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工智能 > 正文

人工智能就像是人类的一面镜子

2017-05-26 10:08:43  来源:亿欧网

摘要:杨澜谈柯洁大战阿尔法狗时说,人类有出奇制胜和不按常理出牌的能力,哪怕赢一局觉得他也是赢。人类向未知和不确定性挑战,这本身就是人类最高的智能,也是人类智能当中最可贵的一种。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镜子 一面
\

  2016年12月,杨澜在中国电子科技大学做了一次演讲。面对礼堂里两千多名理工科学生,杨澜形容自己的心情“是崩溃的”:“我没想冒充这方面的专家。”她演讲的主题是人工智能。
 
  演讲结尾,杨澜讲起一段半个世纪前的著名对话。“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说:“我们要让机器变得智能,让它们拥有意识。”“鼠标之父”恩格尔巴特回道:“你打算为机器做这些?那你打算为人类做些什么呢?”
 
  “我拿这个作为演讲收尾,是希望这些将来可能成为人工智能探索者的人,心里要有人文关怀这杆秤。”杨澜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杨澜访谈录》做了快20年,拜访国际政要、名流明星,每周跟着新闻跑。杨澜想“沉下来”,“就某个话题做相对完整深入的报道分析”。
 
  “我之前看过一篇报道,讲未来50年内,人的思想可能会变成算法,被储存在电脑上。如果是这样,人是不是就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永生?”杨澜很好奇。
 
  2016年初,杨澜开始筹备专题纪录片《探寻人工智能》。3月,韩国棋手李世石对战阿尔法狗,“人机大战”爆发。2017年5月底,中国棋手柯洁又将挑战阿尔法狗,此时,这部纪录片正好在江苏卫视播出。
 
  早在1997年,阿尔法狗的前身“深蓝”就战胜了国际象棋冠军卡斯帕罗夫。次年杨澜采访了围棋国手常昊,在中国棋院的门口,她断言:机器能战胜象棋冠军,但是战胜不了围棋冠军:“围棋变幻无穷,考验的是全局战略和直觉先机,落子的可能性加起来约10的172次方。”如今,阿尔法狗在围棋界所向披靡。杨澜将自己“打脸”的话放进了纪录片。
 
  柯洁即将对战阿尔法狗,杨澜觉得柯洁未必没有胜数:“人类有出奇制胜和不按常理出牌的能力,哪怕赢一局,我觉得也是赢。”她的另一个看法是:“人类向未知和不确定性挑战,这本身就是人类最高的智能,也是人类智能当中极其可贵的一种。”
 
  超过五年的预想,就是科幻了
 
  2016年,杨澜及其团队制作完成了《探寻人工智能》纪录片。一年后播出时,片中一些人物的头衔却“过期”了。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已经离职,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负责人李飞飞则加入了谷歌。
 
  这些“过期”并没有困扰到杨澜,反倒让她注意到一个现象:“你会发现,学界、科技界、创业界、资本之间的流动是非常快的,既有从学术界到IT行业的,也有反过来流动的。这样的人才流动,学界和企业界的互补,就使得实验室的东西很快应用于生活场景,生活场景又很快回到学术领域加以研判。”
 
  而学界与应用界的流动,从人工智能诞生起就开始了。在英国,杨澜参观了存放在布莱切利公园博物馆中的图灵“炸弹”机复制品。二战期间,数学家阿兰·图灵利用机器破解了德军的密码系统英格玛。战后,他提出了“图灵测试”,至今都是机器具有人类思考力的测试标准。
 
  沿着历史脉络,杨澜和她的纪录片团队梳理了人工智能从诞生到当下“人机大战”的发展历程。
 
  1956年,在美国的达特茅斯学院,麦卡赛、明斯基、罗切斯特、申弄等一批青年学者开了一次研讨会,首次提出“人工智能”这个词,标志着这个计算机分支学科的诞生。
 
  明斯基有一个著名观点:人不过是肉做的机器,而钢铁做的机器有一天也能思考,人与机器的边界将不存在。未来世界将人机共存。
 
  被称为“半机械人”的英国雷丁大学教授凯文·沃维克,就在2003年时做过一次大胆的实验,他将芯片植入自己的左臂,自己的神经系统可上传至互联网。沃维克的妻子也在手臂中植入了芯片,夫妻俩神经系统连在了一起。通过这样的连接,二人可以实现简单的信息传输。
 
  杨澜问他:“你确定想让对方知道你的所有想法吗?”沃维克以笑带过了这个问题。接下来,这位科学家还想做大脑间的通信实验,那得在脑中植入芯片,风险更大。上一个实验,他缝了100针,每一针上,都有电极将芯片与人的神经相连,这差点让他失去手的原本功能。
 
  半机械人、人机共处的未来会怎样,科幻电影给出了更为具体的想象,纪录片《探寻人工智能》里引用了《大都会》《2001太空漫游》《模仿游戏》《机械姬》《她》等电影片段。
 
  “很多人工智能电影,剧情都是机器被变成一个邪恶的东西,然后失控,要毁灭人类。你看,最早玛丽·雪莱在《弗兰肯斯坦》这本书里写的就是这样的故事。”杨澜说。她对科幻故事这样的写法心存疑惑。
 
  在采访好莱坞明星摩根·弗里曼和美国制片人协会联合主席罗瑞·麦克雷利时,杨澜问他们:“从票房角度来讲,是不是因为恐怖更容易有票房?”答案是肯定的。“恐惧总是最能够抓住眼球的,人们总是被不确定性又异常强大的东西刺激。”杨澜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未来的某个时间点,机器智能将超越人类智能,并改变人类文明进程,这是“奇点论”的观点。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预测,奇点将在2045年前后发生。
 
  “我希望听到正反两方面的评论。”杨澜说,“你可以去猜想,但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赞成该观点的“正方”——比如麻省理工学院的神经学家托马索·波吉奥说:“我不认为人类会是进化终点的物种。”特斯拉的CEO埃隆·马斯克也认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将召唤出恶魔。”麻省理工天体物理学教授麦克斯·泰格马克在2014年还发表了警惕人工智能潜在威胁的公开信,征得了超过8000人的签名,其中包括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
 
  而在“反方”的硅谷创业家杰瑞·卡普兰眼里:“我们会制造无所不知的超级智能机器,这样的想法很傻。”吴恩达也觉得,担心智能机器人战胜人类,“就像担心火星上人口过剩”一样扯淡。
 
  做完纪录片,杨澜自己更倾向于这种看法:“机器可能会失控,可能会被人的贪婪和恶意操纵,来做坏事,就像核技术可以发电,也可以成为战争武器。但现在去担心一个超级人工智能来统治人类,这个似乎还过于遥远。”
 
  “任何超过五到十年的预想,就是科幻了,人类对未来的预见能力也就五年左右。”杨澜认同普利策奖得主、《纽约时报》记者约翰·马尔科夫的这个说法。
 
  杨澜与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的机器人PR2互动。在拜访世界各大人工智能研究与应用机构后,杨澜觉得:“恰恰是人类的不完美,才是我们可贵的地方。”
 
  保护司机还是保护路人?
 
  如果投资,杨澜会考虑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每个医生的训练和经验有限,遇见罕见病,在初级诊治时很有可能误判。“医生的误判率是30%,人工智能基于千万张片子的大数据,读片误判率几乎能控制在5%以内,起码可以辅助医生作出更准确的诊断。”杨澜考虑。
 
  但人工智能应用首先会带来的现实问题是:机器可能会让一大批人失去工作。杨澜举例说,马克思在写《资本论》时就看到了工人在砸机器,因为工人们认为是机器抢走了他们生存的饭碗。
 
  前两年,杨澜还读过一本畅销书《21世纪资本论》,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所著。“里面说,二战后有段时间贫富差距在缩小,但近年来贫富差距又扩大,原因就是,当资本能够掌握科技时,资本回报的增长就高于劳动力回报的增长。其实脱欧、特朗普当选,背后都是这个就业问题。”杨澜说。
 
  特朗普说,要把中国工人的工作拿回去给美国工人做。杨澜看见这个新闻,心里有些冷笑:“他们未必知道,这些工作拿回美国,也是让机器人做。”
 
  《纽约时报》记者马尔科夫也在纪录片中说道:“如果某个社会只有顶层的精英和在底层做着糟糕工作的人,这样的社会形态并不好。”
 
  杨澜曾专访过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但这次却未能再次访问他——这或许和2016年5月的特斯拉无人驾驶汽车撞车事故有关。而马尔科夫正是较早报道无人驾驶的记者,更是第一个遭遇自动驾驶汽车事故的记者。
 
  2005年,由斯坦福学生和教师研制出的“斯坦利”无人驾驶车在亚利桑那州的沙漠里做测试,马尔科夫坐在副驾驶位上,在经过一个上下坡时,激光雷达检测到路边树丛,但司机未来得及人工接管与操作,车直冲出了公路。
 
  当无人驾驶出现事故时,先保护外面的路人还是车里的人,也成为一个争论。“还是应该保护车里的人,它的逻辑应该等同于一个司机的逻辑,不然谁会买一辆要牺牲掉自己的车呢?”杨澜觉得,“但肯定要把科技提升到这个水平——街道上都是无人车,它们彼此发出信号,不要出现到底要牺牲谁这个问题。”
 
  人工智能面临的伦理问题,有一部分已经存在。交通摄像头能抓取到在逃嫌疑犯,“人们的隐私其实也都暴露了,掌握数据的人和部门如果不受到监督,那大家就像全体在裸奔。”杨澜说。
 
  人工智能就是反观人类的一面镜子
 
  采访研究人工智能的科学家时,杨澜发现,“他们个个都有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情感。”“这也打破了我对科学家的刻板印象。”
 
  牛津大学计算机系的菲利普·托儿教授,穿着皮夹克、留着爆炸长发,他将头盔递给杨澜,让她坐上哈雷摩托车后座。就这样,这位教授带着杨澜,在千年学府的牛津校园里呼啸而过。
 
  托儿年轻时的梦想是做一个摇滚歌手,至今他还热爱摇滚乐——尽管他目前进行的研究,和这些爱好看上去毫不搭调:他正带领团队利用计算机视觉识别,做盲人眼镜。这项研究,将能让视觉障碍者自由行动,还能做好一份早餐并端到桌子上,“看见”家人的脸庞。
 
  在法尔茅斯大学采访“绘画机器人”设计者西蒙·科尔顿时,杨澜有一个意外收获:这位教授有个一岁的孩子。“智能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学习。”杨澜想。教授和孩子的互动,让她产生了一个新主意:对比机器的学习和孩子的学习。第二天,摄制组又去西蒙家拍摄了小朋友牙牙学语和学走路的场景。
 
  对比颇有效果。“在看了那么多机器以后,我觉得人工智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回过来看待人类自己。”杨澜说,人类的高阶智能,比如下围棋,是花费很长时间去接受教育,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知识和记忆等,“但这些东西反而容易被机器模仿。而我们在六岁以前学到的那些东西,包括人和人之间情感交流的方式,却是机器难以企及的。”
 
  西蒙·科尔顿给杨澜展示了“绘画机器人”画出的一把椅子。“这的确是一幅视觉作品。”杨澜说,但她想弄清楚,机器创作与人的创作究竟有何区别。她找到画家叶永青,后者觉得这幅画有些怪。杨澜说:“这是机器画的。”
 
  叶永青告诉杨澜:“人的创作不需要完美,也不是正确的。正是人的这种主观性不完美,甚至是缺陷和偏见,才是我们人类艺术的可贵之处;而机器似乎在寻找某一指令下的唯一正确答案。”
 
  “本能、常识、情感、潜意识,这些都是人工智能在可预见的将来没法学习和超越的。”杨澜对南方周末记者总结,“恰恰是我们人类的不完美,才是可贵的地方。恰恰是我们不可能得到永生,才让我们每一天的生命更有价值。”她似乎找到了最初那个问题的答案。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liuha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