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技术与气象信息化
未来技术与气象信息化
2016-09-29 11:16:09 来源:CIO时代网
抢沙发
2016-09-29 11:16:09 来源:CIO时代网
摘要:一旦一个星球上诞生了生命,这颗星球上便必然会诞生技术。因为通过技术来扩大生命体的生理能力,对其生存而言是非常奏效的。
关键词:
信息化
2.1.2 分类
总体来讲,对人工智能的定义大致可划分为四种,即机器“像人一样思考”、“像人一样行动”、“理性地思考”和“理性地行动”(这里的“行动”应广义地理解为采取行动,或制定行动的决策,而不只限于肢体动作)。就类别而言,人工智能可分为“强”、“弱”两大类:
强人工智能(BOTTOM-UPAI):强人工智能观点认为有可能制造出真正能够推理(REASONING)和解决问题(PROBLEM_SOLVING)的智能机器,并且,这样的机器能够被认为是有知觉、有自我意识的。强人工智能可再细分为两类:(1)类人的人工智能,即机器的思考和推理就像人的思维一样。(2)非类人的人工智能,即机器能够产生与人完全不一样的知觉和意识,使用和人类思考完全不一样的推理方式。
弱人工智能(TOP-DOWNAI):弱人工智能观点认为不可能制造出能够真正地推理(REASONING)和解决问题(PROBLEM_SOLVING)的智能机器,这些机器只不过看起来像是智能的,但是并不真正拥有智能,也不会有自主意识。
目前主流科研力量大部集中在弱人工智能上,并且一般认为这一研究领域已经取得可观的成就。尤其是2008年经济危机后,美日欧希望借机器人等实现再工业化,工业机器人以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快的速度发展,更加带动了弱人工智能和相关领域产业的不断突破,很多原先必须由人来完成的工作如今已经能够由机器人替代完成。而强人工智能的研究则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下,还需要科学家们和工程师们的努力。
2.1.3 关于强人工智能的争论
强人工智能的倡导者和拥趸者们认为:“计算机不仅是用来研究人的思维的一种工具;相反,只要运行适当的程序,计算机本身就是有思维的。”既然有自我思维,就会因逐渐进化而产生自我意识。科学家们已经证明,技术的进化速度远高于人类做为有机体生物自身的进化速度(包括思维能力)。依此推论,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强人工智能的发展终将面临一个问题:是否最终会有一天,计算机的智力、思维和智慧将全面超过人类,从而发生机器人领导、支配和统治地球,而作为自然界生物的人类将居于被支配地位,即所谓“无机人最终替代有机人”的结局。对此,强人工智能的拥趸者深信不疑、欣然接受并热情期待着,因为他们确信那时做为自然界生物的“人”可以通过对自己大脑的全景模拟,而将自己的思维和意识完全转移到一台电脑上,从而完成自己从“有机人”到“无机人”的转换;而一旦完成了这种转换,“你”便可以“永生”了--只要你经常备份这台电脑上的软件和数据即可。在他们看来,死亡仅仅是因为做为有机生物的人的肉体在生理上的衰竭和溃败。“你”之所以为“你”,除了肉体这副“皮囊”外,还有更重要的“思维”和“意识”(即所谓除了“硬件”之外,还有“软件”);正如换了一口假牙的“你”仍然是“你”,内植了人造耳蜗、安装了假肢、甚至移植了肾脏的“你”仍然是“你”一样,作为人工智能科学家的他们认为,做为“皮囊”的肉体并不真正重要,相比较而言,思维和意识(亦即所谓“软件”)更能代表“你”之所以为“你”。因此只要软件和数据仍在,“你”便永生。当然,当一个肉体的“你”与一个电子仪器的“你”相遇时,如何平复彼此心灵上的冲击、协调彼此情感上的纠葛,当电子仪器的“你”因体格强壮以及进化神速而在与肉体的“你”相处时逐渐占据上风并最终开始支配肉体的“你”,以及当电子仪器的“你”眼看着肉体的“你”因生理原因而逐渐衰老乃至死去时应该是欣喜还是哀伤等这类社会学方面的问题,目前并不在这些拥趸者的研究视野中。
对人脑思维意识活动的全景模拟是否可行以及何时能够基本实现,目前尚无定论。强人工智能派学者可以开列出一长串最新的科研成果,证明这一工作正在稳步前进;并乐观地预期最迟在21世纪末,这一目标便可实现。当然,对此也有坚定的反对和批判者,同样也可以对那些科研成果的实质逐一进行缜密的剖析,从而证明那些结论是不可能的。限于篇幅,不再叙述,亦不予评论。
需要指出的是,弱人工智能并非与强人工智能完全对立;亦即:即便强人工智能是可能的,弱人工智能仍然有意义--至少,今日的计算机能做的事,像算术运算等,在百多年前是被认为很需要智能的。
在2016年3月AlphaGo与李世石的人机大战中, AlphaGo在全世界的瞩目下以4:1的悬殊比分大胜李世石,使得长期被争论和质疑所包围的强人工智能派科学家们额手相庆,张开双臂仰天欢呼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机器人革命的爆发,一些性急的科学家们甚至热情地断言:“十三年后,你可以选择永生”。而“人工智能”也正在逐渐取代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成为今年业界的“热词”。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pingxiaoli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