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范围内正在酝酿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以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到几乎所有领域,使社会生产和消费从工业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社会生产力将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将再次大飞跃。当前,发达国家纷纷出台人工智能发展的国家战略,加强人工智能发展的顶层设计,抢占战略制高点。
1、着眼未来的产业布局
2013年10月,美国发布《美国国家创新战略》,重点提出在精准医疗、大脑计划、自动驾驶汽车、智慧城市、先进教育等领域开发人工智能的前景、挑战与路线图。2016年10月,美国白宫发布了《国家人工智能研究和发展战略计划》和《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做好准备》两份重要报告。《国家人工智能研究和发展战略计划》作为全球首份国家层面的人工智能发展战略计划(奥巴马称其为新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提出人工智能发展的七大战略方向。《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做好准备》从政策制定、政府对技术监管、财政支持、全民人工智能教育、预防机器偏见等方面阐释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准备和保障,同时提出了二十三条实施人工智能的建议措施。
继美国之后,英国政府发布了《人工智能:未来决策制定的机遇和影响》的报告,阐述了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对英国社会和政府的影响,论述了如何利用英国的独特人工智能优势,增强英国国力。此外,欧盟、日韩等也纷纷从战略层面进行布局。
除了国家层面的产业布局之外,全球互联网企业也正是看重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巨大商机,才开始纷纷布局人工智能产业链。
Facebook CEO马克·扎克伯格在2016年3月划定了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十年路线图”;谷歌CEO Sundar Pichai在2016年4月第一次明确提出,将人工智能优先作为公司大战略;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也在2016年10月提出,人工智能将会成为微软的下一件大事。2016年9月,美国谷歌、脸书、亚马逊、IBM、微软五家科技公司宣布将成立人工智能联盟,进行人工智能未来应用及标准的研究。
根据美国Stastista和Tractica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市场规模为6.437亿美元,到2025年将达到368亿美元。根据美国Venture Scanner对全球71个国家人工智能公司的统计,截至到2016年第三季度,全球人工智能创业公司数量已有1287家,其中585家获得投资,投资金额总计达到77亿美元,其中美国投资金额超过31亿美元。
在基础研究方面,深度学习、人机交互系统、人脑研究等不断推进。以人脑研究为例,为了解决千百年来人类对大脑的认知黑洞,美国、欧盟、日本相继提出了“脑计划”。2013年4月2日,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宣布启动名为“通过推动创新型神经技术开展大脑研究”的计划,多部门共同参与。欧盟也于2013年提出了为期十年的“人脑计划”,欧盟和参与国将提供近十二亿欧元经费,使其成为了全球范围内最重要的人类大脑研究项目,旨在通过计算机技术模拟大脑,建立一套全新的、革命性的生成、分析、整合、模拟数据的信息通信技术平台,以促进相应研究成果的应用性转化。日本在2014年9月启动大脑研究计划Brain/Minds,旨在理解大脑如何工作以及通过建立动物模型,研究大脑神经回路技术,从而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大脑疾病。
当前,人工智能在交通、医疗、制造业、社交、环保等领域应用不断深化,包括无人驾驶、智慧医疗、智能制造、语音识别与互动、机器人等众多方面。以无人驾驶为例,Google及Tesla等开发的无人驾驶汽车已累计行驶了数亿公里,技术日益成熟。世界范围内的智能机器人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从智能制造、医疗到物流、智能家居服务等领域,应用日益成熟。
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不断的创新动力。人工智能领域是一个数据密集的领域,传统的数据处理难以满足高强度、大数据的处理需求。AI芯片的出现让大规模的数据处理效率大幅提升,加速了深层神经网络的训练迭代速度,极大的促进了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其次,擅长并行计算的图像处理器大幅提升机器学习的效率。在深度学习出现之前,机器学习领域的主流是各种浅层学习算法,而深度学习突破了人工智能的算法瓶颈。由于深度学习的应用加深,ImageNet的图像识别精准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从2010年的70%提升至2015年的95%。在技术的迭代和进步的推动下,人工智能在未来将会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2、可以预见的积极变化
①推进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从宏观层面来看,人工智能将促进科技进步和生产增长率的提高。从农业发展的角度看,科技创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并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科技提升生产率的一个主要方式是减少单位产出所需要的劳动力。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一般会转化为平均薪资的增加,减少工人的工作时间,同时让他们能够负担起更多的消费品和服务。从最近的生产率趋势来看,人工智能驱动的自动化对生产率的潜在积极影响尤其重要。人工智能对于加快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潜力巨大。
②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
人工智能的未来应用,可以提升政府的决策质量,解决传统政府行政流程漫长的问题,有助于构建更加融洽的政府与公民的交互渠道。
传统依赖于人的传递实现行政流程的协同,在面对越来越复杂的行政过程时,会形成严重的效率滞后。通过人工智能,可以有效识别行政流程中的冗余环节,并以远超人力的形式形成公文流转过程,从而提高整个政府内部的行政流程效率。此外,传统时代,面对公民海量的个人数据,无法构建针对性的公民个性服务体系的。而在大数据基础上的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针对每一位公民建立完备的数据档案,并适时调配公共资源满足公民的需求。
③推动劳动力市场及传统教育转型升级
人工智能驱动下的自动化正在影响劳动力市场。整个二十世纪末期,技术变革通过各种不同方向产生作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增加了相对生产力,如接线员、旅行代理以及流水线工人等这些充满例行事务的工作岗位,特别容易被新技术取代,而且一些工作岗位已经消失。人工智能驱动下的自动化会对失业、劳动力参与率产生影响。例如,汽车驾驶和房屋清洁等不需要过多的教育作为基础的工作会慢慢被人工智能取代。
最近的研究表明,正如计算机化和通信技术在近几十年内的发展一样,人工智能在未来十年中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将持续向着技术型职位发展。此外,考虑到实现大规模人工智能自动化所必需的机器人技术还受当前灵活性的限制,那些需要手工灵活性的职业在近期可能会保持相对稳定的劳动力需求。因此,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将会客观倒逼劳动力市场及传统教育的转型升级。
3、竞争激烈的科技长跑
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速,并有巨大潜力和空间。有报告预计2018年将达到200亿产值,并带动相关产业1000亿。从美国、欧盟、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出台的国家推进人工智能战略来看,为了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各国纷纷进行国家层面的布局和顶层设计,我国亦不例外。
2015年,国务院在《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人工智能作为十一个重点布局领域之一,促进人工智能在智能家居、智能终端和机器人等领域的推广应用。2016年,在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发改委联合多个部门共同印发的《“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等多部文件中,都将人工智能的发展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重点。对此,未来应将人工智能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进一步全面阐述人工智能发展的技术、产业、人才、资金等各方面的配套战略措施。
2015年,据公开数据显示,美国政府在人工智能相关领域投入研发资金约为11亿美元,此前预测显示2016年相关投入将增长到12亿美元。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工智能相关研发投入仍有差距,当前人工智能应用的深度与广度有待进一步发掘。以公共服务为例,在公共医疗、公共服务以及公共安全等需要大数据支持的领域,人工智能拥有超强的计算与信息处理能力,能够帮助政府更好的履行其各项职能。英国政府科学办公室报告认为,人工智能拥有在政府层面大规模应用的潜在可能性,英国政府计划在一部分政府决策中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美国提出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公众提供政府服务,并将人工智能引入公共医疗领域,帮助政府进行大数据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人工智能的立法及标准等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其实,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自然而然地会带来一系列法律、伦理等问题,如算法歧视、隐私保护、安全问题等。
美、德、日等国家之所以能实现产业快速发展,原因之一在于其立法及监管政策的配套十分及时。如自动驾驶领域,2016年9月,美国交通部发布《联邦自动驾驶机动车政策》,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安全检测和运用提供指导性的监管框架,进一步做到了联邦与州政策的协调,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方向。在2016年联合国发布的《关于机器人伦理的草案报告》中,也呼吁世界各国加强在人工智能技术研究与开发领域的合作,共同应对智能机器人对人类社会在就业、伦理道德以及法律层面带来的挑战。此外,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关标准的引导,我国目前尚处空白或者不完善。
每次科技进步都会带来大量的新兴人才需求,人工智能的发展也需要与其相适应的人才与教育机制作为辅助。2016年12月20日,美国白宫发布的《人工智能、自动化与经济报告》,提出为了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需要提高儿童的早教水平、重视中学生的教育和高等教育培养方式向技术型方向转化、提高培训和再就业培训的范围等以适应未来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一些国家也计划出台政策措施,帮助现有的低技能劳动力向高技能行业流动,加强职业培训,减少人工智能给就业市场带来的冲击。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zhangxue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