已被部门内外广泛认同的相关工作,如:数据资源的集约标准化管理应用、业务系统集约化整合、业务流程的优化(或曰“流程再造”)、运用云计算实现基础设施资源的快速部署和高效应用等,其目的和结果都是工作效率的提升,有助于知识工作者工作环境的改善。
 
  组织在以信息为中心重新整合组织本身时,大多数管理层次都成为多余的设置,因为这些管理层次只是信息的中继站。【12】消除冗余的管理层级,大幅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也是服务理念在气象管理信息化中的具体体现。
 
  与此同时,在工作成效和考核机制方面,适当改善冰冷森严的目标考核方法,适当引入更加人性化的激励机制和培育机制,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予以实现;在工作环境方面,在完善的共享互惠机制下,运用先进的信息化理念,按照大平台微应用思路,打造业务和科技创新平台,营造具有良性生态环境特征的工作平台,使蕴藏在员工头脑中的知识价值得以充分释放;明确每一个员工(包括知识工作者和管理者)的信息责任,通过信息系统建设,提供丰沛流畅的信息资源和信息应用平台;如此等等,都可做为气象管理信息化工作中体现服务意识和理念的具体思路和措施。
 
  综上所述,由气象部门的职责所决定,气象管理工作的核心目标,是持续提高气象部门内部业务工作的品质、效率和效益,而气象管理信息化则是为实现这一终极目标而所进行的一系列信息化工作,其内容包括架构设计、组织调整、平台建设、气象信息化治理等各个方面,这其中服务意识和理念在工作中的建立和落实是需要特别强调的。
 
  由此亦可知,无论就目标、范围还是从内容而言,气象管理信息化都与电子政务有着显着差别。因此,常规意义上的电子政务难以涵盖气象管理信息化的全部内涵。
 
  5、结语
 
  团队或组织是实现目标的工具,管理是运用这一工具以最佳效果实现目标的实际措施和方法。自上世纪中叶以来,管理方法可谓层出不穷:从上世纪40年代的人际关系训练,到50年代目标管理的提出和普及应用,到60年代的分权化、70年代的企业战略、80年代的企业文化,直到进入90年代因互联网的普及所带来的电子商务,以及随之被引入的各种方法如ERP、CRM、BI等等……【13】管理能够创造价值,正如劳动创造价值一样,绩效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等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广泛而有效的应用,曾经起到复兴一个战败国家的实际效果。气象管理信息化,首先要达到管理理念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其次需要实现管理路径的可行性和方法的科学性,方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提高服务意识、在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每一个员工的价值,应当成为气象管理信息化的宗旨。
 
  刘强教授在归纳其信息化工作的“三要三不要”心得中,提出了“不要在落后的管理基础上搞信息化”【14】的原则,笔者深以为然,因为这等同于新瓶旧酒,只限于粉饰而已。同时笔者认为,评判一个组织的管理工作是否先进或落后,关键要看这个组织在管理实践上的实际效果。在这方面,需要气象工作者的认真研究和大胆实践,抱残守缺和不假思索地盲目照搬等都是不可取的。
 
  但愿气象管理领域的信息化工作能够将想象变为现实,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大幅提高气象部门的管理水平,以更加有效地实现气象现代化战略目标。
 
  【参考资料】
 
  【1】【美】彼得·德鲁克:《巨变时代的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2】陈春花:《在茫茫中点灯--怀念德鲁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一版。
 
  【3】【美】斯蒂芬 P·罗宾斯:《管理学:原理与实践》,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3月,第一版
 
  【4】周三多等:《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五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
 
  【5】徐碧琳、陈颉:《管理学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年3月第1版
 
  【6】刘雪梅胡建宏:《管理学原理与实务》,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年8月第1版
 
  【7】陈春花:《管理的常识:让管理发挥绩效的七个基本概念》,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
 
  【8】陈其伟:“‘互联网+’政务的重构与再造”,在CIO时代网主办“互联网+与政府创新”论坛上的报告,2016年4月16日。
 
  【9】徐晓琳、杨锐:《电子政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第一版。
 
  【10】沈文海:“当前气象信息化所处阶段的特征及主要内涵”,中国信息化,2015年,第8期,总第256期。
 
  【11】【美】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
 
  【12】迈克尔·哈默:《企业行动纲领》,中信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
 
  【13】陈春花:《中国管理10大解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一版。
 
  【14】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强教授在2015年前后数次信息化会议的报告中,陆续提出了“三要三不要”原则,即:“不要在落后的工艺基础上搞自动化,不要在落后的管理基础上搞信息化,不要在不具备数字化、网络化的基础上搞智能化。智能制造标准规范要先行,智能制造支撑基础要先行,赛博物理系统(CPS)理解要全面”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fanwei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