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严重高估的人工智能,其泡沫将以怎样的方式破灭?
被严重高估的人工智能,其泡沫将以怎样的方式破灭?
2018-10-11 11:09:31 来源:品途商业评论抢沙发
2018-10-11 11:09:31 来源:品途商业评论
摘要:实际上,类似的事件之前也出现过,在江苏卫视《最强大脑》节目中,百度大脑挑战一众最强大脑,也有网友认为其中可能存在鲜为人知的内幕。那么,为何大家会对AI产生诸多质疑?AI又是否真如企业所宣传的那么强大呢?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实际上,类似的事件之前也出现过,在江苏卫视《最强大脑》节目中,百度大脑挑战一众最强大脑,也有网友认为其中可能存在鲜为人知的内幕。那么,为何大家会对AI产生诸多质疑?AI又是否真如企业所宣传的那么强大呢?
一,大部分AI技术仍存在致命的缺陷和瓶颈
我在网上搜索到一则《DMV2017年度最新自动驾驶测试报告》,报告准确显示了目前无人驾驶的发展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全世界做的最好的Waymo,也就是谷歌的兄弟公司,目前仍不能说完全实现了 L4 级别的自动驾驶。显然,无人驾驶很难真正做到万无一失。
另外,数据还显示,Waymo 从每 1300 英里(2015 年)到 5000 英里(2016 年)到 5596 英里(2017 年)干预一次,提升的幅度越来越小。换言之,越往上无人驾驶面临的瓶颈越严重。
众所周知,无人驾驶技术是AI非常重要的一项应用,如果无人驾驶不能得到大面积推广,这必然会让人怀疑AI的发展前景。就眼下的情况来看,无人驾驶离大面积普及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实际上,对于交通这种对安全性要求极高的体系来说,无人驾驶或许永远不可能被民众普遍接受,因为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生命完全交给机器来掌控,只能在部分相对局限的区域,比如产业园区无人驾驶才有应用价值,因为在这些区域,即便无人驾驶出现故障,也不会产生太严重的后果。
再者,无人驾驶也未必能达到高于人类驾驶的水平,众所周知,交通状况、路况信息是极其离散的,而人脑在吸收和处理这些数据时比机器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举个例子,如果出现某个路段临时管制无法通行,那么人脑会第一时间做出判断,但是机器就不一定了,面对复杂的情况,它一定会有一个漫长的学习和适应过程,这也使得无人驾驶在面对错综复杂的交通需求时显得“捉襟见肘”。
当然,这种情况在其他方面也有反映,以AI同传为例,如果是逻辑极其简单、行文极其标准的内容形式,那么机器翻译或许不存在太大的难度,也不会犯严重的错误。问题是,很多内容并不标准,不仅对上下文语言环境要求极高,而且,像中文的话,还存在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在面对这些问题时,AI翻译可能会出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不过,如果只是将AI作为辅助的翻译手段,还是可以降低不少人工成本的,因为某些场景对翻译的准确率没有太高的要求,只要能出大概意思就可以。
另外,百度大脑登上最强大脑那个节目,也确实展现了百度大脑的一些技术实力,不过,正如某些网友所说,如果让百度大脑像水哥那样对几百杯水进行“微观辨水”操作,估计系统就会直接崩溃了。因为对于微观信息近距离的获取,机器不见得能胜过水哥的双眼,同时,如何对不同微观信息进行处理,机器所使用的算法不同,结果也可能产生巨大的差异。
真正要使人工智能全面超越人类,前提是规则必须确定、信息必须有序,这样人工智能在逻辑分析、数据处理方面才会占据较大的优势。还有一种情况,如果能让机器具备人类的感情色彩、逻辑思维和学习能力,它也能全面超越人类,不过这看上去并不现实。
二,疯狂背后,人工智能已浮现巨大的泡沫
今年3月份,中国创客导师、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在参加某活动时,就公开指出人工智能存在巨大泡沫------“最近我见了一个做内衣的,也说自己是人工智能的企业,这是非常不正常的现象。现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泡沫化特别严重。”
实际上,人工智能的泡沫和其他任何一种科技泡沫相比具备极高的相似性。这种泡沫首先表现在概念炒作层面,即在相关应用大规模落地之前,概念已经被炒得滚烫,并形成了新的“风口”。之后便是大量资本的涌入,推动泡沫从概念层面升级到资本层面,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泡沫都是资本推动的结果。当然,资本是要求回报的,如果资本无法从中获得回报,或者相关领域商业潜力并不大,那么一阵狂热后,资本必然会退潮,这也就是泡沫破灭的时候。
那么人工智能的泡沫到底有多大?这种泡沫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我们先来看看融资规模,CVSource显示,人工智能创企融资事件从2013年21起到2018年仅一季就有130起,融资额更是由2013年全年融资15亿增长到2017年的338亿元,而2018年仅一季度融资总额就已超过了2017全年,达到402亿元。大量资本的涌入,也抬高了AI独角兽的估值------9月10日,软银中国向商汤科技投资10亿美元,将商汤估值抬高至60亿美元,那么这种具备标杆效应的融资案例,也可能会推动其他AI巨头估值提升,当然,如果整个行业破灭,情况可能截然相反。
此外,人工智能领域相关人才的薪水已经大幅偏离IT产业的平均水平。虎嗅上有一篇文章深入探讨了这一点,其中提到“职位最低的工程师年薪在30~50万,商业公司中的研究员则在50~100万之间,项目主管或CTO则大多会在年薪80万以上上不封顶,普遍在150万左右。”可以说,市场对AI企业的期望值已经使得AI人才成为了香饽饽,AI人才身价水涨船高,这部分成本势必会转嫁给AI企业。然而,绝大多数企业并不在乎,因为在他们看来,只要笼络足够的人才,就可以做出更好的产品,获得更高的估值,融得更多的资金。正是在这种模式之下,AI的抢人大战才可以维持。
其实,无论是企业估值,还是人才身价,都是资本推动的结果,但资本要获得回报,就必须严格审视AI的商业化进程。光大新经济投资负责人艾渝在重庆智博会上就表示,AI技术商业化的压力增大,未来如果找不到合适的落地场景,将有百分之九十的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将会落败出局。实际上,AI商业化的问题不仅困扰着初创企业,对BAT、谷歌、微软这类巨头而言,这同样是个难题。正如上面所说,AI在很多情况下无法真正替代人工,如果缺乏应用潜力,其商业价值必然饱受争议。
再者,如果有一天AI大量取代人工,我也担心整个经济会陷入衰退。因为AI的发达将导致就业困难,老百姓收入普遍降低,哪儿来的钱去下馆子、逛超市?机器可以代替人干活,却不能代替人消费。同时,机器的维护成本也相当低廉,甚至存在机器维护机器的可能,彻底取代人工,现如今汽车制造大部分工序已交由机器完成,这对AI而言是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旦AI威胁到经济的正常运行,必然会被严格管控,相比投资的退潮和变现的困难,这可能才是其泡沫破灭的终极形式。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zhangxuefeng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