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投顾正像一场狂风,在金融科技领域掀起波浪。
智能投顾又称机器人投顾(英文名:Robo-Advisor),它可以根据个人投资者的风险承受水平、收益目标以及风格偏好等要求,运用智能算法及投资组合的理论模型,为用户提供投资参考和资产配置的建议。简单来说,就是智能理财的一种方式。
美国有机构预测,到2020年智能投顾市场总规模将达2.2万亿美元。而在中国,到2020年智能投顾管理资产规模预计超5万亿人民币。智能投顾,正迎来风口前的加速度。
尽管市场前景被如此看好,但是近日一份由国际知名资产管理公司——ING荷兰国际集团给出的调查报告却给火热的智能投顾泼了一盆冷水:调查访问了15个欧美国家1500人,有91%的人表示不会让智能投顾独立管理自己的钱。
智能投顾,是市场需求下的前沿理财工具,还是资本燥热中的投资噱头?我们走访了行业的参与者,试图可以窥见其中的冷静与燥热。
资本抢滩下的“浑水摸鱼”
智能投顾起源于2008年的美国投顾行业,2014年在国内出现,2016年逐渐火热并受到资本追捧。到了今年,随着人工智能AI的火热,资本更是对智能投顾的热情有增无减。
作为一项颇有噱头、倍显洋气的“黑科技”,智能投顾从2016年在国内开始被熟知,到现在正成为各类金融机构、创业公司争相抢滩的蓝海。就在6月下旬,工行与京东、农行与百度、中行与腾讯的携手拉开了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科技公司在金融领域合作的大幕,其中合作的重点就包含智能投顾等方向。
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仅近几个月就有多家智能投顾公司获得较大规模融资:3月15日,弥财获得Pre-A轮融资,数额未公布;同在3月,聚财猫获得1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其中部分资金就用于完善智能投顾系统;4月11日,理财魔方完成2000万人民币Pre-A轮融资;5月2日,飞蝉智投宣布获得千万级天使轮融资……
资本正在抢滩,入局者也在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4月,已有包括蓝海智投、因果树、宜信、拿铁财经、平安一账通、京东金融等50多家背景各异的公司推出智能投顾服务。除此之外,传统金融机构也带着资金和实力来到这片热土:招商银行推出摩羯智投,广发证券推出贝塔牛,兴业银行推出兴业智投。
参与者的增加,也让这个领域的水逐渐变浑。2017年3月,智能投顾平台望财被爆靠数据造假拉融资,投资方小村资本中枪。消息一出引起业内一片躁动,智能投顾,也并非全都是结结实实的“宝贝”。此外4月13日,山西证监局发布智能投顾风险提示公告,称理财魔方交易系统接入盈米财富基金的购买端口;拿铁理财除有机器人理财页面外,还出现了金融超市的页面,提供基金销售服务。然而这两家互联网平台并未取得基金销售业务资格。
对资本而言,这其实就是“在浑水里摸鱼”,需要在浑浊的外表下,找到真正有价值、符合市场需求的项目,又要避免碰到礁石。然而对个人投资者而言,选择一个真正适合自己又靠谱的智能投顾,似乎更难。记者在武圣北路一家银行门口采访一名来此做理财的中年男子,尽管对智能投顾“有所耳闻”,但他还是选择了银行理财顾问的方式,“总感觉把钱让机器去操作不放心,再就是万一出了问题钱没了找都没地儿找,还是人更靠谱一些。”
打败大众化人工投顾
就在数日前,一份由ING荷兰国际集团做的调查称,欧美九成以上个人信不过智能投顾。调查访问了15个欧美国家的1500人,有91%的人称不会让智能投顾独立管理运作;其中四分之一的人表示,如果机器做决定前经过人类客户经理同意的话,他们也愿意试一试。
这个观点遭到璇玑CEO郑毓栋的反驳。在他看来,九成人不接受智能投顾的调查数据与他接触的情况不相符,“我身边80%以上的人群特别是年轻人,非常有兴趣尝试智能投顾。”智能投顾作为一项科技产品,更容易被工程师、科技从业者认可。
反驳的另一个理由是,高盛、瑞银等欧美主流金融机构都进入智能投顾领域,智能投顾在美国的资产管理规模已经达到600亿美元。“如果智能投顾不被人们接受,主流金融机构是不会轻易入局的。”郑毓栋说。
在璇玑之前,郑毓栋曾是渣打银行投资策略及咨询总监,工作内容涉及人工投顾。传统人工投资顾问,为高净值客户提供专户理财服务,从投资者教育、分析理财需求到解读投资管理报告、调整投资方案等贯穿全过程。“人工投顾的最大优势就是有人文关怀,能够提供个性化投资建议,另外在隐私安全上也有优势。”郑毓栋说。
然而除此之外,智能投顾的优势似乎更加明显。首先在对资产配置上,智能投顾可以把资产配置得足够分散,从而尽可能减少风险;其次智能投顾依靠强大的计算能力,可以根据不同市场、不同时间、不同个体情况给出合适的理财规划;此外,由于智能投顾在执行过程中严格按照理财规划走,不会有感情波动,因此不会有追涨杀跌的非理性行为。
在郑毓栋看来,智能投顾针对的人群既非资产在五六百万元以上的高净值人群,因为他们足以享受到“私人银行”的服务,也不是低资产的普通人,而是有一定资产但还没能享受专业理财服务的人群。“AlphaGo就是要挑战世界上最好的棋手,但是智能投顾不是。它只需要超过两个人,一个是投资者本人,另一个是投资者选择的大众化投资顾问,它没必要去挑战巴菲特。”
现实的投资数据也支持了他的观点。巨灵数据发布的《中国智能投顾行业2017年5月发展月报》中显示,选取的摩羯智投、金融界智能投顾、理财魔方、蛋卷基金等智能投顾平台的业绩,普遍好于上证综指和单只公募基金的平均收益率。
实际上,现阶段的智能投顾仅可以满足客户的基本理财需求。“从辩证的角度看,私人理财顾问所提供的与客户情感层面的交流,以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还无法实现。”海鲸金融品牌总监陆离说。
做不到本土化就是找死
机构跃跃欲试,但是投资者并没有那么买账。虽然在整体数据上智能投顾的理性和数据分析战胜了人工投顾,而且国外的智能投顾正被普遍看好,但也有多位投资者在不同场合表达了对智能投顾的不满:“我在摩羯智投投了几万块钱,3个月亏了800块。”一位中证金融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在近日的一次互联网理财与智能投顾的监管研讨会上称。
如此的言论并不只出自其一人。为什么在国外被叫好的智能投顾,在国内却并没有得到市场的宠爱?几乎所有受访者均告诉新京报记者,真正能在中国市场生存的智能投顾,必须要进行本土化。
所谓的本土化,就是在引进国外智能投顾理念的同时,要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改变,使其适应国内的市场和用户习惯。
创新工场互联网金融领域投资总监申文超告诉新京报记者,因为智能投顾最初发源于美国,所以国内智能投顾创业者几乎都是参考美国智能投顾模式。
然而美国金融市场与中国情况差别很大。美国智能投顾的交易标的以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为主,目前其市场已有1600多只ETF;其次美国居民普遍有401K养老金账户,适合做智能投顾;另外美国个人有避税需求;还有美国金融资产交易量发达,每天有数亿、数十亿美元的交易规模,交易活跃且成本低。这些都是智能投顾滋生的土壤。
反观国内,可交易的ETF仅有130余只,整体规模较小、种类不全,可分散的风险有限;交易账户需要重新搭建;资本市场交易活跃程度相比较低;同时资产避税的需求较小。
基于这种情况,引入美国智能投顾的模式时就需要不断调整。ETF体量不够,要考虑寻找替代性投资产品;还要重新搭建账户体系,要修改交易逻辑。海外的智能投顾,整个组合偏离3%就面临调仓,但这个偏离度在国内很容易达到。“如果照搬国外模式就会天天调仓,客户资金在空转中度过,不但影响收益,而且会产生许多交易费用。”郑毓栋告诉新京报记者。
此外技术问题也是限制因素之一。尽管目前人工智能技术风头正热,但是并没有达到纯熟,尤其是国内的智能投顾历史较短,智能投顾创业公司还需要在技术上不断完善。
能否做到本土化,是一个智能投顾项目在国内生存的关键。“我们在选择智能投顾项目时,首先就要看它能不能实现本土化,因为做不到本土化就没法儿活。”申文超称。
盈利困难,发展瓶颈待破
“智能投顾能够在国内产生,应该说是有一定的市场需求的。”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左俊义如此认为。2015年中国股市暴跌散户受伤严重,尽管现在有些股票出现涨幅,但绝大多数还处于低谷,所以散户有理财需求;从产品来看,国内公募基金仓位高、波动大,私募基金虽然追求绝对收益但门槛太高,这种情况下智能投顾正好满足一些有一定资产实力用户的理财需求。
但是发展到现在,并没有受到很多普通用户的热捧。“智能投顾是一个新产品,需要市场培育,目前而言这还是个很大的瓶颈。所以璇玑在做智能投顾时,针对的是B端,从金融机构入手。”郑毓栋说。在他看来,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入手,更容易获得用户认可。
璇玑选择从B端切入的另外一个原因,则是智能投顾如果直接针对用户,会涉及许多问题。按照国内相关法律规定,从事证券投资顾问业务,需要取得相关资质;而如果智能投顾在进行资产配置时,涉及基金、保险等金融产品的销售,同样需要取得销售资格。
作为一家创业公司,既做平台又要获取各种资质,短时间内很难完成,而且也几乎没有这个实力。“所以对提供投资建议、针对C端做资产配置的智能投顾公司来说,合规性是个很大的考验。”郑毓栋说。
另外,盈利难也是国内智能投顾平台发展的瓶颈之一。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国内智能投顾盈利模式主要有3种:通过提供理财建议收取顾问费、管理费;代销互联网金融平台金融产品收取费用;输出技术收取技术服务费。
记者联系多家智能投顾平台,然而对平台是否达到盈利他们均显得比较敏感。业内人士分析,从这3种盈利模式看,短时间内都很难达到盈利,“一来智能投顾的基础搭建、技术投入比较高,二来现在用户量少。想实现盈利肯定需要积累到一定的用户量才行。”
“其实智能投顾的盈利模式在国外已经比较成熟了,但是国内目前还没有智能投顾的巨头,就算出现巨头也很难在短期内实现盈利。”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法与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涛说。
“黄金时代”还需多久?
“当下来看,我感觉国内的智能投顾并不成熟。但长期来看是有前景的,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京北投资总裁罗明雄表示。
郑毓栋觉得,智能投顾的未来是针对中等收入人群,成为管理家庭财务的工具,“你的这一次投资对目前家庭财务起到什么样影响,未来会怎样影响家庭;整个家庭的财产是不是处在健康的状况,孩子还缺乏什么样的保险等。”
此时,智能投顾会迎来一个“黄金时代”,人们会普遍认可智能投顾的资产配置理念。在这种情况下,房产不再成为人们投资的主流;无风险投资的收益率持续下行,并且出现一些固定收益产品被打破的刚性兑付事件,让大家觉得固定收益产品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安全。“当然这需要根据市场发展来决定,很难用具体的时间来断定。”郑毓栋说。
除了宏观市场上的改变,智能投顾还需要面对国内资本市场具体因素的不断改善。首先投资标的要不断丰富,ETF的数量要有一个很大的增长;其次投资市场要取得正收益。“目前无论是股票、债券还是大宗商品,要么是熊市,要么是宽幅震荡市,这种情况下要想投资获取正收益挺难。”左俊义称。没有正收益,智能投顾怎么能保持住用户黏性?
从法律政策层面,智能投顾要实现比较好的发展,也需要相关的法律去规范和支持。“目前国内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对智能投顾做一个规范。智能投顾仍然属于证券投资顾问业务范围,在没有新的法规出现之前,还是受到《证券投资顾问业务暂行规定》等相关法规的监管。”尹振涛表示。
尽管对到来的具体时间难以断定,但是对智能投顾“黄金时代”的预期几乎成了业内人士的共识。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新京报记者,随着国内中等财富群体的大量增加,年轻群体的理财意识逐渐增强,“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会是智能投顾的用户,长远来看这也是在国内做智能投顾的优势。”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zhangxue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