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05 11:10:22 来源:计算机世界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各行业的专业应用系统迅速增长,网络上的应用模式也发生很大变化,朝着大数据量、语音和高清视频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从2003年的“非典”到今年的汶川大地震,视频会议系统、监控系统、远程会商系统等应用发展得势如破竹。在此背景下,实时应用系统对网络延迟、丢包有了更高的要求,对网络的性能、高可用性也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网络管理如何才能适应这些变化,已成为当前网管系统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目前市面上有层出不穷的网管产品,在选购之前,就应该考虑如何做到多维信息在一个逻辑维度上的有效展示,将最终用户群体最关心的信息,第一时间以最易接受的形式展现、告知出来。因此,购买网管系统应先综合设计,别让钱包里的银子白白浪费掉。
网管系统的死穴
目前,成熟的商品化网络管理软件,无论是国外知名公司的品牌产品,还是国内厂家自主开发的本土化产品,均能对网络基础架构和应用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报警、报表统计与分析,功能展现能力似乎异常强大,导致运维人员对网络管理软件产生过高的期待。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大多数网络管理软件平台均是由多模块功能组合而成的,各模块功能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较为优异的数据展现形式,反映一定的实时运维数据,为运维管理提供依据。但在实际运维中经常出现一种很尴尬的局面,就是当应用生产系统发生问题时,如果故障一时间不能很快得到判明,那么运维管理人员需要在多个功能模块间来回切换,再人为地进行某些定性分析。如果技术人员自身业务素质存在较大差异,那么问题响应的及时性可想而知就会存在天壤之别,厂商承诺的IT服务支持也不能得到很好兑现,从而不可避免地引来业务人员的抱怨。
网管软件的死穴就是: 错误在哪,软件知道,网管人员找不到。
“你想要的管理数据信息我们网管系统里都有,你找不到不能怨我; 网管系统是一个专业化很强的系统,你不会用不能怨我; 网管系统的数据展现方式挺丰富的,你不会看不能怨我。” 这种三个“不能怨”的网管产品是不是真是用户需要的?技术工程师难免会面临不同层次上的短板,我们并不能强求人人具备万事通的能力,能否做到网管产品的直观、易用,用户需要的是应用系统人员也可借鉴来分析问题的一个有力工具。
以业务驱动为主导
目前网管的范畴逐步扩充,外延涉及面越来越广、越来越深。从当初着眼于网络链路、网络设备和附属相关设施,到如今面向业务系统的全业务监控管理体系; 从单纯的关心网络通断和业务数据的通达,到目前网络流量的精细化分析、故障定位的跟踪、BT等特定流量的控制。更进一步的,还有服务器性能、关键应用进程、数据库的监控、IT资产管理、业务流程的规范化梳理等,这些多维信息在各层次均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了应有的价值,但正因为其多维性,使得实际网络管理变得就不那么简单了。
“原来没有这样或那样的运维系统时,维护工作运转得也挺正常。现在给你们配套了那么多的管理平台和工具,再出那么多问题就说不过去了。”持这种观念的领导不在少数,从投资回报率上考虑确实也合情合理。然而,在这种多维信息的集中轰炸下,技术人员有一种被戴上紧箍咒的感觉,遇到突发事件时往往很难把各类信息源统筹考虑分析,事件风暴的形成使得众多的模块功能成了漂亮的摆设,即便各模块均能从不同角度呈报故障因素,但并不能像预期的那样快速定位问题根源,要将这些综合因素排查清楚势必需要一定的时间,从而延误问题的解决。
有没有可能把这种多维度的信息通过一定的技术方法,依照业务自身运维特点展现在一个逻辑维度里呢?可以考虑以熟悉的业务逻辑展现用户关心的特定视图,把与业务密不可分的诸如网络、服务器性能、数据库等作为业务顺利运行的IT基础架构配套设施放到后台,使管理员把关注点集中到业务自身的特定领域; 而当发生故障时又能及时地通过告警判断出故障原因来自于业务自身还是IT基础设施的问题,从而让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员能有所针对地快速解决问题。
业务服务管理BSM(Business Service Management)所经常提及的业务服务视图BSV(Business Service Views)与这种需求在某种程度上不谋而合。它可以使我们把关注点放到长期监控业务服务的状况,保证对关键业务快速、安全地访问。将IT资源与关键的业务目标对应起来,以应用业务的观点来运营维护企业的IT系统,从而最大化发挥IT对企业业务的推动作用。
不过,在选购并设计一套网管系统时,从传统的IT服务向以业务驱动为主导的多维信息集成迁移并非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这中间存在着许多技术和管理的改进细节,需要做大量诸如业务逻辑调研、流程建立与梳理、IT基础设施监管与调优等前期基础准备工作。在此基础上完善集成的业务处理、业务数据、服务通道三个方面应用, 使得业务逻辑、业务数据、业务表示方式三者既互不依赖、相互分离,又可灵活联系,成为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目前诸多知名厂商IBM、HP、BMC、MO(奥美)等均先后推出了相应的应对方案和产品,虽然实际应用效果未必尽如人意,但这种理念的推出和持续不断的调优改进也让我们看到了光明的前景,在我们实际的部署应用中也逐步实现着预期价值,验证了这种发展方向的可取之处。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