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工智能 > 正文

在世界人工智能发展潮流中看“中国身位”

2018-09-21 10:13:43  来源:新华网

摘要:当前,人工智能大潮正汹涌奔来,冲击着衣食住行医等各个领域,势将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这波浪潮中,世界各国如何抢占先机?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当前,人工智能大潮正汹涌奔来,冲击着衣食住行医等各个领域,势将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这波浪潮中,世界各国如何抢占先机?中国能否站上世界潮头?该怎样看待这个领域的国际竞争与合作?17日至19日在上海举行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提供了一些答案。

  全球人工智能大潮势不可挡

  在大会现场,主旨演讲者们的发言由机器速记并自动中英文互译,无人驾驶体验区外排着等待的长队,还有公司带来了新一代智能乒乓球机器人,体验馆中则提供3D作画等人工智能小游戏供人们玩乐……

  得益于数据、算力和算法的集中突破,问世60余年、先后经历两次“寒冬”的人工智能,目前真正进入了落地实践阶段,迎来第三波发展浪潮。

  “人工智能在学术上可能有很多的挑战和阻碍,比如说机器学习的可解释性问题。但从商业角度看,它的发展势头是不可阻挡的。”从美国赶来参会的硅谷银行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首席专家亚历山大·利维对新华社记者说。

  目前,以深度学习为主要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语音识别、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攻城略地”,相关进展有望在医疗、交通、制造、金融、教育等领域带来新的应用突破。因此,全球各主要国家纷纷开始部署人工智能发展战略。

  美国是人工智能的发源地,也是领军者。美国政府已发布多项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今年5月还在白宫召开了“美国产业人工智能峰会”,希望确保美国的“全球技术绝对优势”。9月初,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项目局宣布,未来5年将投资20亿美元开发下一代人工智能技术。

  中国也于去年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除中美外,法国、英国、德国、日本、俄罗斯也纷纷出台类似战略,一些国际舆论将这比成各大国的新一轮“军备竞赛”。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长期向好

  在这次大会上,中美科技行业的代表性企业腾讯和谷歌分别设立了人工智能体验馆,两个场馆在黄浦江畔隔着几个街区遥遥相望。而在国际上,中国是否已能在人工智能领域与美国并驾齐驱呢?

  人工智能领域顶级专家吴恩达在接受媒体群访时表示,中美两国在人工智能发展上都比较先进,其中美国在基础研究、创新发明方面领先,而中国在应用落地方面要好一些。

  香港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汪扬也持类似看法,即中国在人工智能商业化方面至少和美国一样好,但在高端人才、算法和硬件方面仍有差距。“各国都在搞人工智能,这个领域的超级大国就是美国和中国,这是没有任何争议的。”他对新华社记者说。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机构在大会上发布的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投融资规模已占全球总规模的70%,过去4年中国每一年的人工智能论文数量都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不过目前中国的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仍只有美国的一半。

  专家们普遍认为,虽然总体上与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但中国人工智能发展长期向好。

  “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是不会落后的,大家这么重视,怎么可能落后?”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乐观地说。他向新华社记者总结出中国的5大优势:人口多、市场大;多行业发展,有海量数据;资金充足;政府重视;理工科人才多。

  全球协作方能实现最优配置

  面对人工智能热潮,人们也提出了一个新问题:人工智能发展有没有过热,导致什么都要贴上“智能”的标签?毕竟,人工智能现在还处于早期阶段。

  硅谷银行技术银行部总监约翰·奇纳在听了一些人的发言后惊讶地发现,中国企业都在讨论人工智能的应用,而美国企业都在谈人工智能的深度研发。“这让我感到疑惑,中国的研究到底达到了一个什么程度?”

  记者追问,那么你认为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过热吗?“这也是我的一个疑问,我不知道答案。”他说。

  洪小文认为,中国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过程中过于重视技术,也是一个不足,而应在技术发展初期就重视建立规范。“我觉得政府应该多管,跟业界合作赶快制定规范,”他说,“只有把游戏规则定清楚,大家才能安心地向前跑。”

  与会者建议,中国下一步要坚持以需求引领发展,强化基础研究和基础设施建设,激发微观主体创新活力,大力加强人才培养。而从全球看,更好地发展人工智能,离不开跨境交流合作。

  “全球人工智能正在形成新的产业链,从技术研发到应用落地,从软件、硬件到服务,需要全球协作才能实现最优配置,”腾讯“掌门人”马化腾说,“美国强大的先进技术和中国广泛的应用场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是天然互补的。”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zhangxuefeng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