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工智能 > 正文

高校发展人工智能“三步走”

2018-07-04 09:26:12  来源:经济日报

摘要:教育部近日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出中国高校要分“三步走”,到2030年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人才高地。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教育
\
浙江工业大学研发的互动协作机器人可以识别人的动作,并做出相应的模仿。 佘 颖摄

  教育部近日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出中国高校要分“三步走”,到2030年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人才高地。当前,高校如何强化基础研究、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带动我国人工智能总体实力提升,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近两年中国高校对人工智能专业的热情高涨。截至2017年12月,全国共有71所高校围绕人工智能领域设置了86个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今年,全国高校首批612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已布局建设57个人工智能类项目。

  但客观而言,这一波人工智能的热度是从企业开始的,无论是国内的BAT,还是国外的谷歌、亚马逊,都资金雄厚且拥有各类大数据,几乎成为各种先进技术的诞生地和试验场。高校的人工智能研究和企业之间有多大差距?学生在高校的人工智能课堂能学到什么?毕业后是不是真的像传说中那样年薪百万元?

  注重前瞻性研究

  准确地说,它是一只大鼠,背着摄像头,脑袋上还插着3根电极——这是浙江大学2006年开始研究的增强视觉脑机互动。

  “通过摄像头,视觉识别地上的箭头是向前走、向左转还是向右转,把信息通过电极刺激下达给大鼠脑部,让它按照指令移动。”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潘刚告诉经济日报记者,这一技术目前世界领先,如果能够在人脑探索上有所突破的话,可以用于对植物人、渐冻人的辅助治疗。

  “我们正计划跟浙江大学医院合作,寻找自愿参加的病人。但是在10年或者20年里,这项技术可能都无法商用。所以,项目是在国家的专项资金扶持下开展的,企业暂时不敢涉及。”潘刚说。

  “企业无法研究的领域,正好是高校的空间。”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软件学院院长王万良认为,高校的特长是前瞻性的基础研究,是探索人工智能的“无人区”。“高校没有关键绩效指标考核,可以花时间、精力、资源去探索可能几年之内都没有办法出成果、没有办法商业化的基础研究。”王万良说,“但公司有盈利压力,不太可能投入如此巨大的成本去研究一项短期内无法商用的技术”。

  清华大学同样从脑科学切入,去年成立了清华脑与智能实验室。“实验室不是侧重于支撑现实性人工智能主流应用,而是着眼未来应用的主动布局。”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说,清华还针对目前人工智能基本理论框架面临的困难问题进行研究,“因为人工智能的终极竞争力取决于算法的创新能力”。

  目前,清华与腾讯、搜狗公司战略合作超过10年,一大批研究成果被应用到腾讯微信和搜狗搜索引擎。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大学与阿里巴巴也开展了多项合作。在探索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的过程中,高校和企业的合作越来越紧密。

  内容涉及多个专业

  浙江大学1978年就成立了计算机科学系,1987年招收了第一个人工智能方向的博士生,是国内最早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高校之一。面对这一波人工智能专业热潮,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吴飞很淡定,“专业叫人工智能还是机器学习并不重要,学什么才是重要的”。

  人工智能学科是一门复合学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确定的人工智能学科包括7个方向,涉及机器学习、机器感知与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撰写的论证报告则包含了5个二级学科,涉及脑认知机理、知识工程和机器人与智能系统等。

  “从定义可以看出人工智能涉及多个专业,技术更新换代又非常快,所以高校必须建立一个课程体系的内核,包括数学、脑科学与认知科学、计算机等等。”吴飞还注意到,当前人工智能学科体现出泛化专业特征,不是只有人工智能学院才可以教,“因此新设立的学院一定是前沿型、复合型的,有智能教育、智能法学、智能金融、智能医学等方向的课程”。

  清华大学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同样始于1978年。尤政介绍,为了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的跨学科交叉研究,清华在体制机制上做出了创新,比如跨院系的教师兼职制度,计算机系的教授可以在生命学院兼职;还出台了跨学科交叉学位评定制度,对于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跨学科研究人才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校企合作培养学生

  关于人工智能最大也最诱人的“传说”,就是毕业生轻松拿到百万元年薪。对此,王万良自豪地说:“刚毕业不一定能达到百万元年薪,但是研究生肯定是不愁工作的,被抢着要。”采访中,几位教师也对记者表示,许多毕业生年薪都是40万元左右,一两年之后就能成长为项目负责人,年薪百万元并不夸张。

  挣钱多但是知识比较高深的人工智能专业,学生到底该怎么学?答案是校企合作。

  在浙江工业大学的一个教室里,七八个学生正在格子间里编程。这里是学校独创的模拟企业,引进了远传技术等多家公司,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进企业。“实习之后才发现,企业使用的技术已经甩了学校课堂几条街了。”一位学生说,老师虽然也了解最新理论,但教材还没有更新,他们是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学会新技术的。

  经过1年多的磨合,这个教室里的学生最后都留在了远传技术公司。

  阿里巴巴和浙江大学的合作则更进一步,直接让浙江大学的教授挂着阿里的工牌到阿里上班,出资替教授组建团队,并联合培养博士后。阿里技术与战略部的负责人李贝告诉记者,2017年双方成立了阿里浙大前沿技术联合研究中心,探索了一些合作的新机制。

  “比如浙大的某位老师要组建团队,如果浙大想请最好的专家、留住博士后,可能给不起丰厚的薪资,但浙江大学和阿里合作,就可以由阿里来提供一个相对有竞争力的薪资,帮他在全世界组建团队。”李贝说,双方还协商好,研究成果4年之内归学校,学校可以用于申请项目、发表论文、评职称等,阿里可以无偿使用,4年之后成果转回阿里。

  合作一段时间,双方已经拥有了三维虚拟客服机器人、用户服饰搭配推荐、实时布料仿真等成果,不少浙大学生也因此留在了阿里巴巴,拿到了传说中的“高薪”。

  教育部印发行动计划

  推动高校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究和人才培养


  据新华社电 教育部近日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出中国高校要分“三步走”,2030年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人才高地。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说,高校要聚焦并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和核心关键技术研究,其重点集中在大数据驱动知识学习、跨媒体协同处理、人机协同增强智能、群体集成智能、自主智能系统等方向。

  雷朝滋说,根据《行动计划》,高校人工智能发展将分“三步走”:一是到2020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二是到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着提升,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有效支撑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智能社会建设;三是到2030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行动计划》同时提出“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支持高校在智能教育、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能城市、智能农业、智能金融、智能司法和国防安全等领域开展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特别要推动智能教育发展。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zhangxuefeng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