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工智能 > 正文

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探索城市高效管理

2019-08-06 14:32:58  来源:解放日报

摘要:日前,李克强总理在上海考察时对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改善政府服务提出了新要求。准确把握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新风口,需要进一步转变思路、创新模式、推动公众参与。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大数据
  日前,李克强总理在上海考察时对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改善政府服务提出了新要求。准确把握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新风口,需要进一步转变思路、创新模式、推动公众参与。
 
  防范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
 
  实践中,由于工作推进的思路与方法不清晰,不少智能化应用非但没有减少政府部门的工作量,反而给一些主管部门新增了负担。
 
  例如,在智慧交通项目推进中,技术公司在不懂政府管理关键节点情形下开发的智能化系统,倾向于将城市管“死”。这不仅增加了相关部门的工作负担,而且损害了行政韧性。
 
  同时,由于智能化管理系统的流程设置问题,当自上而下的压力型行政系统遇到程序化的智能化应用系统之后,原本应该走进社区、走向一线、走入群众的工作在“规范化管理、精准化服务、智能化发现”的程序设计思路中遭到弱化。结果是,政府投入增加了,基层工作人员更忙了,政府服务测评分数反而下降了。
 
  为此,有必要改善政府部门对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的管理感受度,推动应用场景开发的供给侧改革。
 
  例如,为解决智慧交通管理有效关键信息抓取少、无用信息抓取多、系统使用效能感不强的问题,政府部门可探索政企合作的供给侧改革模式,将交通管理的关键信息和关键节点重点列出、重点研究、重点解决,以此防范出现“胡子眉毛一把抓”的问题。
 
  以问题为导向实现系统迭代
 
  现实中,由于分布式开发机制与自上而下条块体制结合度不够,企业参与城市智能化管理系统开发的获得感往往不足。同时,在条块体制下,下级政府部门的系统往往既要兼容上级条线管理部门,又要兼容本级政府部门,以实现政府系统的互联互通。在多重要求之下,“多方满意方案”的系统性能往往被打折扣。
 
  要提升企业参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开发的获得感,有必要创新开发模式,改变现有的整体外包式或分布式开发路径依赖。
 
  一方面,在城市智能化管理的应用程序开发过程中,应事先明确技术开发标准,定义好可兼容的信息存储格式和数据接口,避免产生不同条块部门反复重建系统的问题。
 
  另一方面,一级政府部门应以公司化的运作模式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团队,在初期进行主系统程序招标的基础之上,将政府部门自身的技术团队不断融入主系统的开发和维护之中,从而实现城市智能化管理主系统的稳定与可持续。
 
  处理好安全、便民、隐私关系
 
  由于前期缺乏充分论证和公众参与,本应以“安全、便民、高效、公正”为导向的智能化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反而给公众带来了新的烦恼。
 
  要提升公众对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的感受度,需着力处理好两对关系:
 
  一是安全与便民的关系。
 
  城市公共安全固然重要,但智能化管理不能因安全问题而因噎废食,不能为了解决安全问题而将城市“管死”、将公众“圈住”、给居民“添堵”。这就要求在前期应用场景规划中,引入更多的公众参与,考虑到多样化的需求和场景,实现城市智能化管理安全与便民的平衡。
 
  二是安全与隐私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在主要以职业界定身份和社会关系网络的城市社会中,对多元价值的包容成为现代城市文明的主要标志。在不危害社会公共秩序、不影响其他人生活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就对个人隐私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城市智能化管理的系统开发应准确划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范围,做到安全保护与个人隐私、法治与人文关怀的兼顾。
 
  探索高效管理与透明管理
 
  总的来看,对焦新风口,推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深度应用,是推动政府管理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
 
  首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高效的城市管理系统建设提供了可能。纵观人类百年城市史,行政系统低效、腐败、管理不善是除外敌入侵之外的最大威胁。智能化管理通过抓取有效信息,有望实现高效管理和透明管理。这是城市治理的一次重大突破。
 
  其次,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中,政府代表的公平价值与企业代表的效率价值可以尝试进行融合,进而达成社会治理创新的共识。
 
  再次,从更长的历史时段来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终要建立在命运共同体之上,而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应用通过多主体的互融互通,客观上有助于加速这一探索进程。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yangjl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