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工智能 > 正文

未来技术与气象信息化

2016-09-29 11:16:09  来源:CIO时代网

摘要:一旦一个星球上诞生了生命,这颗星球上便必然会诞生技术。因为通过技术来扩大生命体的生理能力,对其生存而言是非常奏效的。
关键词: 信息化
 
  5.2 移动互联
 
  对大多数人而言,移动互联早已耳熟能详,其相关技术也大抵上如数家珍,此处不再赘述。之所以将其忝列于此,是因为在笔者看来,该项技术的意义及其在气象部门的应用尚未真正受到有关部门(包括职能部门)的重视。不少应用的领域尚未真正展开,应用效果也相对有限。
 
  2000年之后,尤其是2007年苹果公司陆续推出iPhone、iPad之后,互联网已从桌面逐渐走向移动,这是身处现代社会的所有人的亲身体验。这场始于消费层级的技术革命正在逐步向生产层级渗透,这是移动互联网有别于桌面互联网的特点之一。据专家分析,移动互联网在消费层级的兴起已经部分重构了社会,而其在向生产层级的再平衡将彻底重构整个社会,这主要体现在对个人生活方式、企业管理的影响,以及推动整合经济和社会结构及组织形式的深刻变化等几个方面。限于篇幅,不予展开叙述。总之,依照马化腾的观点,“移动互联网才是真正的互联网”,笔者颇以为然。
 
  移动互联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可连接,及其与物联网的充分融合,创造了新的生产条件,并激发出无数新的生产模式,正在解放着人们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这可从可口可乐走访客户系统、中航信航旅纵横系统、滴滴打车系统、前一阶段因谷歌高调宣示而导致研家蜂起的自动驾车系统等无数身边信手拈来的案例中得到印证。大量繁琐的、耗费大量体能及在恶劣环境下作业的劳动正在被一一替代。此外,由于移动互联网的有效运用,许多岗位上的职工得以能够自由决定劳动的时间和地点,移动办公、移动会议等工作形式使得许多劳动者随时随地处于可接入工作状态,集中化的大生产模式正在被逐渐打破;弹性工作制使得劳动者获得了自由和尊重,也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效能。
 
  技术的变革必然导致管理的变革,由于移动互联网的特性,企业内部高层与底层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愈发畅通,削减中间环节,使组织结构更加简洁高效、反应灵敏的扁平化改造趋势将愈发强烈,动因更加充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任正非的“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指挥炮火”的名言,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组织结构重建的总体趋势。
 
  就气象部门而言,据笔者观察,移动互联网的这些作用和特性,在气象部门工作中的几乎方面皆能找到相应的应用:地面加密观测的可移动化、预报预测业务的可移动化、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作业的可移动化、视频会商组织及信息接入的可移动化、气象灾害现场信息采集的可移动化、应急灾备物资调配指挥的可移动化、职能部门公文审批和流转的可移动化、服务对象信息采集的可移动化、数十万气象信息员工作管理和绩效考核的可移动化--甚至于职工业务培训课程的可移动化以及气象文化宣传方式的可移动化等,移动互联网几乎可以渗透到气象业务、科研和管理的各个领域和角落。而以上这些移动化应用的实现(哪怕只实现其中的一部分),将会给气象工作带来何等令人惊奇的变化,是所有熟稔气象部门工作的人们可以想见得到的。
 
  业界普遍认为,企业移动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企业IT部门的能力和水平,气象部门也概莫能外--至少笔者这样认为。移动化应用应当成为气象信息化战略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并纳入到气象IT部门的重要工作日程。
 
  6、未来技术背景下的气象信息化
 
  6.1 融入未来技术的气象业务
 
  虽然我们并不清楚上述这些未来信息技术能够广泛应用于社会乃至气象部门的确切时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较之目前而言,由于气象信息化的持续推动,那时的气象业务一定已经达到了这样一个水平:气象要素的实况感知更加敏锐全面、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更加精准、气象服务将更加广泛深入地渗透到各个领域,等等。
 
  那时的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业务以及相应的学科研究,会因为人工智能的有效应用而大为改善,由机器学习训练出来的预报系统将能够做出比现在更为精准的预报和预测,并能够在适当的阶段归纳出一些新的尚未被发现的规律和特征,供科学家及高级人工智能系统提炼总结并形成新的理论和方法,从而指导预报预测业务和学科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那时的基础性资源--尤其是高性能计算资源--将由于以量子计算机为代表的新型IT基础资源在气象数值预报领域内的应用,而由稀缺变为基本满足甚至较为充裕。各种尺度、各种分辨率、各种主题和专业化的数值模式的研究和业务运行将不再因资源短缺和受到限制;数值模式的研制速度、预报质量和应用水平都将较之现在显着提高。
 
  那时的预报和服务产品,将由于有效采用了VR和AR技术而较之目前更加形象生动、更加逼真、更加使受众具有身临其境感并因而更加易于被大众和服务对象接受和了解,也由于广泛提供了优质的个性化服务而更加贴近每一个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
 
  那时气象部门的各项业务、科研和管理工作,将由于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的广泛有效应用而变得更加灵活、更加敏捷、更加柔性化,效率和效能也更高。集中办公和会场会议将不再是唯一的工作模式,人们将能够在任何场合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处理许多目前只能在办公室才能处理的业务和管理等工作,遥远的距离和不规范的场合将不再是业务和科研交流的障碍,工作效率将因之大幅提高;此外,观测数据的采集在时空密度上将更加富于弹性,气象事件现场实况信息将能够按需实时接入到任何会场的演示屏幕上,以众筹方式构成的社会气象观测系统(姑且这样称呼)将人迹所致的任何地点的气象要素实况尽收眼底,并纳入到气象服务的基础资源中,等等。
 
  总之,一切都将比现在好很多。
 
  6.2 硬、软基础资源的管理
 
  通信带宽、高性能计算、海量存储等是气象业务及科研工作基础资源中的硬资源,气象数据和气象算法则属于基础资源中的软资源。当硬资源因信息技术的高速进步而变得充裕后,软资源的重要性势必越来越凸显出来。
 
  气象数据是稀有的,只有专业部门使用专业设备才能够采集到符合专业要求的气象观测数据,并运用专业气象算法产生出气象产品数据。气象算法也是稀有的,因为它是气象科学家理论的精华、气象业务人员经年工作的积累以及相关技术人员与气象业务深度结合的产物,是气象专业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外在载体,它唯一产自于气象行业。唯其稀有,所以珍贵;由于其珍贵,所以必须善加利用,以期发挥出最大效益。
 
  常识和经典理论都告诉人们,统一管理的资源,其使用效率和安全性最高。因为统一管理的资源既便于统一调度,也便于设计整体完备的安全防御体系。因此气象软资源的集约化管理,既是充分发挥其内在价值和使用效率的前提,也是确保软资源安全的有效途径。所以,建立具有相当规模、可以容纳当前所有气象数据并具有良好扩充空间、在可预见未来的时间内确保气象数据的完整存储、管理和应用的气象数据中心,是必然的趋势和选择。该中心将同时兼顾气象数据集约化管理、气象业务和科研应用、气象服务和气象数据的社会化应用等数种职责和任务。
 
  随着云计算等基础资源运行模式的逐步落地以及市场发育的逐步成熟,气象部门基础资源中的硬资源必将逐步趋于社会化运营,通过市场机制得到物美价廉的具有专业水平的基础设施资源服务。
 
  6.3 业务工作的大平台微应用模式
 
  基于前人成果之上的发展,是一种较为智慧有效的发展模式,气象业务也是如此。在气象数据共享之外,气象算法的共享以及气象业务功能的共享,同样需要受到关注;从某种角度思考,算法和业务功能共享的实际意义和价值丝毫不弱于数据共享--至少对于气象部门而言是如此。由于算法和业务功能的共享,新系统的许多重复性的基础性功能可以因共享前人成果而免于重复研制开发,从而可使研制者将精力集中在尚未存在的新功能的研发上,研发效率将大幅提升,从而使得新业务能力的形成更加便捷;气象部门的能力建设将因之而逐步进入快车道。
 
  因此,如何运用技术手段实现气象算法和业务功能的共享,是气象信息化工作者目前就应开始需要思考并着手解决的战略性技术问题。在这里,基于SOA技术架构的“大平台、微应用”模式值得参考和借鉴。由于笔者在此前已就此做过相应论述,为篇幅计,不再复述。
 
  笔者衷心期望算法和业务功能的共享能够早日在气象部门尝试并逐步落地。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pingxiaoli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